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人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2.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0):77-77
恐怕没有什么比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更加复杂、矛盾、难以表述了.提起日本人,大多数中国人的感觉都如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家关系中,永恒的只有利益”之类的陈词滥调,我已不想再次重复。现在,许许多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强力、高效、直奔主题地去追求和维护我们的利益?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日本人学习。他们赤裸裸的行事方式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正在不断得分。如果我们要赢得比赛,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作风。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相似文献   

4.
郎咸平 《法制博览》2010,(12):35-35
茫然之一:就知道赚钱中国人有个毛病:就知道赚钱,为了这个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比如,面对“毒奶粉”事件,你一夜之间发现,那些“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全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5.
贵族     
魏剑美 《法制博览》2008,(12):29-29
据说一外国人屡屡被一中国人捉弄。这个外国人便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发现中国人的盲肠特别长。这位外国人恍然大悟:“中国人狡猾,原来是肚子里的弯弯多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7月4日,法国内政部长萨科奇宣布,与去年同期相比,2003年上半年巴黎总犯罪率下降了9.4%,公共场所犯罪率减少了15.5%。与此相反,连月来,巴黎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急剧恶化,仅五六两月间,先后有七名华人疑被同胞虐杀。“中国人绑架同乡”,“中国人抢中国人”、“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新闻陆续登上了《巴黎人报》、《二十分钟》等法国媒体。本地华文媒体羞愤难当,接连发表“痛心疾首”的评论,希望“同一条船上的天涯飘零客”不要同胞操刀,有话好好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过年似乎永远离不开“吃”,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春节期间第一主题。家里吃、饭馆吃、亲朋好友聚会吃,外地旅游还是吃……似乎提起吃,那就是一个盛大的欢乐颂,只是曲终人散后,很多人的身体却往往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旬名言,“百行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当代不少伦理学家反孝敬父母看作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de中国     
《南风窗》2003,(13)
50多年前,一位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多少国人为之慷慨泪下。另一位诗人不久则有“时间开始了”这样的献辞,语出赤诚,毫无矫饰。 而我们知道,对于人类而言,幸福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人的成长,人的解放,人的成为“独立的存在”,“完整的存在”,需要具体、坚韧、持久地争取。而从一种限制状态下解放了的人,又将产生新的解放需求,永无停顿之时。 如果说,1949年,中国人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三座大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取得“站起来”的资格;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人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民生亦即温饱的问题,使中国人得以“站稳”在国土上;那么,跨入21世纪,中国人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正在于人民各项具体权利的完全确立、完全实现、完全保障。唯此。“人”才能迈开脚步,自由行走、自由思想、自由创造,属于每个公民自己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人的中国——我们要以敏锐的眼,重审公民与国家间的关系。 人的中国——我们要以结实的手,构造一个能充分保障人权的现代国家。 人的中国——我们要以温热的心,实现这片国土上所有人生存境界的向上提升。  相似文献   

10.
黑色的问号     
近来,常在朋友中听烈一个词:“丑陋”。紧接的是“中国人”。朋友们互相询问:看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没有?而我的内心则浮撞着一个黑色的问号:看到在我们自己身上呈现的丑陋没有?! 从“五四”运动以来,时光流逝了六十多年。那时,鲁迅、胡适、周作人等曾以痛心疾首的文字,写下了中国人的丑陋,也写下了他们的祈愿:自尊与自强。六十年风雨变幻,几代人前赴后继,应该说,中国人的确已经站起来——神州大陆自不待言,而海峡对岸的经济起飞也令世人注目。然而,为何在八十年代,一篇短短的演讲辞便如此强烈地撼动了海峡两岸青年人的心?无庸讳言,是由于一切有良知的人都感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关注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摸索其规律和模式,这样有利于与他们沟通。在我看来中国是文化、习俗、惯例等味道浓厚的社会,它们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身心上。然而有些现象确实不可思议,对此虽然我也尽量想办法加以解释,想借此提出我眼中“中国人的不可思议”。首先声明,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彻底普遍的,更不是永恒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人地区文化重建的几点看法——“江八条”发表一周年探索走向21世纪的中华文化黄枝连一年以前,即1995年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八点主张。其中,江泽民说,中华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13.
陈仓 《法制博览》2010,(10):28-29
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他曾以一本《丑陋的中国人》震惊海内外。实际上,在100多年来的对外开放和社会转型中,言说国人丑陋的并非柏杨先生一人,他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他属于集大成者之一。关于国人中某些国民性问题,中外政治家,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科技、经济、宗教界多位名家都多少有与柏杨先生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其中洋人中的“中国通”们关于国人丑陋的观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张威 《工会博览》2010,(13):12-13
高速铁路标志着一个国家铁路现代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铁路人用中国人特有的意志品质,完成了一个新时代里的奇迹。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不仅完美诠释了“中国速度”的魅力,同时也展示了我国铁路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向世界亮出了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相似文献   

15.
吹牛和拍马     
黄宗壤 《法制博览》2010,(10):57-57
人类有两大可爱的常见病:吹牛和拍马。 吹和拍不同于贪吃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也不同于打鼾是一种无心的过错。吹和拍源于不正当的扭曲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本应是平等的,所谓“人不求人一般大”,可以相安无事,但真要是那样,这个社会该是多么没劲!人这种动物偏生又不安分于找准自己的位置,总想与众不同。而要想出人头地光靠勤巴苦挣绝对直道难行,  相似文献   

16.
广东,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是近几年的事。谈起广东,人们大多注意到商品经济的发达,诸如“认钱不认人”,“买什么有什么”,等等,而对于文化的问题却是不屑一顾,以至说“广东没文化”——“没文学”、“没理论”、“没根可寻”。对此,广东人表现得很冷静很宽容,不在乎人家如何评价,也不急于为自己作辩解,听其自然顺其自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国正统的文化,是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封建文化,龙、长城是该种文化的象征物,经过几十年的扬弃,它仍然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依托。在早熟的宗法血缘关系基  相似文献   

17.
上海人陈丹青在北京愤怒了,上海人陈逸飞累死了,上海人余秋雨先前说要“封笔”,现在又宣布即将复出了。这就是现在的上海的大事记。寂寞的上海。不由得怀念起“老上海”的多元与热闹。一说起“老上海”,许多人会立刻想起美女月份牌、有外籍侍者的咖啡馆里的缱绻情调、气氛暧昧的有轨电车、王家卫(《花样年华》其实是一个上海故事)、张爱玲等等。构筑当代中国人的“老上海想象”的元素,其实也包括  相似文献   

18.
汉奸发生学     
李零 《法制博览》2011,(4):74-75
“汉奸”一词起于何时,惜无考证,但它无疑是咱们汉民族是咱们中国人“唯一指定,享有专利”的词汇。据《辞海》定义,“汉奸”本指汉族的败类,现在则指中国的叛徒。视点完全是以我们的“国族”(随其不同的历史内涵)为转移。  相似文献   

19.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88-88
或许正因为是“晚年”,而且又是“谈话录”,《胡适之晚年谈话录》才别具价值。中国人向来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谈话不像口述那么正规,所以这种随意的方式处处将胡适的真性情“口述实录而立此存照”,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化的胡适就这样慢慢走近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七种关系     
朋友关系。 英国著名的《金融时报》,用篡改的名句来概括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天涯若比邻,海内无知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