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诉权是检察权最基本的内容,检察权发源于公诉权的设立。公诉人做为一个法律术语,既是一个法律的专有名词,又是对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自然人主体的职业称谓。我国的检察制度自设立以来,公诉权的运作一直是以检察机关的整体名义进行,对于直接行使公诉权的公诉人则未赋予其独立的以检察官个人名义行使职权的资格。这种传统的检察制度理论正与国际刑事司法发展趋势日渐悖离。本文拟就设立职业公诉人制度的动因、职业公诉人制度的运行机制等问题做些粗浅探讨,以供与有识之士商榷。  相似文献   

2.
检察制度改革必须遵循三个基本规律:即检察权运行司法化、法律监督诉讼化、制度设计科学化.检察权运行司法化要求建立以检察官为顶点的审前司法审查制度,对公诉制度进行司法化改造;法律监督诉讼化要求在建立行政、民事公诉制度的同时,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建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和公诉中止制度;制度设计科学化则要求检察制度的设计必须以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为主要目的,以权力制衡为原则,以公平正义、效益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检察权的本质是法律监督权,而完整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权,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诉、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等权能,还应当包含封行政机关一般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权.行政检察制度改革应当成为未来检察改革的核心,并围绕法律监督权“程序性”、“准司法性”、“专门性”等特点,构建行政公诉、行政一般监督、行政立法监督、行政诉讼监督等制度。  相似文献   

4.
岳阳 《法制与社会》2013,(34):39-41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司法救济制度,其对于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通过强化受援人的辩护权、加强私权利保护、律师辅助权力行使等方式,在保障受援人诉讼权益的同时,也对检察权中公诉权、侦查权、法律监督权等构成了制约.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出发,分析法律援助制度制约检察权行使的原因、方式、效果,最终得出强化检察权行使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性质的公权,包含司法权和行政权属性.对检察权应偏重于对司法规律即司法性原则的认识把握,我国宪法法律、检察理论实践决定着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定位及遵从司法规律运行的客观必然性,在具体检察权运行中均有司法规律和特性的突出表现.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进一步确立检察机关的司法机关性质,从实践层面呼吁对检察权行使程序和方式进行司法化改造,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检察制度.  相似文献   

6.
检察权的合理配置是当前检察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没有检察权的合理配置,就没有检察权的有效运行。我国检察权在刑事诉讼中的配置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作为检察权的核心——公诉权,其自身的完善发展是我国检察权,乃至于检察机关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的合理内核,对我国公诉权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对公诉案件进行调解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设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能够弥补现行刑事司法体制的不足与缺陷。在检察权的大框架下考察,公诉调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强化,是公诉权司法属性的发挥。应构建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将检察调解正式入律,并设计一套科学的运行模式,在检察权依法规范行使的同时,真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吴宏耀 《法商研究》2004,21(5):103-110
根据起诉主导权的归属 ,刑事公诉制度可以分为司法控权与检察控权两种模式。我国刑事公诉制度具有司法控权模式的外观 ,但在实质意义上却应归属于检察控权模式。以此制度定位为基础 ,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 ,应以促成庭审实质化为目标 ,走向彻底的起诉书一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政制的国家赋予检察权不同内涵,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法律思想产生不同的司法体制架构。界定检察权的根本属性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宪政理论与实践出发,依据本国立法实际与司法实践科学加以认识。无论是三权分立体制框架内的检察制度,还是议政合一的政治体制框架内的检察制度,某种正当性社会需求的满足是载现检察制度固有功能、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我国强化检察监督的背景下,应当对公诉权滥用的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实践中,不该起诉而起诉、随意变更公诉、恣意重新起诉是公诉权滥用的主要形态。对公诉权滥用的成因需要进行深入的语境化分析,相应地构建庭前起诉审查程序、引入刑事诉因制度、实现撤回起诉规范化、不起诉后再诉的规范化、再审抗诉规范化、司法管理现代化以及将法官职务犯罪的侦查权从检察权中剥离,以防范公诉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