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聚焦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基于住房的居住、投资和权益三种属性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安居效应、财富效应、服务效应,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住房产权可能影响青年群体阶层认同的中介效应,即公平感知的心理机制。研究将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样本数据(CGSS2017)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宏观数据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现阶段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成为青年人评价自身阶层地位的重要指标。第二,住房的安居效应、财富效应、公共服务效应对不同青年群体存在差异性影响。第三,住房产权对青年群体的阶层认同存在心理机制的中介渠道,拥有自己的房子,部分地通过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平感知,影响了他们的阶层认同。  相似文献   

2.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相似文献   

3.
士族地主,也称世族地主,是地主阶级中世代做官的一个阶层。地主阶级中不世代做官的阶层,被称为庶族地主。士族地主阶层,基本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到魏晋时期,其势力发展到顶峰,完全垄断了政权,因而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到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4.
乡贤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描述乡村特定阶层的话语,与当下乡村社会现实阶层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当前媒体与学者所热议的"乡贤",一般而言是城市中以知识、文化、道德为内在特质的群体下乡,这种乡贤介入有着自我内在的行动逻辑。乡贤的外生性及其介入乡村的机理,直接影响到乡贤介入乡村后的行为方式——有可能有助于乡村建设,也有可能与乡村建设产生冲突。因此,应该避免"乡贤"与"乡村经济精英"二者混淆使用的状况,并在明确乡贤融入乡村的相应政治、经济条件保障基础上,推动乡村"新乡贤"群体建构,并促进其乡村治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社会阶层理论来研究秦汉社会消费主体问题,根据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的差等,将秦汉社会消费主体划分为三大阶层:贵族与官僚阶层、庶民地主与工商业主阶层、农民与其他劳动者阶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稳定与发展: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乡村体制改革,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加,犯罪现象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因此,研究电子政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研究电子政务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稳定与发展: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乡村体制改革,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加,犯罪现象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因此,研究电子政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转型社会中的农民分化对下林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熊森林晏新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相适应,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农民从农业劳动者中转移出来,分化为从事各种职业的不同阶层,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和社会地位的阶层群体。科学...  相似文献   

9.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稳定与发展:国企改革、城市化进程、乡村体制改革,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加,犯罪现象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因此,研究电子政务,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与思考》2010,(5):12-18
新乡绅这个概念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拥有一定财富或者创业能力的,乐善好施的,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的乡村人士。由无数个这样的“乡村人士”所构成的一个新的阶层,可以称之为新乡绅阶层。这个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说的新乡绅这个溉念是指:受过良好教育的,拥有一定财富或者创业能力的,乐善好施的,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的乡村人士。由无数个这样的“乡村人士”所构成的一个新的阶层,可以称之为新乡绅阶层。这个阶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和信赖,新乡绅承担了人民的重托,  相似文献   

14.
评“老板书记”现象──夏至报载:一项对两个省的调查显示,目前正在进行的乡企转制对社会结构已产生了明显影响。突出的现象是企业主阶层在乡村中的地位明显抬升。在某市经济最发达的乡镇,至1996年冬已有20%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明确的私营企业主,而该市某镇近三...  相似文献   

15.
对乡村选举中农民分派或有组织性参与选举的现象,学者们使用了“派系”或“派性”概念来加以研究。派系往往是作为一种选举动员方式出现的,但它又明显不同于宗族、政党派别、利益群体等组织形式,它有自己的特性。乡村选举并不是派系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组织的变迁以及经济的发展才是派系产生的深刻根源。派系在其形成和运作过程中,对乡村选举和选举后的乡村治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从而促使乡村社会的救济活动兴盛起来,而地主对农民的救济又是宋代乡村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主体活动和主要表现.地主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对农民的救济,包括赈灾救荒和济贫恤穷两大部分.地主开展对农民的救济,是积德修善、求取平安、收取租息、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以及维持生产的稳定和继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地主对农民的救济对农民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纾解了农民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却给农民套上新的枷锁,它使农民背负上难以摆脱的债务问题以及权利对地主的让渡.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乡村权力结构开始由人民公社时期的高度集中型嬗变成多极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组织多样化和乡村权力阶层的多元化。这种多极化权力结构具有两个全新的特点一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出;二是非党员干部的比例不断上升。多极化的权力结构适应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近年来对中间阶层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虽然学界对如何界定中间阶层的看法不一,然而不可否认中国将走向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中国兴,青年的观念和行为往往主导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走向。基于青年的特性,聚焦青年中间阶层就显得尤其必要,而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公务员和青年企业白领是青年中间阶层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作为最富活力、最富创造力的群体,青年中间阶层既富有朝气,又富有梦想;既带有时代的历史印记,又带有未来的前景想象;既有前行中的喜悦,又有成长中的烦恼。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从这一群体出发,对其社会认同、政治态度、幸福感问题等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朝明 《创造》2003,(4):36-3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必然选择。而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重视我国现阶段农民阶级内部阶层的分化演进规律,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以经济为基础的农民阶级内部阶层出现分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解体,农业比重的降低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过渡环节,必将对…  相似文献   

20.
国际游学作为文化资本的投资方式,是阶层化的文化体验。在教育国际化、私营化的话语指引下,国际游学被建构成为一种合法、有效的文化体验资本,游学机构成为新的等级化机构。国际游学体现了从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其中伴随着新富群体的代理消费行为,这些都是阶层再生产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阶层文化与旅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国际游学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