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网络的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重塑了作为支撑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政治文化.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凭借自身在技术、知识以及思维方面的优势,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文化之于沟通与说服、竞争与合作、一致与多元、变革与稳定的内在要求,使得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青年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作了详细考察,并结合金登的“多源流”政策分析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新型政治文化影响之下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网络政策参与过程.试图为我国合理监管互联网,建设健康的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实现青年合理、有序地网络政策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民主参与的兴起,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深刻反映着民众对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也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网络政治段子本身就是政治文化,其简短、诙谐、锋利、反映现实等特点与青年文化反现实、反传统,甚至破坏性的特征高度契合,传播网络政治段子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本期的三篇文章,从网络政治段子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功能,以及青年对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与保障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在校园网络文化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敖翔 《桂海论丛》2012,(3):17-21
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和制度化是推进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新精神.要促进这一新精神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突破其面临的各种障碍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此,需要提升党政干部执网能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性运行模式,整合群众问政渠道、扩大覆盖面,深化问题答复制与责任追究制,并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大众化,是指网络文化由其互动性、匿名性、娱乐性等特点所决定的受众面、参与度、丰富性、多样化不断增加的趋势和过程,具体表现在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对象的大众化、传播形式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传播媒介的大众化等五个方面.网络文化大众化给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当前要注意从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高网络过滤技术、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缪志红 《群众》2020,(7):46-47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网络视听产业作为"互联网+广播电视"融合发展的产物,以其独特融合业态、便捷传播优势,正在从生力军向主力军、从新阵地向主阵地跨越,成为重塑广播电视媒体生态圈与数字文化产业链的新引擎,成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不可或缺、越来越重要的中坚力量。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挑战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全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取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密切关联性、文化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性以及网络文化新形态的出现.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越来越多的人跳出狭隘的地域界限,超越本族群的视野,而拥有全人类的立足根基以及环视世界的目光.文化全球化包括指导理念层、观念文化层和文化产业层三个层次.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融合并未抹杀其冲突.文化全球化内含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恶搞"近几年成为青年网络文化中的一股热浪,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反映.它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这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优势与局限.要加强经济立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以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与网络空间的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愈益嵌入社会各层面,网络甚至成了某些群体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文化表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网络空间越发成为一个有着复杂多元政治意味和文化意识的舆论场,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伴随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公共性"意识亟待加强。互联网的局限警醒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掌握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汹涌而至,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探讨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无疑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文化集信息传播功能、人际交流功能、现代通读功能、娱乐欣赏功能于一体,对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讨高校文化时尚的内涵,着力挖掘高校文化时尚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正确引导从"文化时尚"到"时尚文化"的同构与传承,趋利避害地发挥高校时尚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则是整个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根深蒂固的中国农村传统政治文化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阻碍了农村政治文化建构的进程.鉴于此,必须从多方面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素质,以推动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代表先进政治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论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功能,阐述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及其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时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也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其一,政治文化的教化功能明显增强;其二,政治文化极大地培育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其三,政治文化是推动与维护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7.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就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随着微博在大学校园里的极速推广,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了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微博文化.借助微博文化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可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减少教育过程的局限性,提高教育效果的交互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应用于政治文化传播领域后 ,使政治文化传播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出现了一些新趋势。这主要有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李奎刚  曹源 《传承》2012,(22):44-4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载体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在校园网络文化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光  王如高 《前沿》2003,(1):46-48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有产物 ,它的出现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加大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才能解决因其而产生的问题。本文在对网络文化的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工作互动的内涵进行理解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