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帝国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种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主要涉及美国利用其文化优势来实现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拉丁美洲是美国文化产品"泛滥"的重灾区,所以拉美学者以一种激烈的批判精神在"文化帝国主义"话语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命题出现的背景及其基本含义,大致展现了其在拉美地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这一命题与"美国化"之间的区别,认为"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并不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解释拉美地区的"美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以色列是为数不多的由联合国决议"创造"的国家。然而,以色列建国后,它与联合国的关系却很不融洽。以色列虽然在1949年就成为联合国的一员,但联合国的许多附属机构却把以色列排挤在外。不仅如此,联合国大会现在每年都通过许多反对以色列的决议。以色列是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谴责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决议"创造"了以色列,而联合国又为解决  相似文献   

3.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有关定居点和难民等棘手问题的逐步解决,耶路撒冷归属这一敏感问题将会成为巴以冲突中的新焦点。对耶路撒冷的文化探溯旨在说明:要想真正实现巴以和平,就必须合情合理地解决耶路撒冷问题。要想圆满地解决此问题,既要正视耶路撒冷复杂和动荡的政治历史,还应尊重耶路撒冷人特殊的宗教文化情感,更要兼顾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的现实利益。要想尽快解决此问题,单靠美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不行,还必须寻求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际社会多方合作,而非美国单方主导的解决模式。中东和平问题,始于耶路撒冷,还会终于耶路撒冷。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以利库德集团为首的右翼阵营获得优势.大选后,右翼重新执掌以色列朝政,导致以政治生态右倾.这是以色列国内安全、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将促使以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巴勒斯坦政策趋向强硬,加大巴以问题的解决难度,进而不可避免地恶化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并加剧以与中东伊斯兰激进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以与美国的摩擦,使整个中东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  相似文献   

5.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维护其生存和安全是美国历届政府一直不变的承诺,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就是保障其安全的重要举措。美国主要从现实主义出发,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来决定它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的力度。由于美国在不同时期内对全球目标特别是中东战略目标有所不同,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政策也随之变化和调整,经历了一个限制——积极——以军援为施压手段——制度化——强化的演变过程。从未来发展看,美国与以色列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互有所需,战略盟友关系不会变,美国对以色列的军援政策也基本上不会变。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以色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摆出了要攻击伊朗核设施的姿态。以色列早有摧毁伊朗核设施的计划,且一直在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积极准备。以色列急于对伊朗动武,主要基于对伊"现实威胁"认识的深化和紧迫感的增强,有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深层次考虑。从远程攻击力、空袭经验和防护能力等方面综合来看,以军已完全具备远程打击伊核设施的军事能力。然而,以色列要想实施打伊计划,既要考虑攻击效果及其引发的严重后果,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正面、积极、有活力的,主题多是以色列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宗教、中以合作等,展示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浓厚、宗教魅力迷人、民族性格坚韧、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以色列;在美国媒体中,以色列形象基本是负面、消极、挣扎的,主题多是以色列的内部政治斗争、社会分裂、民族歧视、巴以冲突、对外关系恶化等,展示出一个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民族割裂、国际处境孤立的以色列.中美媒体报道倾向既与本国民意、政策相关,亦有与民意、政策脱节之处,往往是盲人摸象,甚至以观点筛选事实.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舆论中,21世纪以来以色列“反恐战”日渐趋向残酷无情,但从以色列自身的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反恐”实践总体上并未脱离以色列国防军“洁净武装”传统信条的“轨道”。以色列“反恐”规范的创制与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呈现为一种“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态势。“反恐”实践呼唤“反恐”规范的创制,而“反恐”军事伦理诠释和引导“反恐”实践。外延扩大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模糊化平民和战斗人员的区别、重新阐释了“军事必要性”和保护本国战斗人员生命优先于减少连带损伤、另行解释了动用武力的“适度性”等,这些构成了卡希尔和亚德林提出的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的特征。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及其军事伦理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界都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在国际社会仍然以负面态度为主。但以色列国内社会政治的右倾化和宗教化倾向,却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支持。在“民族”与“民主”之间,以色列的民意“天平”出现了向“民族”的明显偏转。秉持宗教锡安主义立场的宗教势力大举渗入以色列国防军,对以色列国防军的“反恐”军事伦理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处于众多阿拉伯国家的敌视中,以色列不可能轻松地从海湾富油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这就决定了以色列能源成本的高昂,及其为实现能源供给所采取的能源战略的现实性和特殊性.也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以色列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源战略:安全困境和能源困境的统一协调;追随美国的中东战略,以美以联盟为基础,从美国盟友阵营找寻能源出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减轻能源进口造成的国际支付平衡和走能源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国内能源部门的私有化改革;以及多项权衡后的核能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每年向以色列提供各类援助,这是美以特殊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分为从以色列建国——“六五”战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3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具有数额巨大、机制化、条件最优惠和以军事援助为主要特点。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考虑、美以特殊关系、以色列的战略价值、美国犹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国际局势等是促进美国援助以色列的主要因素。美国援助以色列,对美以两国产生的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11.
以色列对外政策趋向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以色列拦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事件,印证了以色列政府在涉及自身安全问题上的一贯强硬和一意孤行,既折射出其面临的安全和外交困境,也反映了以色列继续奉行以"安全至上"为基本原则的国家安全战略.袭船事件持续"发酵",牵动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相关角色的"神经",势必对以安全环境及地区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边防战略是主权国家为搞好边防工作而制定的各种方略,它在国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对以色列边防战略的特点做一粗浅探析,以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以色列的边防战略,从而加深对以色列的了解,促进我国与以色列在新世纪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2006年黎巴嫩战争和中东局势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光 《西亚非洲》2007,(10):25-31
2006年7月爆发的黎巴嫩战争,是美以蓄谋已久、由以色列发动、以色列投入最大规模兵力、以色列建国以来经历激战时间最长的战争。其根源在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美国"大中东战略"。这场战争反映出中东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黎巴嫩战争连同伊拉克战争已经并将进一步对中东局势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促使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当前,美国面临的种种矛盾异常突出,难以阻遏其不断衰败的趋势。人们在看到当今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必将经历尖锐反复斗争、激烈分化组合与曲折起伏的较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12日爆发的黎以冲突已成为伊拉克战争后中东最严重的一场军事危机.美国在此次冲突中明显偏袒以色列,从长远看,这对美国中东战略将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15.
正当伊朗核问题愈演愈烈、朝鲜用导弹试射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哈马斯绑架以色列士兵导致猛烈的"夏雨"攻势之际,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越过黎以边界袭击了正在巡逻的以色列边防军,打死7人,绑架2人.以色列随即作出了强烈反应,导弹、飞机、激光炮一齐奔向黎巴嫩,致使双方无辜的平民再次饱受祸殃,第六次中东战争的猜测充斥媒体.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政治发展的滞后,拖住了日本意欲迈向21世纪的战略脚步,长期执战后日本政治牛耳的日本自民党的保守性及其僵化了的政党体制,普遍被认为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现实主义的日本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政党和政治,造成了日本自民党忽视理想、不注重方向的现实主义性格。因此,忽视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文化是日本政治改革举步维艰的根源所在。日本自民党只有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现实与理想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完成日本的构造改革,并继续执掌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以色列国在中东政治格局中奉行极为独特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政策,尤其对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决策机制的建设。进入后冷战时代,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受到来自内外部一系列因素的挑战,在此情形之下,以色列政府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建立起一整套维护国家安全的运作机制与法律体系。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08年以色列议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是其重要的转折点。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能发展,在完善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增强国家安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强化反恐怖主义与危机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推动国际安全事务的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对以色列国家安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但这个机构在以色列应对地区冲突与纠纷、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成效显著。以色列作为当今世界国家安全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国家安全委员会正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决策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是一种独特的经济体制过渡过程.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经济转型需要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这样转型大国转型特征的比较分析,提出经过"治疗"后俄罗斯经济出现了U形曲线态势.转型国家制度供给的非规范性造成这些国家正式规则合法性程度降低,并导致"信任危机"在社会各领域普遍存在.经济社会转型包括3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自由化与稳定化政策、微观机制重构和制度建设.解决"信任危机"必须从促进市场秩序建立与完善的制度建设着手.转型国家的市场秩序需要建立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协调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当前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加强核武器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采取"核模糊"政策,既谋求核威慑,也规避"国际合法性"的问题;全力防止中东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影响包括:拥有核武器有助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但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产生严重负面效用,阻碍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可能促使以色列的阿拉伯和伊斯兰邻国发展核武器,增加了中东地区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阿拉法特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巴勒斯坦问题的终结.如果阿拉法特的后继者仍坚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力,可能也将被以色列视为所谓"实现和平的障碍".巴以都面临严峻挑战,以犹太种族和民主精神为立国原则的以色列不能永远占据着巴勒斯坦领土,也不能吞并巴勒斯坦,建立两个民族国家并和睦相处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惟一可行方法,但和平之路依旧漫长,需要国际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推动巴以冲突的公正解决.美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以色列的立场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