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明伟 《桂海论丛》2004,20(6):84-87
清末社会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群体,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及其他进步社团,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形成了反封、排满、批判传统文化的革命政治文化,并利用舆论工具迅速传播,发挥了变革政治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对清末民初政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侨教育的发展需要祖国的指导与扶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中国对华侨政策渐趋制度化,华侨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切都是当时华侨教育考察的积极成果。本文旨在梳理清末民初时期华侨教育考察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评析华侨教育考察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社会发生裂变,各种社会力量重新洗牌.在清末变革的环境下涌现出来的学生群体,突破传统士子属性,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学生阶层主要由国内学堂学生与海外留日学生组成,两者集体意识的形成以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潮与1903年东京春节恳亲会反满演说为标志,学生阶层在拒俄运动中走向成熟.清末学潮的涌动、学生阶层的崛起及集体的反满倾向,标志着拥有先进文化的社会阶层开始背离满清政府执政者的意愿,对清末社会转向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岑溪市在水汶镇石村发现了一座梁家围屋。它被当地人称为碉楼,属清末民初建筑,是岑溪市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围屋型建筑。  相似文献   

5.
清末是中国近代警察教育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徐世昌作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人物,非常重视警政建设及警察教育工作。他组建警察教育行政机构,开办警务学堂,兴办警察高等教育,重视警察学术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而且推进了清末民初警察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中国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胡延峰 《前沿》2008,(7):191-193
民初至“五四”这段时间,是我国近代心理学翻译吏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由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翻译传播阵容的参与,此时的翻译既留有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又开始显露出“五四”乃至以后时期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7.
“扫盲”一词是贯穿20世纪中国社会教育与公民建设的强大隐喻。然而,作为实存的盲人与视障群体,其识字问题却被排除在面向大众的主流启蒙叙事之外。盲文在华的传播也被简单地划入特殊教育史研究的范畴,从而忽视了其拓展下层社会教育对象与塑造现代公民身份的重要历史意义。本文聚焦中国盲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身体与性别面向,分析中国盲文体系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脱离基督教针对病残身体的救赎观,并参与到国家针对下层社会中盲人职业群体(以女性盲艺人群体为主)的救助与整合中。本文首先探讨清末民初的改革派精英与社会教育家如何吸取教会学校对视障群体的教育经验,对以性别划分的下层盲人职业群体的技能进行重塑,进而推动了国民政府在福利国家的框架下实践将盲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然后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在改革盲文的同时,强调盲人女性通过参与文艺活动与生产劳动实现身体的解放,成为“残而不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盲人教育开始走出社会教育的福利模式,寻求突破性别与阶级的双重边缘性。  相似文献   

8.
东北讲武堂是清末民初朝代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创建的一所较为完整并颇具规模的地方军事学校,是清末民初北洋军事学堂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北洋政治军事集团势力的外延。东北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史尤其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方凯  吕昭河 《求索》2007,(1):49-51
中国商人是兴衰交替的矛盾运动体,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会威胁到皇权制度,因此商人被控制在皇权制度的需求范围内。商帮是最早出现的有规模的商人群体,它的形戍因素主要有地缘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行会是商人最早的组织,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行业变迁的加剧,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构成了行会向同业公会转化的主要动因。帝国主义入侵程度的不断加大,商人的处境愈加艰难,迫使同业公会联合戍商会。商会的命运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商会如何定位并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商会现在的命运与未来趋向。发展商会将是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得益于开明风气与正规医学教育的引进,广州形成了全国人数最多的女西医群体。她们有效地为女性减除病患,保护产妇胎儿的生命安全,提高妇女儿童的身体素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也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并为提升女性社会地位、争取男女平等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民间赈灾活动中,虽然不乏女性的参与,但与男性相比不过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清末民初,女性在赈灾活动中的角色、规模、手段、观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界的赈灾实践为民初女性参政热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近代民间义赈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商会裁判权的确立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松 《求索》2010,(6):243-246
自清末设立商会以来,裁判商事纠纷始终是商会的主要职能之一,而商会与政府也就此权限展开了博弈。从商务局到商会,再至商会商事公断处,商会裁判权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到发展的过程,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学习吸收了外来文化,既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商事司法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商会裁判权的确立与发展历史,是近代中国司法变革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近代中国法律变革的艰难与曲折。  相似文献   

13.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认为三者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中分别位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文据此分析清末民初中国文化转换的理路,认为:这种转换是从侧重物质文化到侧重制度文化而到侧重思想文化,以至全面变革中国文化的由表及里、逐代深入的结构性转换;从事实和事理来看,这种转换既与具体的史实相吻合,也符合强弱文化碰撞、弱势文化由此嬗变的历史逻辑;而从思维模式来看,这种转换则是从“中上西下”到“中西对等”再到“西上中下”的思维结构的转换。文本提出“基点”、“需求”和“伟导”三个概念,将基点定为“现在”,从现的需求和满足现在需求的文化传导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清末民初中国文化转换的理路。  相似文献   

15.
五四科学思潮的发生建立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之上。近代传播业、教育业的萌芽发展以及学会社团组织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知识、文化、思想和实践的阵营,这个阵营凝结了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思想、知识以及媒介、资源等方面的巨大潜能,它开创了公共文化空间及公共话语空间,因而具有强大的影响能力,尤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失序的权力真空状态下,获得了较多的言论自由。它为五四科学思潮准备了动力和资源,也是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亚宁 《传承》2015,(3):140-142
清末民初的校服与之前的服装完全不同。它的出现是对旧文化、封建礼教的大清洗,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了严重挤压。学生以穿国货校服响应爱国性质的运动,对外国经济侵略作出有力抗争。  相似文献   

18.
张竹君是清末民初的女性精英,在女性启蒙问题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女医师"为角色的"中间路径",为女性在"女学与女权""职业与政治"之间寻求平衡,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指向。张竹君既有对于晚清女性解放话语的积极接纳,又有对于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保持冷静的姿态。在张竹君看来,"自立之学"是女性践行"中间路径"的核心命题,其中涉及谋求"合群"之道、兴办女子实业、女子医学等要义。张竹君秉持的"中间路径"区别于晚清其他女杰追求女权话语的角色建构,为我们获悉清末民初女性社会多元而复杂的生态提供了视角。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对张竹君"女革命家""女权主义者"的形塑,超越了其在清末民初作为"女医师"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19.
贾临宇 《人民论坛》2012,(17):150-15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以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为主,留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的实践,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同时留日学生接触到各种欧美的法政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挽救民族的命运,进而投身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的运动,并成功策划、参与了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20.
赵炎才 《求索》2007,(1):199-203
在清末民初政党伦理重构中,时人对构建党际伦理作了积极有益的学理探索。具体地说,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价值理念崇尚道义与坚持真理并存,基本规范平等尊重与竞争合作互动,主体精神道德中正与实事求是结合.内在实质秉持理性与追求发展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