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到《黄埔》杂志第6期,我长时间地陷入沉思:现在是总第99期,新年第1期正好是创刊100期,应该好好庆祝庆祝……不容易呀,已经18个年头了!《黄埔》杂志创办,我是见证人之一。我也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想当年,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大力支持,同学会理事会议一致通过,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黄埔杂志社,于是《黄埔》杂志面世。黄埔同学在经过几十年之后,又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刊物。我清楚记得,很多同学拿到这本杂志都如获至宝。杂志社的同志也几次跟我讲,黄埔同学经常来信,说杂志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正上世纪90年代,我在朋友家中看到几本《黄埔》杂志,随手翻了一下,很快就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黄埔》杂志里的文章大多是亲历抗战的老兵们写的,文字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以后,我经常看《黄埔》杂志,看完后推荐给同事、同学。他们都认为这本杂志不错,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黄埔》杂志让我了解到,黄埔军校是  相似文献   

3.
陈家驹 《黄埔》2008,(3):19-19
《黄埔》杂志的宗旨是“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这也贯穿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内涵。《黄埔》杂志的出版发行,不仅使黄埔同学和亲属,更使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了解黄埔的历史真实面貌。我们亲切地称《黄埔》杂志是我们自己的刊物。  相似文献   

4.
杨光荣 《黄埔》2008,(3):30-30
《黄埔》杂志是连接黄埔同学感情的纽带,《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通向世界的桥梁,《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思想的交汇总站,《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的精神食粮,《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的良师益友,《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反“独”促统的行动指南,也是怀旧忆往的天地,是寻人问根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张海燕 《黄埔》2008,(3):34-35
今年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黄埔》杂志自创刊以来,遵照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办刊宗旨,大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起到联系黄埔同学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杂志社分管发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回顾杂志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6.
内容丰富别具特色公开发行了解黄埔军校的窗口联络你我情感的纽带开阔各界视野的平台《黄埔》杂志系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其办刊宗旨是徐向前元帅确定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黄埔》杂志自1988年创刊以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台湾、香港及海外黄埔同学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改进和提高,深受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的欢迎,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目前,杂志设置的主要栏目有:“黄埔论坛”“两岸时评”“我与黄埔”“人物春秋”“口述黄埔”“黄埔档案”“黄埔连载”“黄…  相似文献   

7.
项德颐 《黄埔》2008,(3):28-28
我在《黄埔》杂志的熏陶下,裨益良多。我于早年投身抗日,毕业于黄埔系统的陆大参谋一期,曾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历经过赣北、皖南、浙江、鄂西等地的战役,在前线目睹黄埔军校勇士奋不顾身、不惧牺牲的壮烈情景,永远铭记在心中。《黄埔》的很多文章中颂扬了黄埔同学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阅后令我回想当年亲眼所见,更加感动不已。这是黄埔军校历史中光辉的史实,为了以此启发后人,我常把收到的杂志分送给亲友、儿女阅读,使他们也对黄埔同学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无尚崇敬。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黄埔军校七分校21期通信科毕业的学生。自《黄埔》杂志创刊后我便年年订阅从不间断,甚至有一年为了怕漏订前后订了两份。每次工作变动,多次搬家都认真爱护《黄埔》杂志,妥善保管,不使丢失或损坏。为什么我这样热爱《黄埔》杂志?因为我认为《黄埔》真实地体现了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这一宗旨,每篇文章都为我们提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精神可以不朽”,与黄埔同学相处,你会发现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是多么贴切。当年,一批批怀着满腔报国激情的热血青年,走进了黄埔军校。那时,在校门两侧有一幅醒目的对联,上联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下联是“升官发财另寻别路”,横批是“革命者来”。当时,黄埔军校师生都熟知这样一句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这些字字千钧、撼人心魄的话深深地镌刻在黄埔学子的心中,指引着他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和风雨兼程的岁月里痴心不改,勇往直前,一如既往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选择。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黄埔同学如今依然奋斗不…  相似文献   

10.
天下黄埔是一家,这是我们黄埔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却高度概括了我们同学之间所拥有的共同感情、共同事业和共同目标。近年来,我本人和市同学会与台湾、港澳及海外黄埔同学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和接触。在这些交往和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天下黄埔是一家”这句话的份量。它不仅被大陆的同学们奉为圭臬,而且台湾、港澳及海外的黄埔同学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去年11月,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组团访问上海,我们接待了他们,当时访问团与上海的黄埔同学举行了座谈。我记得团长谢元熙将军有一段非常动…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18日,浙江宁波十七期黄埔同学周玉英在给本刊发行部的信中说:“6月中旬,我收到五册订阅的校庆80周年专刊《黄埔情缘》,非常感激,当即给台湾同期同学潘光远和秦文海寄去两册。他们收到后,给我打来电话,说:‘见到这本书,深感两岸情深,真地激动得热泪倾脸。这确实是本难得的反映黄埔历史的宝书,值得存念’……”情缘《黄埔情缘》@海燕  相似文献   

12.
麦成坤 《黄埔》2008,(1):59-59
新年伊始,新一期《黄埔》杂志又和读者见面了。我作为黄埔同学和《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由衷地感谢辛勤工作的编辑们和作者们,向你们道一声:新年好!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19,(1)
正为庆祝《黄埔》杂志创刊30周年,反映《黄埔》杂志30年发展成就,我刊特开展"我与《黄埔》杂志"征文活动。征文对象:大陆及港澳台黄埔同学、黄埔后代,《黄埔》杂志读者及作者。征文主题:讲述您与《黄埔》杂志的故事,以及对《黄埔》杂志的深刻情感。  相似文献   

14.
孙一民 《黄埔》2008,(3):25-25
作为黄埔同学喉舌、抒发黄埔同学心声、致力于宣传黄埔精神、被黄埔同学视为家珍的《黄埔》杂志,今年6月将迎来创刊20周年。这对广大黄埔同学来说无疑是件大喜事,值得我们回顾、纪念和祝贺。  相似文献   

15.
里民 《黄埔》2008,(3):33-33
今年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黄埔同学和参与创办《黄埔》杂志的编辑人员,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杂志社领导约我写些回忆,记述当年创刊情况,无奈由于年老记忆力衰退,提笔忘字,只能拉拉杂杂地谈点记忆所及,与杂志同仁和读者们共贺《黄埔》20周岁。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8,(3)
正为庆祝《黄埔》杂志创刊30周年,反映《黄埔》杂志30年发展成就,我刊特开展"我与《黄埔》杂志"征文活动。征文对象:大陆及港澳台黄埔同学、黄埔后代,《黄埔》杂志读者及作者。征文主题:讲述您与《黄埔》杂志的故事,以及对《黄埔》杂志的深刻情感。征文要求:文章字数5000字以内。要  相似文献   

17.
新年新气象,杂志变模样。各位读者,当您拿到2004年第1期《黄埔》杂志时,一定吃了一惊。已经出了93期的《黄埔》杂志,从小16开改成大16开了。这是杂志社全体同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倾心奉献给读者的一份新年厚礼。外观变了,内容也有变化。反映各地黄埔同学动态的“各地飞鸿”栏目,也尝试着变变样,给读者一个新鲜感。咱们把各地来信整个大串联,由编辑给各位读者一一道来。这说的水平高低,可还靠各位通讯员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了。闲话少说,咱言归正传。前一阵,台湾当局借所谓“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把两岸关系向危险边缘猛推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05,(1)
《黄埔》百期感言史芳娜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黄埔》杂志创刊已经18年,发行100期了。这份承载着徐向前、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殷殷瞩望的杂志,自1988年创刊以来,即肩负着“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重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鼓与呼,可谓不遗余力,建功至伟。《黄埔》杂志每期以大量的篇幅,热情褒扬黄埔师生为国家、为民族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大力宣传党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台海局势,深情表达广大黄埔同学切盼两岸尽早统一的心声,全面报道各地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动态,凡此种种,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她如…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8,(2)
正为庆祝《黄埔》杂志创刊30周年,反映《黄埔》杂志30年发展成就,我刊特开展"我与《黄埔》杂志"征文活动。征文对象:大陆及港澳台黄埔同学、黄埔后代,《黄埔》杂志读者及作者。征文主题:讲述您与《黄埔》杂志的故事,以及对《黄埔》杂志的深刻情感。征文要求:文章字数5000字以内。要求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请附上作者简介与照片1—2张,以及电话、地址、邮编等联系方式。如有条  相似文献   

20.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