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王琦 《新湘评论》2007,(9):23-25
医学有两个目标,一是治病,二是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医学。这正契合了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吴仪同志曾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把“疾病的防治重心前移”,不要等有了病,才把健康当作一回事。特别是对于亚健康人群,更要走出这个灰色的阶段,重视养生,防病于未然。愿读者从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健康。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6,(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阐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对健康的独特作用。体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健身、健心、健美"。体育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人的健康状况,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传统体育养生保健功能秉承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通过调身、调心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块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曾长期被认为是"旧医",是"现代化科学化之障碍",甚至一度被国民党政府立法取缔,中医药事业因此遭受巨大损失和破坏。  相似文献   

4.
<正>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因素,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5.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积淀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治未病是中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在高校健康教育中导入治未病思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观,而且对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几千年来,它为保障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和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养生、防病、治  相似文献   

7.
<正>健康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对家庭,更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新增设的"健康讲堂"栏目希望读者增加对健康的关注与思考。本栏目邀请省内著名医学专家针对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医养生的方式有多种,如膳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四季养生、时辰养生,等等。然而养生并非千人一法、千篇一律,它不可从众,也不能盲目参考比对。它是一门科学,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讲究的是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即根据四时  相似文献   

8.
从"治未病"的理念出发,结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阐明了防患于未然的核心思想。从"未病先防——转变执纪理念"、"有病早治——重视关口前移"以及"愈后防复——健全机制重成效"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治未病"理念在"四种形态"中的运用,旨在让党员干部在执纪过程中抓小抓好,将问题遏制于萌芽状态,全面提升执纪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说"上上医",得先从"上医"说起。据《黄帝内经》载,魏文帝曾这样问扁鹊":你们哥儿仨都行医,谁的医术最高?"扁鹊立马儿就答了":要说医术高,还是我大哥呀!他预防工作做得好,能让人不生病,也就是‘治未病’‘。上医’非他莫属。可是,就因为是‘未病’,没有常规的治病过程,大哥反而默默无闻了。我二哥是‘中医’,他能‘治欲病’,即得病的初始阶段。在乡里,也算有点儿小  相似文献   

10.
正反"四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对凸显出的作风问题,要对症下药,治已病。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要"治未病",防范于未然。一、"治未病"要树立忧患意识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分别指出蔡桓公病在皮肤、再到肌肉、进而到了肠胃,蔡桓公听不进扁鹊多次"不治将恐深"的劝告,一口咬定"寡人无疾",结果病情由"腠理"之疾而至一命呜呼。蔡桓公因没有对"小疾"引起重视,没有"治未病"的忧患意识,结果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一批"旅游+养生""温泉+养生""养老+服务"养生养老项目引进、落地,铜仁正朝着"世界级生态和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知名国内著名健康养生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目标阔步前行。养生,正日渐成为铜仁市大健康产业中最鲜亮的版块。在努力把大健康作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进程中,铜仁市紧紧依托"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市""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只有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与人民共建共享,才能找到健康中国的正解。"上工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保护一个人的健康如此,推进国民健康体系建设更需要这样宏阔的视野。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相似文献   

13.
正冬季温度较低,气候干燥,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补大军,以期增强体质,未病先防。那么,关于冬季进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首先,辨清冬季进补的适宜人群。冬季进补的对象应该是身体虚弱的人群,包括久病、术后和大病初愈的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可以由医师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正"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此时气候闷热潮湿,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因此,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保健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向大家介绍"三伏天"的有关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提醒大家要注意疾病的预防,安然度夏。"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  相似文献   

15.
<正>治理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典出:《老子》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0,(4)
正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居家健身成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疫情阻击战中缓解情绪、愉悦身心、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武汉方舱医院迅速走红的"火红的萨日朗",还是各类花式锻炼妙招,"宅在家、齐锻炼"已成为全民普遍参与的生活方式。体育健康需求正由"爱好者的体育"向"全民的体育"拓展。体育部门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领域供给侧改革,畅通体育"治未病"与医疗"治已病"的结合点,抓稳群众需求与政府供求的关键点,以点带面,精准构筑全民健康防护网。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17,(18)
正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向健康服务产业转化,对振兴中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名言趣语     
<正>有人认为喝茶就是养生,把喝茶看得跟"喝药"一样的绝对。其实,喝茶对于身心的帮助是相对性的,"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就是喝茶的  相似文献   

19.
张磊 《求贤》2023,(4):50-51
<正>中医医生凭借一双手、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就常常能为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在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这样一位擅长以中医理疗技术治疗各类疾病的中医医生。对待工作,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对待患者,他高度负责、尽心尽力;钻研中医技术,他科学严谨、精益求精。他,就是该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张磊。从医20多年来,张磊始终以精湛丰富的中医理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重拾健康。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4,(16):57-57
正"医者父母心"。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作为贵州中医药传承的典范,同济堂秉持"悬壶济世"宗旨,以精湛医术发挥中医治本、治未病之优势,解除不少患者的病痛,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创始于1888年的"中华老字号"贵州同济堂,传承至今已有126年历史,在百年苍桑的历史长河之中,贵州同济堂历代名老中医,薪火相传中华医药之精华,并形成中医、苗医相融的独特同济堂医药文化。"人来自于自然,中医治病所用的‘花草茎叶根',也来自于自然,采收晾晒炮制以及药性等,更是要遵守和顺应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