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年来,在我徐海地区流行一种所谓马的“腰痿”病,此病流行广、疫情重,对马匹危害大。从1971年起,在总后卫生部和军区后勤卫生部的领导下,对此病进行了调查、了解、研究试治,目前此项研究工作有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用烟气穴位注射,治疗家畜腰肢病(风湿、闪伤)31例(马15例、骡7例、驴9例),均经1~2次治疗而愈。 选穴 前肢选抢风、膊尖、膊栏、膊中、弓子,后肢选大胯、小胯、汗沟、仰瓦、巴山、肾棚、百会。 治疗方法 取香烟5支,长输液胶管2个、烟嘴及12号长针头、100ml注射器各一个。将病畜保定在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1980年起试用祖师麻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马骡风湿病17例(地方马6例、军马骡11例),效果良好。 药物 人用祖师麻注射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医院制。 穴位选择:根据患部共各选两组穴位。背腰风湿病第一组百会配腰前,腰后,第二组腰中配肾俞、肾棚;臀股风湿病第一组百会配大胯、邪气,第二组巴山配小胯、汗沟。 方法与剂量 穴位注射,两组穴位轮流用药,每日一次,每次一组,五次为一疗程,可连用2~3疗  相似文献   

4.
后温散由高良姜、茱萸、苍术、白术、白芷各30克、厚朴25克、白附子20克、细辛12克组成,是《元亨疗马集》记载煎液灌肠治疗大家畜腰及后肢风湿症(后寒腰胯痛、冷拖后脚痛)的专用方。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大家畜42例,21例痊愈,15例疗效显著,5例良好。未愈者经配合电针疗法和水杨酸、考的松制剂等疗法均痊愈。 治疗方法 取上药煎液1000~2000毫升置盆中,将一端连接于吊桶或漏斗的胶管的另一端插入肛门内约30厘米,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用3~7日即可。灌肠前应先掏出或用温水冲洗净直肠内宿粪,灌肠时由  相似文献   

5.
根据祖国医学和兽医学的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我们应用自拟的活血汤等方剂,对东北地区马产后瘫痪等症进行了临床治疗试验和部分实验室工作。通过对31个自然病例的实验,证明活血汤可使产后瘫痪患畜四肢及腰胯疼痛缓解,血液循环改善,达到轻症痊愈,重、危病症减轻的目的。并可降低全血粘稠度,使血小板的粘附力减弱,调整恢复血磷、血钙的比例失调现象。 马产后瘫痪症,主要表现为四肢及腰胯疼痛,运动功能严重障碍。祖国兽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6.
马腰肌风湿是由于受风、寒、湿的侵袭而引起腰背肌肉(背最长肌)僵硬所致。患畜呈腰背强拘,凹腰反应减弱或消失,运步时常以后蹄尖拖地前进,转弯时腰背不灵活,卧地后,起立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7.
一匹6岁红色公马,1978年6月份起后腿瘸拐,拧腰横行,套车走路则摔跤,经多方医治无效。1981年10月6日转入我院就诊。 (一)检查 体温38℃,每分钟呼吸16次、心跳42次。体瘦毛焦,头低耳耷,精神沉郁,舌色暗淡而红,日内津多。双凫沉迟,结膜稍淡白,站立时臀部稍向左倾斜,时间稍长也歪向右侧,两后肢不能向后和高度踢蹴。运步时呈中度悬混跛,前方短步,髋关节活动角度小,呈束胯现象。两后肢不能直线前进而是向左横行,如螃蟹走路。腰的前半部灵活,后半部呆板,臀部摇摆,快步时横行和臀部摇摆加剧。回转  相似文献   

8.
治疗牛后肢闪伤病一般多采用针刺大胯、小胯、大转子等穴,但对骚动不安的牛,常出现针刺部位不准或损伤骨节的现象。因此我们改用针刺后通膊穴,配合血针肾堂穴,共治疗5头牛,轻的针一次,重的针二次即愈。  相似文献   

9.
梅花鹿“晃腰病”是1985年以来,吉林省个别鹿场发生的一种地区性慢性散发性疾病。病鹿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渐进性后躯麻痹,运步时后躯摇晃、共济失调,逐渐发展为后躯瘫痪,衰竭而死。病程最长者可历时三年,给养鹿业带来严重经济危害。为了探明其病性,我们在排除了狂犬病、脊髓丝虫病、创伤性病变等疾病的基础上,对病鹿群的血清  相似文献   

10.
骆驼“麻腰病”是甘肃省高台县盐池公社双丰大队驼群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骆驼发病头数逐年增多,截至1974年底,因丧失使役能力,废毙患驼已逾百峰,给农业生产上带来了很大损失。 为了支援农业大干快上,我们组成了老中兽医、赤脚兽医、研究人员三结合的医疗小组,奔赴牧区,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应用电针试治患驼48例(痊愈37例,减轻7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11.
福州郊区、闽清和将乐等县某些鸡场发生一种以呼吸困难、喷嚏、流口涎,水样腹泻,以至瘫痪为主要临床症候的病鸡。鸡群发病率从27.5%~63.6%不等,病鸡平均死亡率为23.3%。剖捡病死亡鸡见肺、气管和肠道呈现明显的病理性变化。从病鸡的肺、肝、脾和肾分离得子异变形杆菌。这些菌能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对小白鼠有致死作用,回归健康鸡能得与自然病例同样的病症,并在发病后数十小时死亡。  相似文献   

12.
豫中一带的中兽医和群众,将以患肢提举、膝关节屈曲、反复抬蹄为特征的疾病,称为“抽肾腿”。曰“抽肾把胯,离地一尺”,将本病的特征变化简练地概括了。此病,中兽医书籍中称“迎风痛”或“掠草痛”,在现代兽医学中包括了膝关节炎和变形性膝关节炎。  相似文献   

13.
五攒痛又名“把症”。有“把前把后,胸疼胯痛”之称。从病因上将其分为走伤和料伤二类。几年来,通过向一些老中兽医请教及临床共诊了解,中兽医将起病急剧,全身肌肉紧张、战抖,蹄腿疼痛难行,心脏衰弱为特征的疾病表现,诊断为五攒痛。根据我们的看法,其中包括蹄叶炎、急性过劳性肌炎、急性全身性风湿、肌束病等等。从病因和症状上看,中西兽医分岐不大,只命名不同。几年来共诊治本病61例,现对其病因、病理和治疗问题提出初步认识,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引经药童便即男童尿液,有轮回酒、还元汤之称。中药方剂中以童便为引的很多,尤其以治疗痰喘咳嗽、跌打损伤最为常见;在治疗马骡球节炎、关节扭捩伤、屈腱炎等,内服外用效果都很好。我国古代医学家对人尿的药用价值早有认识,《本草纲目》中讲,跌扑折伤者用童便内服外洗,不拘有无瘀血,推陈致新,远胜他药。该药味咸性寒,无毒。入肝、脾、肾经。主调和营卫,输布津液,顺气理血,清热解毒,畅通气血,窜经疏络,还能祛痰止血,扶正驱邪。《元享疗马集》中也非常重视此药的应用,在兽医界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肾性骨质病即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一种以动物机体内钙、磷、骨代谢异常为中心的全身性疾病。发病原因,是由于某些慢性肾疾患所引起的肾脏羟化酶活性降低,使25-OHVD在肾脏转变成1.25-(OH)_2VD障碍,致使维生素D在体内不能完全成为活化型(激素型),因而无生物活性。肾性骨质病以其独特的生化特征区别于其它骨质病。  相似文献   

16.
骨质病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一种多发病,据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达6.8%,其中肾性骨质病占相当比例。但过去对此病研究甚少。国内多将此病与一般骨质代谢病类混为一谈。国外在医学上则认为是由于慢性肾疾患时,肾中Ⅰ——羟化酶活性降低,维生素D在体内不能转化为活化型(激素型)而引起的机体钙、磷、骨代谢所致。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因此,肾性骨质病的实质是蛋白质代谢异常的问题。所以,目前国外兽医界有人开始以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作为指标,来研究肾性骨质病,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及探讨发病机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蓄水症(宿水停脐)是指水在畜体内停积不得输化而渗到胸腔的病症,笔者用温脾通结散治疗病猪105例均痊愈。病因畜体阳虚,外感寒湿或伤阴冷,因劳役过度,饲养失调等致脾失健运,进而影响肺、肾、三焦等主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使水湿停积于体内,渗蓄积聚于胸腔、腹腔...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临床上能快速检出兔脑炎原虫,尽快诊断兔脑炎原虫病,对病兔进行了尿沉渣涂片的特殊染色、尿沉渣透射电镜的负染色、肾触片的特殊染色和肾病理组织学切片的比较观察。就尿沉渣涂片和肾触片的特殊染色而言,经光学显微镜检查,可从涂片和触片上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检出兔脑炎原虫及其假囊,据此可对兔脑炎原虫病做出快速诊断。而对尿沉渣透射电镜的负染色和肾病理组织切片的检查,可与尿沉渣涂片检查结果相互印证,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结果表明,尿沉渣涂片和肾触片的特殊染色是临床上用于诊断兔脑炎原虫病的一种快速、准确和简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猪肾虫病系由肾虫科的猪肾虫寄生在猪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和肝脏等处所引起的一种土源性蠕虫病。常为区域流行,并常造成生猪生长、发育不良,肥育受阻,母猪生产性能和利用率降低,甚或引起大批死亡。对发展养猪生产工作威胁巨大,应积极进行防治和消灭,以促进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 我省猪肾虫最早由赵辉元于1948年在安顺的猪体内发现,1961年我所在贵阳市郊沙子哨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春夏间,笔者参加了几次猪病的诊疗,通过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及剖检验证等,最终确诊为猪肾虫病。猪肾虫病是由猪肾虫寄生于猪的肾及其周围脂肪和与输尿管相通的结缔组织的包囊内等处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猪肾虫又叫有齿冠尾线虫,虫体粗壮、灰褐色,猪只不论大小均可感染,危害较大。患病肥育猪生长迟缓,公猪可失去配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甚至可造成猪的大批死亡。初期病猪出现皮肤炎症;以后表现为精神欠佳,食欲下降,喜卧,后肢无力,跛行。逐渐贫血,消瘦。检查尿液,如发现虫卵或剖检病猪见肾盂及肾周围脂肪内有虫体,即可确诊。1 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