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辽市郑家屯街工农村曾是“市领导不放心、街道领导操心、村干部不顺心、老百姓不安心”的乱村。然而在短短的两年间,街道党工委靠选准一个带头人、建强一个村党支部,使党支部在为村民办实事的工作中,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实现了由“乱”到“治”,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23万元,村级固定资产近一千万元,成为全市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2.
唐定 《新湘评论》2009,(7):35-36
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聚居99个姓氏的村民,被誉为湘南第一“百姓村”。毛俊村自3年前实施“和谐建设”以来,村内社会秩序由乱到治,村民群众由贫到富,村容村貌由烂到靓,一举成了村风文明祥和、集体收入年逾百万的“和谐村”,先后获得了“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2003年春节前夕,中坝村村民自发为共产党立了一块“功德碑”,以纪念中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里领导知道了碑文称颂了县委干部,要求大家把碑推掉。可村民们坚决不干,后来只好双方各让一步:碑留下,字抹去。于是就成了无字碑。这座7米高的无字之碑,犹如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一个惊叹号,默默向人述说中坝村由“乱”到“治”的变迁历程……村党支部“瘫”了村里民心散了中坝村盛产烟叶、花生、柑橘,曾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红旗村”。但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坝村却成为全县的“乱村”“、烂村”。“中坝村为什么‘乱’?就是因为以前的村干部…  相似文献   

4.
“群众富裕是我最大心愿”——记扶余县肖家乡十二号村党支部书记周胜□邓九冬邵中清无论从前还是现在,扶余县肖家乡十二号村在本乡以至本县都是出了名的,只不过出名的原因有所不同——过去出名是因为穷和乱,现在出名是因为富裕和文明。十二号村由穷变富、由乱到治,这...  相似文献   

5.
“村务公开”是不是“灵丹妙药”,我们不敢说,但说它是村民自治的一剂良药,绝对不是夸张。华阴市焦镇乡华西村由乱到治的变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一)华西村是个移民村,四个村民小组,223户,865口人。过去是出了名的闹事村,上访的、告状的、殴打乡上领导的...  相似文献   

6.
从“乱村”“上访村”到“富裕村”“和谐村”,门头沟区滑石道村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说起村子发生的巨变,村民都一致夸奖一个人——他们的带头人村支书崔国红。十年前的滑石道村是个区里挂号的不稳定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干群矛盾突出,村支书这个位置,是个准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2004年9月,作为村里老党员举荐的人选,崔国红被推上前台。  相似文献   

7.
1995年底,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原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乡派出所所长魏长军来到黑石木村,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群众痛恨的事,查办 黑石木村是北三家乡的第一大村,交通便利,林业矿藏资源丰富。然而,过去这个村以“乱”著称,村民乱占集体房、乱种集体地、乱砍集体林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乱采乱挖金矿,哄抢矿石的事件更是持续不断。1995年秋天,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坐落在京西深山区。这里海拔700多米,方圆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层峦叠嶂,绵延起伏,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村现有697户,1912口人。1999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1.41亿元,实现利税3361万元,人均收入11550元,成为京郊山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五六年前,这个村竟是一个人心散、生产乱、干部自顾自、村民上访不断的“乱”村、穷村。 那么,他们是怎样在短短五六年中,由乱到治、由穷变富,神奇般地成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呢? 究其原因,是他们做到了“五过硬”:党组织自身过硬,依法治…  相似文献   

9.
正渔溪沟村党支部创新推行以自治、德治、法治为主要内容的"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民心由散变聚,产业由弱变强,村寨由乱变美,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镇振兴大提速。一、以制管村,凸显群众自治力变则通,通则久。2014年,渔溪沟村党支部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达成了发展共识,牵头对《村规民约》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建立实绩考核、干部自评和互评、村民评议、上级组织评价为一体的"一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23年6月30日,仲夏的阳光催熟着田野的庄稼,也点燃了庆安县同乐镇同发村村民的热情——为庆祝党的生日,一场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村晚”正火热上演。当唱到改编版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时,台下村民掌声雷动,为切身感受到的家乡巨变而喝彩。由穷变富、由丑变美、由乱变治,近年来,同发村党总支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动党员带头示范促进农户增收,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引导规范村民行为,党群同心谱写出一首“变迁曲”,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正>他刚上任就承诺:"干,就要干出样子来;干,就要让村子有新变化。我一定带领大家从穷窝棚走上致富路!"他带领大家真抓实干,全村很快便实现了"道路大变样,景观树成行,村部亮堂堂,大棚连成片,村民喜洋洋",由全镇的"差等生"一跃成为"尖子生",大家都说该给他记大功,因为他是——12年前,三尖泡村多数村民的生活还都处于贫困状态,种的是传统作物,走的是蜿蜒狭窄的"土毛道"。孙德东上任后作出的承诺,既是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更与百姓们的愿望一拍即合——因为,大家穷怕了,三尖泡村太需要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邢台县晏家屯镇新兴村共有158 户、584口人,760亩耕地,人均收入2965元。2000年李双河当选为村主任后,根据全村基础差、底子薄、人心散的实际,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把一个又穷又乱的搬迁村,变成了一个高标准的文明生态村,多次受到市、县表彰。新兴村是由四个山区村搬迁组成的。几年前,人心不齐、相互排挤, 给管理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村民内部矛盾重重,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缺少沟通。经济落后,村风不正,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又散又乱的情况下,李双河上任了。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党的政策是保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关键。崖头村党总支书记、优秀农民企业家于东顺多年来带领全村干群治“穷”、治“愚”、治“乱”,奔向小康富裕村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荣成市崖头村是胶东第一大村,拥有2700多户,8000多人,多年来是个有名的“老大难”村,1983年底全村集体积累只有45万元,总收入不足40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不仅如此,村民思想混乱,打  相似文献   

14.
正曾经的石门乡,人穷,环境卫生也差。为改变这一面貌,石门乡以"三查三评三奖"为抓手,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在"干"中"比",在"比"中"学",效果明显。如今的石门乡,已然变了样。初秋时节,沿着宽敞平整的乡间公路,记者来到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你或许想象不到,曾经的石门乡,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如今,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于山间,村民的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香袭人。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里,都干净整  相似文献   

15.
<正>上访告状多、干群矛盾多、班子问题多……过去的香河县蒋辛屯镇岭子村,是十里八乡出名的乱村。可现如今,岭子村不仅摘掉了上访村的帽子,而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鸟语花香,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他,就没有岭子村的今天。"谈起岭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无不称赞村党支部书记常仕忠。岭子村地处廊坊市香河县蒋辛屯镇西北,和北京通州区相邻。8年前,岭子村上访告状、越级访时有发生,部分村民常年奔走于中纪委和国土资源部;村  相似文献   

16.
在简阳三岔镇采访,基层干部和村民常常提到一个日子:1999年4月16日.这一天,四川省农科院与三岔镇正式签订了包括七个双边合作文件的<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他们说,这是三岔镇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小宫城村在武清区崔黄口镇西南,全村三百来户,一千多口人。十几年前的小宫城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里仅有几家家庭小作坊式地毯厂,村民收入很低。由于村集体穷,不能为村民干事,“两委”班子自然缺少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正>2004年我当选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村主任,2013年成为村支书。在村里平时大家都叫我老瞿,"有事就找老瞿"成为村民们的口头禅。红板村是全省一类贫困村,"天点灯,风扫地,喂个猪儿会唱戏。"这是红板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前些年,红板村居住条件差,道路通行能力差,村民出行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带领村民们,修建水窖、水池,争取农网改造,全村438户1996人告别了饮水困难的日子;村里还实施了危房改造,250多户村民受益,全村基本消灭了茅草房;同时,通过我的协调,乡政府到红板村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磁县高臾镇兴善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乱村。村内宗族派性严重,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该村税费征收、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多次发生村民集体上访、乡政府公务车在村被砸等群体性事件。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这个村改选了村“两委” 班子,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认真整改,使该村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由乱到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从十几年前村风乱、人心散的落后村到如今发展后劲十足的富裕文明村,广元市利州区回龙河街道学工村走过了一条漫长艰辛的路,村民发自肺腑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亏了我们的党支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