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域副中心城市承载着推动省域协调发展的功能,是在本省范围内集聚水平较高、对周边区域和城市辐射带动明显的重点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弥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的缺失,发挥其经济势能辐射周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本世纪初我国一些省域明确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必须加快宜荆荆城市群建设,只有建成城市群,形成城市群中的首位城市,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3.
郭有明 《政策》2009,(11):45-47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最重要的科学发展实践,着力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了"弯道超越"。  相似文献   

4.
省域副中心战略给襄阳城市地位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历史机遇,有效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加快高等教育调整改革,推动高等院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效果,以高等教育为突破口是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相似文献   

5.
对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市而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界定,是指市区而不包括市所辖县(市)。襄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武汉(省会)中心城市、襄樊县域经济、鄂西北及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提高襄樊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过程中,城市规划的调整要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产业布局要侧重市区;企业发展要上规模上档次;要重视和防治环境污染。同时还要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市(区)县(市)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介于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副中心城市只有克服自身的不足,做大做强,争取支持,它的巨大潜力才会逐步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8.
唐良智 《政策》2008,(11):31-33
襄樊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城市,要在推进省城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发挥应有使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咬定发展不放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吕松 《桂海论丛》2022,(3):100-10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推动柳州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这对柳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柳州市具有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但仍面临顶层设计尚未完善、内在动能不足、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软环境有待提升等挑战。基于此,柳州市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定力;突出核心带动,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功能辐射,增强集聚效力;抓好软环境提升,全面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充分发挥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推进人大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全面推进了“一主两副”(武汉市为主中心城市,宜昌、襄阳市为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宜昌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更好地服务湖北的发展大局,决定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将宜昌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2.
田承忠 《政策》2007,(9):16-18
今年6月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最近,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到襄樊,就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作了重要讲话。这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和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坚决态度。  相似文献   

13.
赵弘 《北京观察》2012,(8):28-30
正建设城市副中心就是要把通州建设成为一个仅次于中心城区的,产业功能、居住功能等各类功能配置合理的一个综合性区域,类似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一样。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两次提到通州,并明确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这将通州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要求通州比新城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更快的发展速度。由此,通州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用城市副中心来承载北京未来发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4.
王守文  刘天旭 《前沿》2009,(3):66-68
省是中国最高一级地方政府单位。如何确定省域内科学的城市化途径以实现社会发展的平衡和高效.是本级政府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省域资源的具体情况,分析省域城市化的特点。通过对以省域为单位的城市体系城市化途径和城市个体城市化途径比较分析,以求探索适合省域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襄阳承担着辐射带动北翼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有必要也有能力建设成为区域消费中心.当前,襄阳已基本具备了构建区域消费中心的基础条件,但在辐射带动能级、名优品牌集聚、商业业态质量、消费软环境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短板.鉴于此,应从都市型商圈建设、特色街区创建、消费新场景营造、新零售全面布局、名品名牌引入、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消费环境优化等方面,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辐射汉江流域乃至华中地区的区域消费中心.  相似文献   

16.
张亨明 《求索》2014,(1):179-183
以职业教育法规政策、评价实践和理论为依据,选择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情况、社会贡献、特色或创新项目等指标体系,提出省域职业教育达标考评相关政策建议,对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储蓄一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斌  田银华 《求索》2010,(2):41-43
本文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角度出发,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和三大区域资本流动程度的B系数。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省份的B系数小,而中部的省份以及西部部分省份的B系数较大;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来看,三大区域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区域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小明 《人民论坛》2022,(22):69-73
城市风险的“超辖区化”特征导致我国属地管理为主的风险防控模式可能陷入失灵困境,建立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是回应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为此,需要完善关于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探索“综合协调、协同共治、属地管理”的治理体制,设立“综合性协调机构”为主导的组织体系,理顺各类机构的职能关系,构建“发生地为主、波及地为辅”的责任框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协同机制、沟通机制、评估机制、利益机制和信任机制,以促进城市跨域风险协同治理更加规范、持久地运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把通州新城建设放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战略位置,将其当做第一个要聚焦建设的首都城市副中心。因此,通州区应该从适应城市副中心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的要求出发,抓住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契机,力推本地区的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结合案例资料,通过全面描述新生代民工城市生活状况,从场域惯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认为,新生代民工的城市适应就是其习性的调整与其所在的场域相互匹配、相互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