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知本家",他的伟大发现及其科学发现观源于雄厚的"知本"积累;马克思除了自身的伟大发现外,还有许多在他人发现之上的发现,填补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空白",并为此付出了"知本"和毕生精力;马克思的发现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纪念伟大的马克思,就要像马克思一样,用超脱一切私欲的崇高精神境界积累"知本",在立意、创意、新意的结合上有所发现、创新,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成就,被恩格斯概括为两大"发现",这便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当然,这不是说马克思的理论成就只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这一点恩格斯也说得很明白;但既然称作"发现",那就不是一般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由解放学说",是马克思继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解放学说",是马克思继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马克思毕生所创建的理论成果,被恩格斯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是理论界人所共知的。按照恩格斯的意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两者的整体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既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更是指明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义所在。就在提出这两大发现的前后时间内,恩格斯还多次论述了这两大发现的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实现了分工理论史上的一系列的伟大变革:其一,马克思从生产劳动出发现实地考察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其二,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分工的属性;其三,马克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卡尔·马克思>一文,是恩格斯应<人民历书>丛刊之约撰写的马克思传略.这篇传略介绍了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的伟大一生,概述了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争取工人阶级解放而进行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这两大发现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跨越理论"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途径",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他认为,这种跨越只是政治制度上的跨越,而绝非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商品化和现代化的跨越,跨越之后的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第二种途径"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种"不够格"是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生产力欠发达,而绝对不是指政治制度的"不够格",从而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难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1.
<正>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二三"概念,即"一种科学"、"两大发现"和"三个部分",除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历史贡献所作的客观评价之外,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深含的精神实质进行全面而完整的概述。"一种科学"所强调的是唯一的历史科学",两大发现"指出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不仅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公共财产",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好地走进文化科学找到了"路标",即马克思文化观的三个历史"规定":隐折性规定、科学性规定和开放性规定。它们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认识、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文化观时需要同旧的"文化史观"话语体系、各种唯心史观思想体系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这三个历史"规定"共同凝练了马克思文化观的"理论特色",使马克思文化观从整体上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成龙 《岭南学刊》2010,(5):130-134
无论从何种视角看,马克思和胡塞尔都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则是"现象学之父"。面对马克思和胡塞尔的成功,人们往往倾心于他们的伟大,却忽略了他们普通平凡的一面。岂不知:伟大正是始于平凡,并与平凡始终相伴。马克思、胡塞尔与所有人一样,有着平凡的家世和婚姻、学业和追求、生活和遭遇。理解他们的平凡,才能全面理解他们的伟大。  相似文献   

14.
<正>1883年3月14日,空前伟大的历史巨人马克思停止了心跳和思维,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与世长辞了。三十年后的1913年3月,列宁写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经历的几个时期的特点,记述它在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历史轨迹,对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作了尖锐批判,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科学地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①。  相似文献   

15.
郭强 《理论月刊》2008,(7):11-14
美国学者Allan Megill认为马克思之所以在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排除了"市场"和"政治",是由于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坚持以追寻研究对象中的普遍性、必然性、可预测性和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理解事物的发展的理性主义的方法.这个结论是不准确的.马克思在学术生涯中坚持通过事物的内在的矛盾来理解事物的发展,并试图以此发现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追求研究对象中的普遍性和可预测性并不是马克思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功绩。恩格斯虽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马克思在创立这一理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自己放到“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这也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另一方面又恰好体现了恩格斯伟大而高尚的品格情操和极其谦逊的态度。因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作出过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在某些地方甚至超出了马克思。众所周知,恩格斯先于马克思独立地发现经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学者马歇尔·伯曼把人类后现代性的"终结"图景武断地归功于马克思的肇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纯粹的谬论.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的理想主义的思想者,他的一系列经典文本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的确开创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声:同时,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生成论思想--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理想的价值选择的结果,而且需要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过程--始终充满了深刻的人学意蕴和辩证智慧:而且,马克思还解决了"历史之谜的解答"问题.即通过"共产主义运动"而实现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实现人"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即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从而也预示了人类-人性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即人向自然-感性的"复归"、人向个性-自由的"复归"、人向艺术-审美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牟晓春 《北京观察》2012,(12):34-35
十一届市政协以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开拓创新,上接"天线",下拓"源头",苦练"内功",广联"外力",探索并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总结好大有益","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用经验指导和推动工作,是做好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方法。十一届市政协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民主科学、开拓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作出的历史选择孕育了民族复兴的"筋骨肉",并明确回答了近代中国的时代之问——"中国向何处去"。今天,中华民族欲在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强国""祖国完全统一""人民幸福生活",必然要在五四精神引领下、在五四革命道路指引下接力前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当时德国普鲁士政府占据统治地位的抽象的"一般意识形态",认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幻象"。马克思揭露了这种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内涵原理"和"形式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重新为真正的意识形态找到了"现实基础",确立了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真正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