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世界错综复杂而异彩纷呈,作家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为了真切动人地表现丰富的客现现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复杂的情感,常借助于修辞.本文从三种最基本的修辞格--隐喻、象征、典故切入,以经典文本为例探讨了小说修辞翻译的相关问题及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异质语言文字之妙.  相似文献   

2.
论萧红小说的修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倩 《思想战线》2001,27(4):57-6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语言方面,她的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语言表达应配合一定的语境与情境",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过人的叙事才能.她的语言存在是现代汉语语言运用的一个个案.她不期然达到的语言高度,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朱文雁 《青年论坛》2010,(5):97-101
法官在判决书中对于法律的适用和法律事实的认定,需要运用言辞性的法律修辞进行法律论证和叙事:一方面,结合具体的案情语境,对抽象法律原则加以准确的解释,对模糊的法律概念加以释明,对僵化的法律规则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将社会事实涵摄于法律规范抽象出的事实之下,借助说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同、经验认同、法律认同。这在法律规范相对僵化、不确定,法律原则具有概括性,事实具有言辞依赖性的场域下,对于增强法律论辩和判决语言的说服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涛 《今日广西》2008,(3):66-68
与许多“80后”作家相似,张悦然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中文系教授。小时候父母对她有很多期望,送她去学过画画、学过琴,还让她接受过书法之类的艺术教育。有些她做得还不错,但经常是很不投入。当时她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她很想告诉父母她不喜欢学这么多东西,只是喜欢坐在那里发呆,后来她知识这是一种做梦的表现,从小最喜欢的就是一个人在那儿做梦。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一种传媒形式,“羡余”是一种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对于羡余的属性,还未曾有过专门研究。各种观点,似乎使羡余的属性扑朔迷离。羡余属性的定位,对广告的制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辞书编纂、言语交际都有很大作用。故本文就此论题进行探讨,试对羡余属性有个正确认识;提出了“羡余修辞功能论”的观点,即羡余的根本属性,并注意到修辞功用的文化性。这在语言学界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上,无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沿》2009,(12):F0003-F0003
《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一书,李胜梅教授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语篇来考察一个个具体的修辞现象。作者开阔的视野、崭新的视角,带来的是理论的创新和观点的深入。如分析排比时,跳出了传统的辞格研究的小圈子,从篇章的视角考察分析排比的结构、类型、语义、效果,揭示出以前孤立研究难以发现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积极修辞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词语的一般意义层,鲜明生动地联结起意义网络。中国政法大学滕彪教授为沈阳小贩夏俊峰故意杀人罪撰写的刑事辩护词为现代汉语修辞分析提供了典型的法律文本,展示积极修辞在刑事案件辩护词中的作用,有利于形塑社会经验,介入、影响法律的文本功能,构筑、编织法律话语把人类的共同生活调控到有序的法制轨道上。  相似文献   

8.
安丰收 《青年论坛》2009,(4):137-139
针对修辞学界普遍“重积极”的现象,从消极修辞的客观存在、消极修辞的学科地位、消极修辞的研究对象、消极修辞的语法作用等方面来说明消极修辞是修辞理论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修辞的研究应力求达到积极与消极的平衡。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一样有自己的学科地位,重申它与积极修辞及语法逻辑的关系。消极修辞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着积极修辞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理论与小说创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巧上说 ,文学就是用不平常的手段表现平常的生活 ,以获得“陌生化”效果。“陌生化”理论被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首先表现在将惯常的生活变形 ,把“故事”变为“情节” ,表现在对叙述的组织和表达上 ,更突出地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 ,通过非常规语言 ,使语言奇异化 ,“陌生化”理论可以使我们站在新视点上重新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新和奇 ,提高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的诗歌殿堂里,李贺和杜牧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李贺诗歌因其语言"奇峭"、"瑰诡",而被人称为"鬼才"。李贺诗歌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擅长用奇伟的想象营造浪漫的诗歌情境,且追求"务去陈言",注意语言的创新,因此,从立意到遣词造句都羞于雷同,笔者主要从其诗歌的拟人、夸张、婉转这种修辞手段入手,从语言角度来谈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红色经典小说在人物塑形上主要采用了身体修辞、阶级修辞和伦理修辞三大策略,三大策略由表及里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建构。在红色经典小说中,人物身体不再是"私人化的存在",而联系着国家、革命、民族理想等宏大叙事,人物都各自按照自己的"阶级本性"行事,其阶级性关联着革命性,暗含着遗传性,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物在道德品质上亦有着高尚与卑下的分野。三大人物修辞策略的运用使得红色经典小说形成带有一定凝固性特征的人物塑形模式,构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叙事成规和审美共识,体现了新中国初期所特有的美学理想与时代精神,也必然造成文学表现的政治化和人物形象构建的偏执化。  相似文献   

12.
张黎  高宁 《求索》2010,(3):106-108
作为一种构建公共生活的话语实践,社会科学的修辞具有寻求共识、探究真理和权力批判三重作用。充分开掘并积极利用社会科学的修辞策略,从而实现社会认同,并探寻新的更具合理性的社会权力关系,是使社会科学走向“实践智慧”的可能之路。  相似文献   

13.
聂莉娜  周金声 《理论月刊》2005,(12):149-150
公关传播需要语言作为物质载体,而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技巧以及调整语言的活动。公关传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添加冗余信息;凸显主要信息等。公关传播中最大信息量的追求也需要修辞,其修辞方式主要有:巧妙暗示;隐喻类比等。公关传播中感情的联络更需要修辞,其修辞方法或效果是:诙谐幽默;委婉含蓄等等。  相似文献   

14.
李兴阳 《理论月刊》2004,7(3):108-111
早期创造社以自处边缘的社会文化心态,新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独立自主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倾向的现代小说理论批评体系。在“五四”时期,这是特异于“文研会”等社团的现代小说理论新创,对后来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对其唯真唯美的小说观念、“自叙传”小说创作论和身边小说、心理分析小说及历史小说等小说形态论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5.
焦毓梅  于鹏 《求索》2006,(12):181-183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一支,以顿悟为特色,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谓“公案”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是禅师为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作出的一种指示。禅宗公案表面看来扑朔迷离、荒诞不稽,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实际上正是这种对常理和规范的“破坏”和“偏离”,才有着一种“神妙”的境界。本文试图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荒诞表征下的合理性:“反常”的语言形式正是禅宗“反常”的思维模式的镜象描摹,禅宗通过这种“反常”有效地传达了禅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委婉修辞     
晓阳 《研究与交流》2003,(5):36-36,39
国人好含蓄,官场讲用语,于是委婉修辞就派上了大用场。比如说“考虑考虑”,纬度就多得很,弹性就大得很,是明示,还是暗语?是真意,还是托词?是肯定,还是否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对象,就有不同的内容。再比如“研究研究”,有多大回旋余地?有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对写作技能要求最高,而英语写作是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要面临的一大难关。要写好一篇作文,除了要合乎语法规范和逻辑,关键还要掌握如何运用英语修辞。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实例指导英语修辞在写作中的运用,并对写作过程中单词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短信小喜剧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短信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经济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许多小笑话也通过手机流行起来,这些小笑话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已成为现代人的一道生活风景线。在形式上它们除了具有一般短信简明、形象的特点外,表达方式也更加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对话或独白,或文言或白话,或顺口溜或古诗词,此外还使用大量的修辞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法律判决书通常表达为司法三段论的模式,因而人们常常误解认为逻辑对法律思维应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逻辑演绎的过程。但是,司法三段论的简单模式不可能是对法律思维的精确刻画,而是借助其理性论证力量增强司法过程及结论的可接受性,即作为法律修辞的一种手段。错误的定位一方面可能招致对司法三段论的错误驳难,另一方面又可能遮蔽法律判决书讲法说理功能的实现。法律推理往往由背后隐含的假设和背后的理念等各种实质要素所决定,当它们存在争议时需要予以明确表达和证明。  相似文献   

20.
李克 《人民论坛》2021,(3):98-101
公众国家认同的强弱对国家整体的精神风貌、政策执行、对外形象等皆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因此,建构公众的国家认同是一项始终不能松懈的任务。不论中央或地方,还是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都是公众国家认同的载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突发危机、认识国家行为、建立国家认同,是一项值得不断探究并加以深入实践的公众服务内容。我们应在基于现实、筛选符号、融入共情等方面作出修辞努力,从而有效推动公众建立并巩固合理、全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