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霞  张艳慧 《前沿》2002,(4):47-50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对改进德育课教学 ,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性 :一是道德与法律具有同质性 ;二是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 ;三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生成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法律和道德两者在价值层面上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对法律进行道德批判的前提。但在事实层面上,特别是在执法、司法领域又切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从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来看,用由人的社会必然性直接引申出来的道德准则对法律进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高度融合到相对独立 ,再到重新融合的过程。一方面 ,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标准。另一方面 ,道德价值又具有社会本位性 ,即以社会的总体认可和支持为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道德维系伦理关系的功能 ,就要对道德进行制度化设计。适当地把道德法制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运行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要求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信用作为社会规范系统的构成,蕴涵着潜在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行为主体自身道德内在动因的作用,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共同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信用行为和信用评价的实现.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构建信用制度是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法律性与人性会有一定冲突,冲突源于道德与法律互动的历史进程。法和德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也有不同的功能领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分清法律与道德的功能范畴,厘定其关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良性循环,也就廓清了法治理想主义的迷雾,把握了法治国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7.
李文涛  任兆妮 《传承》2011,(31):84-85,87
富勒作为新自然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法律的道德性以及"恶法非法"的主张。分析和整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富勒的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道德概念的研究和阐释,需要从各个学科领域的角度加以分析。现代新分析法学创始人、英国著名法理学家哈特,成功地从法律视角对道德进行了透视。他分解了道德的构成,概括了道德的四个特征,全面地论述了实践中道德与法律两者相互独立又不乏共同之处的真实情形,从而很大程度地还原了道德的本来面貌。但是,哈特对于道德的分析由于缺少哲学等领域上的深度而不免流于经验和表象,不能回答"道德的本质为何"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和法律不仅在权利的理解、调节的范围、价值和规范的关系、建构和认知的关系上存在着差别,而且还在认知的不确定性、情感的不确定性以及能力的不确定性方面相互补充。哈贝马斯在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理解中只看到了知识论意义上的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而忽视了由传统文化积淀在个人内在深处的道德意识和法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玉明金 《传承》2013,(4):14-1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实证主义法学派与自然主义法学派争论的焦点。实证主义主张法律由人制定、创造或由人类社会产生,强调在研究法律时应该价值中立,客观分析问题,坚守分离命题——法概念中不包含道德因素。而这一理论建构一直为自然法学派所诟病,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息息相关,并以道德为基础,违背道德的法不能被人民遵守。  相似文献   

11.
法律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基础,道德始终贯穿于法律运行过程之中,共同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道德体现于法律的各个环节,对立法、司法、守法等不同环节的完善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亮  程金华 《探索与争鸣》2023,(8):59-72+178
“江歌案”的民事判决揭示了“道德导入司法”的可能性,但其采用的导入方法仍待检视。从实然角度而言,既有的司法实践主要通过“转译”方法实现道德导入,即当法官意识到个案的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存在冲突时,其会遵从道德判断的指向而修正法律判断之发现,并对修正后的法律判断加以证立,使得道德判断可被社会公众间接地接受。但是,“道德转译”具有明显的内隐性特征,可能出现法官专断的风险,有必要进行外显化改造,为转译下的司法裁判提供公开阐释的场所。从应然角度而言,理想的司法裁判需依据“议论”方法进行道德导入:一是道德判断应在社会场景下完成“生成性议论”;二是道德判断要在法庭场域内展开“司法化议论”。在此意义上,基于法律议论的程序规范便是“道德导入司法”的制度化装置,其可补强道德判断在司法场域下的“合理可接受性”,进而为个案裁判的规范效果与社会效果提供调适契机。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事关治国模式选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法哲学和西方法哲学(本文主要指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虽然对此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它们的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因而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揭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当今中国的治国模式正经历着从德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型,这必然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同时,重新审视和构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虐猫事件"显示了网络强大的道德强制功能,更引发了法律人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经久问题的深度思考,特别是道德的法律强制实施的关注.法律对道德的承担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但必须注意合理性限度.法律对道德的过多承担会造成法律对道德的取代,也会戕害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15.
生命权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指自然人的生命权,是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一直以来关于法律与道德、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不断挑战法律人的智识,并在法律界引起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以“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为视角,对生命权中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与法律的一体化意义上提出“道德法治”的命题,是试图在当前的背景下梳理和阐释道德与法律共生共长、互促互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的运作和其对法治的推进作用。这里的“道德法治”不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出现,而是着重突出一种观念,即只有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2,(12):60-60
王伟、蒲丽娟在《学术探索》2012年第7期撰文认为,当今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日臻完善,并未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表明食品安全单纯依靠法律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道德可以超越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不足,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与内在自律。  相似文献   

18.
褚丽  彭凤莲 《求索》2013,(12):88-90
作为社会规范,无论法律还是道德.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人们某一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从理论上讲,一定社会的法律与道德应当是一致的.否则人们将无所适从。然而,现代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矛盾现象屡见不鲜。法律与道德时常发生冲突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相关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深入分析发生这种冲突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消解冲突的基本理路.具有多方面的学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艺 《求索》2013,(12):186-188
道德与法律这两个不同的范畴一直都处于有争议地带.看似没有关系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复杂的关系使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作出研究以解答和诠释法律与道德内涵.并且重新为这两个不同种类的范畴下定义。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种长久让人存疑的议题的研究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本文就法学三大学派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观点探究二者之间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20.
齐瑞 《前沿》2005,(7):137-140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以一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相互渗透又彼此保持距离;既有契合之处,又有冲突之时,寻找二者契合点,解决二者冲突是本文试图予以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