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时代,社会风险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法治思维能力在风险社会背景下被赋予重要社会价值功能,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思维培育具有时代意义。高校应该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和法学理论,从自律性、法治价值观、法治教育课程以及建立理性规则秩序等路径,加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  相似文献   

2.
国家和社会的法治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人类社会的经验表明,在国家和社会法治化进程中,立法必须首先法治化。法治化的立法是国家和社会走向法治状态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在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立法的法治化问题。在中国,立法应当是一个法治的过程,立法的法治化应当成为中国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现代法治,意味着权限的法制性、内容的合法性和程序的法定性。立法的法治化主要体现为立法权限的法制性、立法内容的合法性和立法程序的法…  相似文献   

3.
《探索》2016,(2)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土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法治中国建设还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近现代治理模式、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和当下中国治理问题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把法治中国建设放到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来思考,通过提高对中国法治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凝聚社会共识和培育公认的法治理念、有效制约与监督权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培养公民精神等五个方面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执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实现现代法治的重要前提。检察机关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机关之—,执法公信力的高低,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前提。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是要求检察机关通过树立公正文明的司法形象、提供完善的便民服务来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程度,真正树立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执政主体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换,适应现代社会法治型政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建设法治国家的良好氛围。执政主体的现代性转换和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法治社会,刑法理论的旨意在于从国家理念转向个体,从非国家的角度审视刑法,以权利本位和终极人文关爱为立足来确立新的刑法观念和刑法制度,培养公众对刑法的情感体认与趋同,塑造法治社会下公众对刑法信仰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法治"区别于"人治",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法治建设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是这一制度的具体表现,也是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司法责任制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近20年的依法治国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所奉行的普遍准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依法行政已取得了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9.
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其法治信仰如何对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从必要性来讲,法治信仰是公民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从战略性来讲,公民法治信仰的提升是国家法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法治信仰赋予法律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培养公民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是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途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必须大力培育现代法治观念。社会主义现代法治观念的核心就是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民主精神,社会主体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利益的实现。在法治状态下,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唯一依据,社会全体成员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一切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所有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利益在法律上得到普遍实现而不受侵犯。培养公民确立现代法治观念,这是…  相似文献   

11.
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法治社会是一种以宪法和法律为至高权威来管理的社会。它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授予和控制,实现对公民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保障。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立法(制宪)等方式,将权力授予国家机关,目的是让它们运用国家机器,更好地、更为有效地保障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法治社会应当特别关注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在现代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和人权理论中,通常把他们称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  相似文献   

12.
历经近代西方国家的冲击,维系传统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礼俗秩序不断枯萎,但其依旧是影响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重要秩序。"法治秩序"伴随着近代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不断渗入基层社会政治生活,但在撤社建乡后,法治秩序由于基层政权被削弱而呈现出一种近乎于"无秩序"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个人利益得到增长,群体利益不断分化,非正式力量不断地影响基层社会,使得当前基层政治生态呈现出非正式与正式、传统与现代、礼俗与法治多元秩序交叉共存的局面。构建现代基层社会政治生态并不是要割裂传统,而是着力于在传统礼俗秩序和现代法治秩序的交融中找到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秩序基础平衡点,既要不断完善法治,又要给礼俗秩序预留发展空间,不断促进礼俗与法治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很显然,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广泛政治参与提供秩序保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划定明确而合理的界限,为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的创制和废止提供合法性保障,是国家治理实现社会正义或公正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制度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 ,民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民主构成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法治保障民主的最终实现。民主与法治的这一内在联系不仅为近代各国的政治实践所证实 ,而且成为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然而 ,由于我国法治道路的特殊选择(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和主要推动力的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 ,使人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很容易扭曲民主与法治的正常关系 ,只重视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作用 ,轻视民主在法治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有的学者把法治视为民主的前提和保证。客观地说 ,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的确需要…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视域下,法治是实现国家统治和治理的方式。在反对封建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法治,则是国家走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法治突出个人和法人的权利,强化对国家权力的约束,强调民主是现代法治的真谛。现代国家应该实现广泛的立法,使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依循,奠定国家治理的制度支撑,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当代转型是以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为前提,而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则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开是现代法治社会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也是致力国家法治形象塑造的主要渠道。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为司法公开提供了动力机制,同时司法公开也为国家法治形象塑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结合司法公开与国家法治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法律制度健全、司法公开的规范引导等方面,探究国家法治形象塑造中的司法公开规范化,以促进我国法治良好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所要统筹协调的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的价值、目标和功能与此相同,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宪政文明则是指宪政的确立并达到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表现为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也就是说,实现宪法之治,因此,宪政文明的提出,本身就是法治社会的要求。由此可知,和谐社会与宪政文明是法治社会内涵要求的两个方面,共同统一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之中;同时,二者还通过“三个文明”的基础环节联接在一起。而构建法治型和谐社会就成为宪政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重德轻法的传统伦理国家,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本文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有利于构建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20.
《求实》2015,(6)
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现代与后现代、自由主义与后自由主义共存这一"时间丛集"和"时代交错"的现象是思考所有法律问题的前提。行政法治的形式与实质主义之下的法律都是单方意志的体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无法回应中国的法治实践。在国家推进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转向基于交往理性的合作行政法,由独白走向共识,方能破解合法性危机,为法治中国的全方位构建提供合作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