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假设的中外比较及其在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永放光芒。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中外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思想家对人性假设有许多相互关联之处。在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管理思想上先后出现了4种主要的人性假设,构成了西方近代管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假设的历史演变过程,成为近代西方管理内容、结构、形式变化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述人性假设理论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人性理论变迁的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试着从人性假设的变迁分析管理思想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冯周卓 《求索》2005,(3):114-116
经济学和管理学从科学的抽象性出发,提出人性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这种方法往往是将某种典型情况加以外推,形成普遍的人性假设,并进一步被“实在化”。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都只是抓住了人性的某一面,把某种人性与某种管理行为冠以简单的因果联系,脱离不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对立的巢臼。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来看,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的复杂性。实践活动构成人在具体情境中的场,复杂的人性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被确定,复杂人性的具体表现是依情境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性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存在物 ,人之本性即人性很难像以往思想家们那样用善或恶、自然性或社会性或其它某种概念、范畴界定之。人性具有自为性、社会性、可变性、复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研究和把握人性诸多特点 ,对于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科学有效地改造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地人的人性假设更加注重的是关于人的哲学化思考,更加突出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万物之灵、天地之心的地位,更加关注的是天、地、人的同生并存、和合共赢发展。其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天地人。在哲学层面上,是主客体相和合的关于我们所生息的宇宙物质世界的高度哲学概括;在管理思想上,既强调了人在天、地之间所应有的地位,又主张天大、地大、人亦大,并以实现天地人和为最高目标;也因此,是对管理学史上既往一切管理人性假设的超越,且不仅与当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完全一致,亦有望全面提升和拓展管理理论的视域,进而有效地解决当今时代出现的管理失灵和发展失灵,或可一并揭开世界管理思想史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6.
柯闻秀  黄健柏 《求索》2012,(2):96-98
人力资源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和"文化人",人性假设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向人性化回归的演变过程,但它们都未超越将人看作实现企业目的的手段。其实,人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人是丰富的集合体,人的需要是人性演进的内在动力。随着对人性深入全面的认识,加上生产力发展决定了人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全球化加速了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迫切需要,产生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假设,人本管理是以"全面发展的人"假设为基础,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张运泉 《理论月刊》2010,(10):93-95
人性假设是确定管理模式的前提与根据,人的主体性凸现提出了现代管理的新课题,东西方管理学发展史给现代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借鉴吸收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精华的和合管理,融合了东西方管理学的优势,成为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管理科学是在与人性的博弈中产生,并在发掘人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使人性化的感性人理性化,遵守制度,促进企业效益。对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危机,都离不开两种人性欲望:贪婪和需求。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需求,外化为人的投机和逐利行为,对人的投机和逐利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管理科学。从管理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管理者试图在制度和人性之间选择一种平衡和艰难取舍的历史轨迹。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尊重人性,设计出更加合乎人性的制度,管理才能够达到追求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问题,而把“人性假设理论”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具有可行性,人性假设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11.
成业兴  彭秋香 《传承》2009,(4):114-115
文化管理的实现不是抹杀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实现一种理想人性——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相互谐和统一。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文化管理目标要得到实现,我们就必需从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出发,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发展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  相似文献   

12.
论党内制度建设的人性假设与创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强 《长白学刊》2006,(5):12-15
人性假设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同样对党的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人性假设的价值不在于对谁对谁错进行价值判定,而是使制度更具有实施的基础。可以说,党的制度建设成效不够显著,一些制度时常流于形式,与创设制度时所依据的假设和实际相脱离有很大关系。因此,从更为符合实际的人性假设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应成为党内制度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管理要以“人性管理”为基点,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性。20多年来,我逐步总结出了管理的“八部曲”。  相似文献   

14.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内对于政府人的研究文章并不多,现有的少数文章也多停留在探讨政府人的人性假设上,缺少更深入的发掘与研究。而对政府人的研究有必要从人性假设的应然和实然层面着手,来寻找政府人建设的中国路径。应该看到的是,中国政府人仍然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摆脱经济人假设的困扰。事实上,基于不同时期的政府目标,中国政府人的发展呈现多种属性的混合,因此中国政府人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线型目标实现过程,而是多元的环境适应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陈春林 《世纪行》2012,(3):16-17
近年来,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屡创新高,已一举跃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同时,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更使得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命运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在诸多创新问题中显得格外注目。而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培训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培训管理理念的变化、新技术影响下培训方法的改变及新培训模式的出现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管理问题时,人性假设是个必谈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管理学中还是在管理心理学中,都有对人性假设理论全面、深入的阐释与分析。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人性假设理论也决定并渗透在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以人为本”这一管理理念,无论对管理问题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经常挂在嘴边。由于二者均以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关注的焦点,它们便有了这种领域的共同性。但我们在理解使用这些词汇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思维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陈和水 《岭南学刊》2006,3(5):67-70
从人性的视角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是建立、完善与人性相适配的具体制度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经济性和道德性的解放和发展。深入解读经济体制改革的人性意蕴,有助于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政策更具人性化,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