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在立法上存在前后矛盾和刑法理论界各执一词,导致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罪数认定有作一罪论处的,也有作数罪并罚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渎职犯罪的查处工作。本文认为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中行为人渎职而同时又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是实施了二个犯罪行为,构成实质的二罪,且二罪间不存在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的关系,同时牵连犯也不能全面评价该类犯罪。对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应实行数罪并罚,这是符合罪数理论的主张和刑法的基本规定,也是我国当前打击腐败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志刚 《法学研究》2008,30(4):96-109
刑法第14条关于故意犯罪的规定,成为了我国关于犯罪故意的最好注脚。无论在司法解释中还是在刑法理论中,均存在着一种将故意中的“明知”认定为“明确知道”的固化倾向。此种传统的、难以撼动的固化认识,不但混淆了行为人的认识状况同我们证明行为人认识状况的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无视“可能知道”这一认识状态的存在。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必须明确提出“可能知道”的认识理论。  相似文献   

3.
陶玲玲 《法制与社会》2013,(26):248-249
犯罪故意内涵的理解是认定犯罪故意的前提要件。以"明知"为切入手段,从明知对象、内容、是否符合规律性的角度对犯罪故意内涵作深入了解。但是仅仅了解涵义尚不够,因为犯罪故意作为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的困难,必须要从刑法思维模式、推定方法使用等多种角度对犯罪故意的认定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犯罪故意类型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贾宇 《法律科学》2002,(3):52-58
本文对于犯罪故意的类型 ,进行了系统的新探讨 :(一 )首次提出了行为故意和结果故意的分类法 ,进而将结果故意划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确定故意和不确定故意、实害故意和危险故意 ;(二 )首次提出容忍故意的概念 ,将间接故意划分为容忍故意和放任故意 ;(三 )赞同将故意分为目的故意和非目的故意、预谋故意和非预谋故意、作为故意和不作为故意 ;不赞同积极故意和消极故意、无条件的故意和附条件的故意、事前故意和事后故意等分类法  相似文献   

5.
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以主客观相一致的视角检视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私犯罪的主观故意的认定涉及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如何界分走私犯罪中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走私的概括故意如何认定,走私犯罪中明知的认定,以及包税走私中的故意认定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对行为人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定性。  相似文献   

7.
走私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认定相关案件罪与非罪的关键所在。在行为人拒不如实供述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往往难以取得直接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从而给走私犯罪的认定带来难度。因此,允许司法机关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来认定走私主观故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本期主讲】吴克利,国家检察官学院首批驻院教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公安职业学院兼职教授、安徽滁州市琅琊区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检委会委员。核心提示::资金密集型领域的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强和技术性强的特点,给职务犯罪的侦查提供了一定的难度。针对涉税渎职犯罪案件通常存在的渎职与贿赂犯罪并存的特点,在侦查讯问的方法上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支点”,运用“认知误区”的讯问方法,调动犯罪嫌疑人趋利避害的意识行为,满足嫌疑人自愿供述的条件下。促使其供述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9.
李楠 《天津检察》2007,(6):46-46,51
实行过限是指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又称为共同犯罪中的过剩行为。我国刑法对实行过限没有明文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理论,行为人只有在对某一危害结果主观上具有罪过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而过限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所以应当由实行人对过限行为单独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数量猛增,无视法律法规,酒后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给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八)已明确将醉酒驾车入罪。笔者认  相似文献   

11.
探问"意欲"为何--对故意概念中希望和放任的新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兰英 《法律科学》2005,23(5):49-54
意欲是故意概念中的要素,但其涵义却在国内外刑法理论界引发争议,并因此影响间接故意概念在立法中的确定。意欲要素不等于意志因素,它是由情绪因素和意志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综合心理状态;我国故意概念中的“希望”和“放任”都是意欲的表现形式;并且,情绪要素可以成为量刑的酌定情节。  相似文献   

12.
13.
一、引言为依法严肃处理醉酒驾车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8日发布了《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在明确行为人明知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同时,强调指出,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构成本  相似文献   

14.
法定犯罪目的的实质是犯罪故意内的主观心理要素,它具有“法定性”,是定罪所必须查明的。法定犯罪目的贯穿于整个意志心理过程,指引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对法定犯罪目的的证明必须建立在推定的基础上,以客观方面的事实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案例启示:不作为犯罪的成立,除了应当具备一般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外,还需行为人负有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并有履行该义务的可能性,同时行为人的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具体判断时,应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认定,恰当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6.
王海涛 《法律适用》2011,(10):72-75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因犯罪风险而停止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犯罪的进行过程中并没有遇到现实的犯罪阻碍,但是如果不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就有可能在未来承受相应的不利后果,行为人基于对这种不利后果的考虑而停止犯罪的,例如,行为人甲闯入乙的家中,欲对乙实施奸淫行为,甲在制服乙的反抗后,正要实施奸淫行为时,  相似文献   

17.
胡兴  羊虎 《中国检察官》2012,(20):15-18
本文案例启示:司法人员对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认定应坚持全面完整地评价危害行为,遵循从客观到主观的顺序,避免孤立地把握证据。在具体判断时应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合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同时,不能简单地运用效果逆推动机。得出的结论一定要经过周密的论证,排除其他各种可能,进而提出充分、切实可靠的证据。[基本案情]2008年11月1日凌晨5时许,犯罪嫌疑人孟某在A市B区以雇车为由,在坐上司机张某驾驶的出租车后要求张某载送其到C市,司机张某以  相似文献   

18.
贿赂犯罪作为典型的权钱交易型职务犯罪,涉嫌犯罪双方利益关联度大,反侦查意识强,犯罪过程中遗留的书证、物证等犯罪痕迹较少,通过犯罪行为来推论和确定犯罪故意的难度较大,因此,实践中,主要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内容认定犯罪故意,通常采用讯问笔录的形式予以固定。因此,如何通过笔录依法固定贿赂犯罪的主观故意对侦破案件和惩治贿赂犯罪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渎职罪的罪过(一)渎职罪罪过形式的判断标准关于罪过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三种观点:行为标准说、结果标准说和双重标准说。笔者认为,从实务的角度看,对"结果犯"的罪过认定应该采用结果标准说,但对行为犯,采行为标准说。(二)渎职罪的罪过形式从行为对职责背离的角度分析,渎职罪有两  相似文献   

20.
童伟华 《法学》2023,(3):66-82
尽管刑法规范具有二重性,但根据立法目的、法益保护方式及刑法机能、运行模式等,刑法首先是行为规范,其次才是裁判规范。基于裁判规范的属性、内容和运行机制,司法工作者根据事后认定的客观要件事实推定犯罪故意,容易忽视犯罪故意的内涵属性,得出不合理的结论。行为规范视阈下,司法工作者会基于一般人的立场,从行为人行为时意思出发,判断对其有无非难的可能性,有利于发挥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及判断行为人的规范意识,贯彻责任主义原则和培育公众对刑法的信仰,可以克服单一裁判规范视阈下犯罪故意认定的问题。应当基于刑法规范二重性视阈,兼顾事后和事前的判断,根据一般人的立场,考虑行为人个人情况、行为实施的样态方式和背景等因素认定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