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主权意义或宪法意义而言国家是统一的、唯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民法意义上国有财产的所有权并不是统一的,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主体也不是唯一的。拥有主权并不一定拥有所有权。主权或宪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发挥着不同的规制功能。用主权取代所有权如上所述是行不通的,而拥有民法上的所有权也并不能说明就相关不动产拥有主权。相比较而言,公法法人所有权理论结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人所有理论、政府的经济人角色以及财政民主的发展成果,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思想的启示,应当说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有财产所有权理论在今天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际法最早最普遍的原则之一,主权原则在当今世界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被充分强调和重视。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不可逆转,使得这一原则成为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它在公正处理各项国际事务、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国际法的其他各项原则,无一不以主权原则为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成为国际社会热门话题的人权及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同样也必须同主权原则联系在一起,才能辨明是非,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一 (一) 人权从属于主权,主权是人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主权与人权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不论是在最初人权仅仅属于国内法问题时,还是后来人权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之后,始终未发生任何改变。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态度及其法理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信托法以关于确认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为其对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的态度且此点为该法相对于外国信托法而言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色,为该法确认由委托人享有的信托财产所有权因能够为大陆法系民法中的"所有权"概念所包容从而能够作为这一民法中的所有权存在,我国的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应当以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委托人享有为出发点并在明确"信托财产独立性是指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的前提下,联系我国信托法中的有关规定来重新构思。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从近代向现代的发展是伴随着主权观念的变迁进行的.近代绝对主权观念的形成受到博丹、霍布斯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认为主权国家拥有至上的权力,是不服从于任何其他权威的绝对权威.这样国际法一诞生就出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悖论国际法体系规范的对象因为被赋予的绝对主权之故,脱离国际法的约束;被国际法赋予的绝对主权因为从逻辑上而言可以脱离国际法的约束,从而自身被赋予的至上权力失去国际法保障.这种内在的悖论阻碍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的弱化从而解除自身蕴含的悖论基础之上.国际法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逐渐消除自身蕴含的逻辑悖论、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和权威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主权是国际法上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从16世纪开始,人们就一直在探讨主权的内涵,并建构了各种国家主权理论.文章在分析了传统国家主权理论后,分析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并运用博弈论、博弈均衡理论、效率理论等工具对主权的一些理论性问题进行解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主权理论体系.文章认为主权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身份意义上的主权与权能意义上的主权,而权能意义上的主权内外表现又有所不同,其对内表现为主权权力,对外表现为主权权利,主权权利又可以分为基本主权权利与一般主权权利、绝对主权权利与相对主权权利.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针对钓鱼岛问题的争议不断,双方均主张对其的主权。本文通过对《日本关于钓鱼岛列屿所有权的基本见解》内容的分析,以国际法为视角,采用归纳、实证与历史分析等方法系统论证,提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及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中国提出的按照"自然延伸"原则进行划分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所有权的蜕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产,应被区分为若干类型,其上存在着所有权,其主体为行政机关。公产所有权属于行政法上的所有权的观点不可取,以民法所有权来定性公产所有权完全符合法理。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物权本质理论存在认识上的缺陷,该理论只注意到了物权与债权的本质区别,却没有注意到物权与所有权、他物权的联系与区别。民法上的物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是物权的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根本。物权实质上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控制特定物质财产的交换价值,或自主地控制特定物质财产的使用价值,或全面、自主地控制特定物质财产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菲德罗斯认为国际法现在本质上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但将发展为“人类的法律”,这表明了国际法从主权定向转为人权定向的观点.人权的兴起对国际法产生深远影响,带来了人权国际法分支、对一切的义务观和国际刑庭等新的变化,也在不使用武力、保护的责任、个人的国际法地位等方面产生了与主权的博弈.主权导向的国际法仍将具有强大的力量,而人权定向则根植于现实的需求并将成为国际法的发展方向.进一步看,主权和人权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类的法律”是对“国家之间的法律”的发展和超越而非否定.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与占有的刑、民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有权与占有既是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刑法财产罪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所有权的本体含义及所有权他人性的解释,应当坚持法秩序统一性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刑法与民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可以有所不同。就占有而言,刑法与民法无论是关于占有保护的理由,还是占有的构成要素以及占有的观念化,其实都不存在刑法学通说所主张之差别,只是在占有的类型上,刑法与民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规避在国际私法居于重要地位。从性质上看,法律规避制度应属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一部分。从效力上看,规避内国法应认定为无效;规避非特定的外国法应认定为有效,其中被规避的法律不仅应包括实体规范,还应包括冲突规范。正确认识法律规避制度的性质和效力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正确处理我国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学教育与法治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并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信念和生活方式。因此,推行法治不仅要进行法律移植和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法治启蒙。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的法治启蒙功能却未能有效发挥出来,制约了法治秩序的真正建立。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度的法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法治启蒙功能,推进法治国家的早日形成。  相似文献   

13.
附属刑法规范是我国刑事法律的组成部分之一 ,分布于民事、经济、行政等非刑事法律之中。对于行政法中的附属刑法规范 ,学术界少有论及。为此 ,在总结行政法中附属刑法规范的内容和立法方式的基础上 ,分析其在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并提出对其加以完善的建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合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法私法的融合趋势、弱权力和非权力行政领域的出现、行政权力权利化和职责化、平等型行政法律关系的生成和拓展等因素,导致作为传统公法的行政法正逐步嬗变为集公法私法于一体的法律部门。私法介入行政法必须遵循法定、私法优先等基本原则。行政法的私法化不是全方位的,它受权力弱化、平等理念的深化、权力职责化、行政公共性和服务性理念的拓展等因素的掣肘。  相似文献   

15.
国际私法中直接适用的法从引入中国以来就备受争议,文章认为直接适用的法是一种新型的法律适用规范,是一种集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为一体,又有别于单边法律适用规范和公共秩序规范的法律适用规范。  相似文献   

16.
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过程中,同制定法一起发挥作用.法律解释立场和漏洞补充径路的不同,对习惯法的态度亦大相径庭,并决定着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中的维度.刑法适用解释对习惯法的取向经历了从排斥到考量的转变,在刑法适用解释的两个阶段即法律解释和漏洞补充中,习惯法面临不同的境遇.在法律解释阶段不应当考量习惯法因素,而在漏洞补充阶段,习惯法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规范执法既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吁求。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强调以法律为自洽的范畴,在实定法范畴内达成规范执法,即以现行法律为执法的唯一和最高标准,以法律解释技术为桥梁,沟通事实与法律,以实现统一的执法程式和执法尺度,促成执法的确定性、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和应然目标,是中国法治发展的时代要求。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它对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的联系,它需要通过特定的具体方式来加以实现。文章论述了依法执政确立的历史根据,阐述了依法执政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它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和实现依法执政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论警察执法权益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日益增多的暴力袭警事件,必须加强刑事立法,使警察的执法权益得到根本性的保障.在刑法总则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内容中增设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增设有关袭警犯罪的内容,以加强对警察执法权益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20.
宪法与刑法同属公法范畴,无一例外地受到公权力的礼遇,在它们之间也因此形成特殊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宪法约制刑法”注定成为了民主政治所无法回避的世界性命题。事实证明,与其由国家直接控制刑法,远不如交由完法约制更为妥适;宪法可以对刑法施加政治影响,但其广度和深度也需要有所约束;刑法固有的价值取向如与宪法发生冲突,宪法原则何以成为解围的准则;当主权被置换为管理权、且以此名义制定了刑法并用以控制作为个体概念的公民时,宪法与刑法之间趋于表面化的互动关系何以成为隐藏权利与权力博弈的庇护所,等等,所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法学理论的重要课题。如果从中国现实——包括现行的法律理念、法律框架、法律生活及法学成果等——出发进行相关的命题整合和理论推导,对提升这一边缘理论的附加值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