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这一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最鲜明的体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抽去其阶级对抗性质,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性考察,可以看出它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成功之道,它也深刻地阐述了资本运作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它也是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并从中还可以预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兼业农户大量存在,形成了与农地规模化经营相对立的农地零碎化经营,给整个农村和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都是人多地少,气候条件相似,经济理念和文化传统也极为相似,他们农户兼业化与农地规模化经营并存并逐步过渡的经验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必须克服我国现存的农户兼业化倾向,逐步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3.
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回顾与总结,认为在新世纪要加速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地产权制度方面,不宜采用过激的方式,而应采用自我强化机制,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中现有产权模糊、产权残缺等缺陷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郑永君  张茜 《探索》2023,(1):129-146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然而资本主导下的农地规模化经营并不总能成功。基于嵌入性理论与中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实践经验,提炼出“经营嵌入性”概念,构建“资本嵌入—社会响应”模型,对不同的农地规模化经营实践进行类型学划分和阐释,探讨不同类型的资本嵌入策略与村庄社会响应互动机制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经营嵌入性是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社会基础,表现为经营嵌入性越高,农地规模经营成效越好。其中内部经营嵌入主要采取生产嵌入和利益嵌入策略,而外部环境嵌入主要采取关系嵌入和文化嵌入策略。不同来源的经营主体和村庄整合度对经营嵌入难度产生影响,外来主体相比内生主体嵌入难度更大,村庄整合度越高嵌入难度也越大。从村庄响应来看,高社会整合度村庄的村干部更多地考虑村庄公共利益,村民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而低社会整合度村庄的村干部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个人利益,导致村民被强制参与或者被内生经营主体关系裹挟。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5,(11)
从农地发展权的发生学视角分析,农地发展权的配置既要体现国家意志,也要保障农民权益。但在实践中,农民的农地权益常常被理解为是从农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使用权权属,并从属于所有权,农民权利的从属地位导致农民应有的农地发展权被严重侵蚀。构建农民的农地发展权实现机制,首先要从确定农民在农地产权结构中的地位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界定国家、集体与农民分别享有哪些农地发展权权属,并通过相应的农地发展权转移机制,实现国家、集体、农民各自的农地发展权相关权益。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列宁和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透彻,但对于二人在资本积累理论上为什么存在分歧进行系统研究的则较少,因此,深入分析探讨二者的理论产生分歧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将二者的资本积累理论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比较,二者分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分析的维度和向度不同及研究总体方法存在差异等三个方面,当然,分歧的存在丝毫不妨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茶叶产业的规模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世界主要的茶叶出口竞争国相比,我国的茶叶生产经营规模水平是最低的,这是造成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如何通过扩大茶叶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做好茶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别从政府、茶农(茶园)、茶叶行业协会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当前茶业的规模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8.
农地制度即为土地占有的方式和使用方式,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土地经营方式直接影响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规模.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对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华彦玲 《唯实》2010,(7):59-63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闲置土地多、人均占用土地较大、土地利用分散、利用率低等现象。目前,江苏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着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村镇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盘活土地存量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对典型地区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农业合理化思想是在研究传统农业的过程中提出的,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表明,无论是以往的以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还是以现代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大农业,都是与农业合理化相矛盾甚至相对抗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之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因此,要实现农业合理化,发展合理化农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并且还要解决好其他若干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愈加突出的农地抛荒现象,抑制农地抛荒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南方13省域样本数据,文章运用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地理特征差异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性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不同地形的农地抛荒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平原地区的农地抛荒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第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应,综合反映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不足。基于此,应加强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技术力量,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完善服务链条;把握不同地形农户需求演变趋势,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制定差异化农业补贴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农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促进农地流转,是实现农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事家庭经营的农户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孤立分散的小农,而已演变为市场化、社会化的小农。传统小农的生产经营方式正日益走向解体,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现雏形。这就对政府的农业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彦敏 《理论学刊》2005,2(10):90-93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至关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结合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在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科学归纳与概括其中蕴含的启示,从而为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云霞 《求实》2012,(8):82-85
农地资本化有利于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农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农村金融、优化配置土地资本的基础条件,是化解征地矛盾的有效机制。但农地资本化存在多方面的约束,如主体性约束、制度性约束、市场性约束、技术性约束等。我国发展农地资本化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农地使用权资本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受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困扰:产权界定中的三大核心矛盾关系亟待破解;改革的"过敏"性质对基层领导干部改革积极性形成考验;村居"两委"精英的利益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冲突;基层政权的权威与农民自治权的冲突,等等。面对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与各种挑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的改革底线意识与规则意识,完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与信访制度,健全乡村治理的民主制度,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意识,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制度,深入挖掘农村潜藏的社会资本对矛盾调和、经营创新的支撑作用,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当前时期,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传统农业地区开始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传统的封闭性原子化村庄已经瓦解,人员流动性加强;农业兼业化、老龄化和妇女化现象普遍存在,土地细碎化、撂荒、闲置导致农业耕种效率低下;传统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诱发的"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以上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农村、农业与农民发展的瓶颈。现实困境倒逼体制改革,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在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适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通过坚持集体所有权的基础地位,将承包经营权一分为二,引致出新的经营权。农民拥有承包权的前提下,经营权可以进行市场化流转。但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却表现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与问题,特别是传统农业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当前我国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现实困境,通过困境中的主要风险表现形式,进一步开展成因分析,发现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助力农村地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很多土地制度改革,众多改革均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建立产权清晰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农用耕地撂荒问题.四川省实际农用耕地撂荒率较高,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出现失衡情形.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供求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从对四川省2002-2011年的数据分析中,本文发现政府支农支出和农业各税、农民人均经营收入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以及GDP增长率和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供求作用力度不一致,导致了流转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的失衡.政府据此出台相关措施使得流转市场供求回到市场预警线内,发挥市场自身配置作用,不断均衡地提高农地使用权流转比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地制度的典型特征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回顾历史和面对现实存在的农业现代化问题,集体土地所有制为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原则遵循。从实践出发,可梳理出四类农地制度创新路径,分别是按户连片耕种、联耕联种、土地委托流转和新两田制,前两者适应欠发达地区,后两者则适应发达地区。结合经验研究,现行导向单向度扩大农户土地权利的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产权经济学”,其所立论的几个假设都缺乏适用性。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注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这个大前提,充分鼓励地方农地制度创新,并从法律和政策上充分汲取这些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产权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产权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