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张浩文 《新东方》2008,(5):55-60
海南文学的新时期是指从1988年建省至今的时间段,这与通行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有别。新时期以来海南的小说创作成绩骄人,就纵的方面来说,它创造了近代以来海南小说创作的最好记录;就横的方面而论,在同一时期的所有文体写作中,小说的成就最高,它提升了海南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黄婷  吴培显 《求索》2012,(12):117-119
"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以文坛生力军的姿态站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前沿,其中许多作家都经历了创作上的转型。余华、毕飞宇是其成功转型的突出代表。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从否定式创作姿态到建设性的求新求变、从"反传统"崇尚到"立足本土"的意识自觉、从"惯性写作"到超越性的可持续写作等方面。他们秉持恒定而高迈的文学理想,在立足本土的经典情怀与市场化时代大潮的双重选择中寻求到了某种平衡,不断在文化积淀、思想深度以及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气度上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以简洁而闻名.   一次,有个人问他写作的秘诀,他说:“我写作时,站在那里,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单地表达我的思想;等到我校阅我的东西时,我就坐下来,这个舒适的姿态,容许我勾去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余的东西。”   ……  相似文献   

5.
我的小说从一个叫严泽光的人物开始,十年前我就开始琢磨这个人物。他的原型是我老部队的一位师长,因病去世,传说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希望在免职的时候,尽量避免他的名字和另一位首长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份文件上。这个传说中的遗嘱,给了我巨大的遐想空间,此后十年,这个事件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6.
云得煜 《求索》2013,(8):155-157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其小说创作中显示的自然观、他对自然所取的姿态有一个从早期到后期的嬗变过程,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海明威的自然姿态中存在着明显的悖论与吊诡之处,乃至存在着生态批评在处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中无法摆脱的困惑.这一难以解答的悖论中隐含的仍是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这一吊诡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生态批评.而是希望从中引发更多有关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神奇的灵感     
有写作冲动,不等于有写作才能。创作的旺盛期,多半在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时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相传幸运女神偏向着年轻小伙子,料想文艺女神也不会喜欢老头儿的”。钱先生曾以深刻的讽刺,奇特的挪揄,创作一短篇,写一个善于沽名钓誉的作家,以诽谤、抄袭和伤害风化为能事,最大的特色就是虚假,最大的能耐就是把活人写死。目的是:得奖并掏青年学生的腰包,发横财。前者是害命,后者是谋财。所以这个作家所有书中的人物都来找他偿命……这篇小说的题目,反其意而用了一个“翻案语”──在文学界最神圣的词儿:《灵感》。 近二十年…  相似文献   

8.
陶陶 《理论月刊》2007,(4):152-154
金圣叹的创作理论观念和创作心理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水浒》的评价过程之中,他对《水浒》的内容的评价并不是判断为“反动思想”,而是采用一种真正的隐曲的包装方式,肯定了它的进步思想价值。对小说的本体艺术研究善于从艺术心理角度去阐述作家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表现了一个小说理论家独到的批评视野和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作为“文化昆仑”,《围城》中的讽刺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霸气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王朔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中的调侃在于批判的同时尽显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之巨大。写作教学应当重视对作者创作个性的全面培植。  相似文献   

10.
马莉 《传承》2009,(9):37-37
众所周知,赵树理是鼎鼎大名的小说家。但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他还写过几首颇为有趣的诗呢。这些诗都是赵树理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但是如果知晓了它们的创作年代,你可能要为他的胆量捏把汗了。  相似文献   

11.
张晏 《求索》2013,(1):162-164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概念、性本能理论、俄狄浦斯情节以及关于梦的阐说对欧美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欧美现代作家,茨威格在采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博采诸多同时期著名作家的写作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被称作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由此成就了茨威格作为现代世界文坛心理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地位,对世界文学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葛南楠 《前沿》2008,(11):177-179
人们习惯上以1989年《妻妾成群》的发表为界,将苏童的小说创作分为先锋和本土两个时期。在这一转变中,苏童招牌式的语言是否也经历了裂变呢?本文试图从语式、语调、语象三个层面对前后两个时期苏童小说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发现其变中之常,揭示出苏童在创作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恒定的语言风格及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4.
论赵时春     
赵时春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位颇有影响的文人,但目前学界的研究还不深入。其思想中经世与理学色彩十分浓重;为人正直,交游以嘉靖年间的进士群体为主,多交兵部官员和陕籍人士;一生仕途坎坷,除客观因素外,他自身缺乏封建官场的耐受力、应变力和前线作战的经验是主要原因。赵时春文学创作的“秦风”特色十分明显,文学思想接近“唐宋派”,却又与“唐宋派”保持距离;对于戏剧、小说等新兴体裁,他不置一词。他是一个偏于保守的文人。  相似文献   

15.
小说《水》是丁玲以崭新的姿态,由自由的个性主义话语跨向革命话语宏大题材写作的艰难成长、嬗变。这一嬗变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丁玲小说《水》等文本心理驱力有着作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心理投射和主观意图的纠结。在历史情境中,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对丁玲小说《水》的批评是其用笃信的革命话语对个性话语的规训与引导。其中,革命话语具有双刃作用:革命话语在引导"小资作家"坚定革命信念的方面,无疑有着强大的助推之功;但此一批评理路亦不乏偏颇之见,它排斥了个性话语的言说空间,忽视了作家极为丰富的写作情感内涵,对作家个人情感、心灵的深层开掘方面起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彬彬 《前沿》2013,(16):138-139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小说不但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来看。其一生创作的小说数量高达50多部,每一部小说都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作品往往带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对当下时代的深入思考。在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多丽丝莱辛养成了深入事情表面看本质的习惯,在其小说描写中往往能看到其对英国文化及英国政策的反思。从提高小说创作质量,增加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了解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姜春 《求索》2013,(9):162-164
莫言小说在叙事姿态、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三个方面都有其独特选择。这直接影响着小说文本风貌与意蕴的生成以及道德立场和美学意图的表达。莫言的小说叙事采取“作为老百姓”的叙事姿态、“无知”的叙事视角、“稚拙”的叙事伦理,摆脱了以往知识分子“大叙事”中的俯视姿态,突破了“权威”话语的束缚,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在善恶伦理里贯彻着一种慈悲,在苦难叙事中透着人性的亮色。将底层老百姓的原生状态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小说《芳华》是严歌苓诚实写作的力作,它写出了一代人历经时代的命运起落,展现了不同人的生存姿态。严歌苓通过一种亲历者回望反思的视角巧妙处理了想象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的历史印象文本化,从而展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人性书写则主要从人的"善"和"迫害性"入手,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不同人性侧面的体悟。  相似文献   

19.
新昌是个老实人,却画了很多充满浪漫且极富童趣的作品,似乎“画非其人”。在当新的国画界,新昌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已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引起了业内和社会对他的认同和关注。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新昌的创作经历很丰富,无论是在梅山的工地当工人,还是在学校美术教室做教师,他都坚持着绘画创作。早年新昌就是一个很有影响的连环画画家。他的连环画创作在各种美展中屡获大奖。正是有了这些连环画创作的实践,培养了他独有的创作能力,使他在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能够如此游刃有余、随心所欲。他追朔孩童时纯真的记忆,编织梦幻般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寻找自己心中的梦,寄托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在富有诙谐情趣的画面中隐隐道出一种田园诗歌股的快乐和宁静,给人一种温馨和甜美。  相似文献   

20.
邹昊 《求索》2011,(11):212-213,227
废名的乡土小说写作,是在意欲独立营造文学的梦境,塑造一种“静穆、和谐、优美、典雅”的乡土中国镜像。为了实现对这种诗意乡土中国镜像的建构,废名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乡土小说艺术观并将这种艺术观念实践于具体的乡土小说书写之中。废名认为,小说写作绝对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之后所进行的审美性观照,只有如此,小说写作才能获得“诗意”与“梦幻”般的艺术世界;而这这种艺术世界,才能是“关”的世界。本文即意在通过结合废名具体的乡土小说文本,在“文学梦境的追求”、“叙述静穆和谐的乡土镜像”、“独特意境的营造”三个具体的角度上,展开对废名乡土小说艺术观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