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俄美关系经历了遏制、合作、打压三个阶段,美方一直处于攻势,俄方则处于守势。即使是合作时期,也是俄方主动改善关系。这种发展态势,加剧了美实行单边主义,同时对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在中美关系大气候的影响下,双边军事关系也出现起伏。1993年白宫制定对华“全面接触”战略后,11月初美助理国防部长弗里曼访华,同中国商讨两军高层互访和军事交流事宜,中断5年的军事关系开始恢复。1994年高层互访频繁,10月美国防部长佩里率50余人军事代表团访华。1995年由于美允许李登辉访美,国防部长迟浩田美国之行推迟。同年11月,美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访华,中美军事对话又走上正轨。1996年3月我进行导弹和军事演习,美派两艘航母进入台湾附近水域,两军关系出现乌云,我再次推延迟浩田部长访美。9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普吕厄上将访华,为两军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迟浩田部长访美近期成行。  相似文献   

3.
俄总统普京上台以来,一方面坚决捍卫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一方面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积极缓和俄美关系,使两国得以保持对话势头,并在某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合作.但围绕美国研制和部署NMD、北约东扩、车臣、独联体、巴尔干等许多重大问题,俄美两国仍存在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4.
小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强调"实力"原则,以确立美在国际事务中不受挑战的霸权地位为防务政策的最终目的.在这种对外政策影响下,近半年来美在台湾等问题上大做文章,使中美关系不断恶化.但中美间业已形成的深厚的利益基础,将会继续对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苏之间由于存在北方领土、军事威胁和渔业纠纷等三大问题,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僵冷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日苏关系有所松动,但由于双方目的不同,两国在三个主要问题上,没有取得进展。预料日苏关系近期内难以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日本和苏联是一对重要角色。日苏关系的走向,过去曾经、今后也将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世纪初,新兴的日本帝国主义与老牌的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在中国的辽东半岛大动干戈,从此彼此视为宿敌。在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四十年里,日苏两国是敌对的不正常关系。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争霸,日本与美国结成了同盟,这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同东亚地区其他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相比战后日苏关系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既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又有冷战中相互对立阵营中的主、配角之间的关系的特点。从地缘政治上看,日俄虽然是东北亚的邻国,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两国关系又更多地表现出欧亚国家关系的特点。日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主流政治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战后日苏关系又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进入80年代,日苏关系趋于冷漠。苏联官方喋喋不休地宣称要“修复”两国关系,促进“相互信赖”。日苏关系能否朝这个方向发展,并不取决于苏联方面的空洞言词。看一看日苏关系的现状,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历程,剖析其症结所在,也就不难对今后发展趋向作出某些判断。一、冷漠关系的主要表现日本铃木善幸首相组阁伊始,就指出“日苏两国之间吹进了冷风,已不存在温和关系”。作为一国的首相,在论及同邻国的关系时,  相似文献   

9.
张杨 《现代国际关系》2023,(3):24-45+149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出现了新变化,走向涵盖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全领域威慑”战略。这种变化背后有着深刻的动因:拜登政府回归同盟战略增强了日本联美“以台制华”的能动性;新冠疫情冲击下,美日提升了台湾在东西方价值观竞争中的重要性;香港实现由乱及治后,美日更为重视台湾地缘战略的前沿位置;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也为美日关联欧亚大陆地缘热点、强化同盟并协同配合台海战略提供了外部动力。未来,美日同盟台海战略将出现美日台三方互动高频化、政治红线试探常态化、武装力量部署分散化、战时分工精细化、经济安全合作全面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0.
小渊内阁虽提出一系列重建金融的措施,但迟迟不能落实,未能阻止实体经济的下滑。对外着力推行大国外交,首先改善对美关系,同时加强对俄、对华关系。帮助亚洲国家摆脱经济困难成为日本重要课题。积极推行裁军外交,力图提高日本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俄、日苏关系是影响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双边关系。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俄关系具有西方殖民列强与亚洲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总体态势是“俄攻日守”。明治维新到十月革命前的日俄关系具有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与新兴殖民主义列强之间关系的特点,日俄在东亚既有争夺,又有合作,日本逐渐占了上风。十月革命后日苏关系既有社会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邻国关系的特点,又有较为浓厚的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这时期,两国之间始终未能建立真正的信赖关系,经历了“日攻苏守”到“苏攻日守”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竹下内阁成立以来,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取得了一定成果,使日本外交具有“竹下色彩”。这说明日本开始对其外交战略作某些调整,以便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但日本外交也面临一些难题,如打开日苏关系的僵局,处理好日美经济新摩擦以及真正做些有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好事等。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末发生的两件大事给美古关系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2016年11月8日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成功当选下一任美国总统;二是2016年11月25日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去世.鉴于古巴在卡斯特罗政权治理下较为稳定,而且菲德尔·卡斯特罗卸任后主要发挥“精神领袖”作用,所以他的去世给古巴带来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损失,对美古关系的影响也较为有限.而从两国悬殊的力量对比来看,美国在美古关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对古政策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①因此,此次特朗普当选及其可能采取的对古政策,对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影响更加值得关注.笔者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古关系不可能退回到重启对话之前的紧张状态,但是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的美古关系正常化进程可能受阻.  相似文献   

14.
一年来,日苏关系有了显著变化,日苏双方都在努力寻求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途径。日本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扩大市场及原材料来源;苏联的目的是,利用日美矛盾和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日苏关系中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问题,中心是北方领土问题。预计戈尔巴乔夫访日时,日苏双方会在此问题上寻求妥协。  相似文献   

15.
由下表1可见,从1975年开始,日本与苏联贸易出现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日本的出口超过了进口。这种趋势在1980年(“经济制裁”开始)到1982年这一时期也曾有过。日本向苏联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三年期间同1957—1962,1966—1971和1973—1976年这三个时期达到的增长速度相比,增长了两位数(相应为13%,17%和20%)。 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和英国向苏联缩减出口的趋势为背景,日本向苏联的出口在西方阵营中占主导地位,超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芬兰。直到1982年以前,日本向苏联的出口似乎没受到“经济制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瑞昆 《东南亚》2010,(4):12-15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老挝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自此之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老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不断交流治党理政经验;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合作,在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两国的经贸额快速增长,联系日益密切。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中老两国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中老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俄国十月革命后,日苏在武装干涉革命和反干涉交锋中引发了庙街事件。为解决庙街事件,日苏双方进行了多次艰苦的谈判。苏联政府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的经济优势,最终迫使日本作出让步,圆满解决了庙街事件。庙街事件的解决为日苏外交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昔日的冷战,当今的柬埔寨问题,使日本和越南的关系大起大落。 1951年7月,日本和南越、老挝、柬埔寨在旧金山签约,北越代表没被邀请参加。基于当时全球的冷战,日本无视胡志明政府的存在,而与南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直至1973年基本上采取这一立场。  相似文献   

19.
古巴革命以来的古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古巴历史的新阶段,同时也为古美关系注入新的内容:新生的古巴革命政权如何在北方邻国的“后院”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美国如何企图使古巴与其地缘政治利益保持一致,这成为古美关系发展的中心问题。古美关系的发展古巴革命胜利后30多年来,古美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1962年):古巴在进行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奉行对外关系多样化政策的同时,希望同美国建立友好、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当美国对古巴实施政治、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力图以武力除掉古巴时,古巴予以坚决反击。美国最初试图对古巴采取拉拢和施加压力,迫使古巴政府倒向美国,一如既往地成为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