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放  陈维新 《东北亚论坛》2006,15(6):125-126
<正>东北亚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着东北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研讨东东亚文化和东北亚文化与东北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学者有延边大学的金柄民、李得春、金基石、金强一、刘子敏、潘畅和、姜龙范,北京大学的有何芳川、魏常海、聂锦芳,北京师范大学的有王向远、兰久富,中央民族大学的有李岩,吉林大学的有刘福贵,复旦大学的有李时人、杨彬、石源华,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卞崇道、汝信、金熙德,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蔡锦堂,韩国学者张闰洙、张庆龙、黄圭善、金永弼,日本学者高漱畅彦、成泽胜、大日方纯夫、笠原十九司等。这些专家学者认为东北亚是儒学文化圈。儒学文化是东北亚文化的重要核心。东北亚现代化发展与儒学文化的现代化指导意义是密不可分的。儒学与现代化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可概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学的现代性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二,儒学主体自觉的精神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三,儡学的人世精神、忧患意识与现代化契合。其四,儒学的家国意识与现代化的契合。其五,儒家重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精神与现代化契合。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定儒学与现代化的矛盾。这突出表现在儒学科学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的缺乏。这里较全面地揭示了儒学文化对东北亚经济发展的作用。2005年,中、日、韩三国学者与教师共同编著出版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认为:日本是崇尚儒学的国家。正如日本史学家上田正昭所说:“古代东北亚文化圈的特征之一,是汉字和汉字文化的扩展。”汉字和中国文化传人日本,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典章制度、宗教哲学、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日本“天皇”之年号,始于“人化”,“人化革新”对日本古代国家体制和律令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日本进入镰仓幕府(1192-1333)初期,中国的新儒学,即朱子学又直接传入日本。经400年的传播期,到17世纪江户幕府时期迅速崛起,跃居官学地位,致使在整个江户幕府的260年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到了18世纪起朱子学内部出现了古学派、阳明派和其它异学,如国学、西学等许多学派蓬勃发展。对朱子学产生怀疑甚至批判,而后出现了主张复古国粹的国学派秘主张西学的兰学派。幕府提出“宽正异学之禁”政策,使儒学与异学并举,推动社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主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评价、研究和应用儒学。儒学既可以成为东亚文化合作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促进东亚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合作,不仅仅是人文学术的合作,也应该提倡儒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儒学在实践中得到补充、完善和更新。儒学更新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是一种互动、互利关系。东亚社会的和平发展将得益于儒学的更新和合理实践,得益于东亚各国平等而开放的对外文化关系政策。基于儒学的传统和理念,用文化合作观回应文化冲突论必将有利于协调个人与社会、不同的种族、民族乃至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亚中、日、韩三国古代关系史中,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去他国学习,从而促进东北亚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事迹。东北亚三国留学生现象成为东亚文化交流发展的纽带和桥梁,留学生是历史上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是东亚文化包容多样、生生不息、不断创新、乃至形成和合文化的践行者。留学生加速了东北亚三国文明建设的进程,这对于我国现实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日本与东北亚诸国的关系由以往单一倒向美国的“台球模式”转变为一种以日本为圆心,以与东北亚其他国家亲疏远近关系不同为半径的同心圆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样式颇似水中涟漪,故可称为“涟漪模式”。该模式的形成主要源自历史、地缘、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近年来日本及东北亚其他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也可以使我们梳理出这种模式未来发展的一些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经济圈在自然地理上应是日本海、渤海、黄海三海经济圈,笔者主张将其圈域扩大到三海周边地区,则更有利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这种三海构想的战略展开应循环:动员民众,信息先行;倾向振兴、横联扩充;依愿分合,相互受容;功能互补,“配位”利用;连圈成网,拉驱共动。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中国吉林省和日本北陆地方处于地理上的中枢地位,其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极有可能先行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拉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洪魁  李霞 《东北亚论坛》2006,15(3):115-118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共同的文化底蕴和互信、认同的区域文化平台的支撑。东北亚区域合作步履蹒跚,也反应出深层次上对地区文化认同的差异。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不可能整体突破,首先在中、日、韩三国间进行经济整合最可能成为现实,但也要经过艰苦的区域文化的构建过程。各国应共同努力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合作,不求一时之功,但求长远发展。中国也需建立自己面对东北亚的文化发展战略,以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区域化,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却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东北亚的主要国家——中、日、韩尽管拥有相近的文化,但彼此间的文化认同程度并不高;东北亚地区难以建立起经济合作区域化机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本身尚存在六大固有障碍因素;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也成为阻碍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在东北亚各国间建立一种固定的对话与交流机制应当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区域集团,其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有两个潜在优先发展的FTA,即一个双边的日本—韩国FTA和一个三边的日本—韩国—中国FTA。根据国际形势和东北亚主要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进入提速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的二维发展过程上,都应该选择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为东北亚秩序提供一种稳定的规范,导致东北亚出现"规范缺失"或"规范空白"现象。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个别国家行为者开始对地区秩序产生影响。最近东北亚的历史争端、领土争端,以及朝鲜的挑衅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外交、周边外交、主办国外交等新的外交政策方向。韩国政府为了消除完全受制于韩美同盟的误解,力图采取能够实现均衡的"平衡外交"。东北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存在邻国综合征现象,由于地理上的一衣带水,各国认为自己很了解对方,但这其实是个误解,这种误解导致了认识差异、期待差异,还有作用差异。为此,我们有必要真正地了解对方,从对方身处的格局与环境来思考问题。要想发展韩中关系,关键并不在于扩大交流上,而在于真诚地探讨对方的核心利益,并加深理解。为了达成这种韩中两国间的战略性理解,韩国需要改变对中国的认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一个国家的语言综合竞争力以及保护本国文化多样性对该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东盟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对话的建构以及东盟国家尚处于起始阶段的文化产业如何借鉴欧盟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迅速改变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不利局面,促进东盟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东盟整体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和参照的现代化进程的铺展和中国国家制度的疾速衰竭,使汉语在世界语言的中心地位也发生了颠覆式的位移,逐渐滑落到边缘地位,"汉字文化圈"也呈现出破裂的态势。21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代化实践及其重大转型,为汉语的复兴和精神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将重新"发现汉语"及其"天下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命题,这意味着以西方文化为轴心的单向度的世界文化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以汉语复兴为切入点,中国文化将成为解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重新"发现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吸收其他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坚持汉语及其文化形态的输出立场,摒弃中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模态,建构一种语言的"天下精神",从而使汉语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叶萍 《东南亚纵横》2010,(4):103-106
菲律宾在亚洲国家中英语普及程度最高,英语优势给该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国语一他加禄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大不如英语,文化遗产也缺失本民族特色。语言政策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度表现得极为典型。  相似文献   

13.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整个人类社会环境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推进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很多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来发展,把文化贸易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其中,韩国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视之为支柱产业。韩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是政府诱导、私人兴办。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赢得了国际声誉。因此,深入分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并加以借鉴,对创新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之间的一条远洋贸易航线,它是古代中国联系东南亚、南亚等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古代中国运用这条贸易航线发展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5.
老挝地处内陆,与5国毗邻,有49个民族,分为四大语言族群。老挝是一个语言多样化的国家。综观其历史,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心理以及语言等诸多因素,老挝语不断从其他不同语言吸收大量外来词。而现代老挝语起源发展于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后的时期,并受相应时期语言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e stellar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90s led many scholars to credit Confucianism as the impetus for it provide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conducive for entrepreneurs of this region to excel. Some even believed that a “Confucian Revival” is at hand and have proposed the 21st century to be the “Confucian Century”. Although the caus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uccess are complex and likely to vary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has been emphasized. Hicks and Redding (1983) commented, “as there are well over a hundre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lmost perfect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heritage and economic success could hardly be due to chance.” Another study by Gordon Redding (1990) 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suggested a strong link between Confucian values and modern overseas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s. However, when the same region triggered a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 few years ago, fingers were also pointed at Confucianism, naming it as the culprit behind the downfall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Further, people often loosely refer to Confucianism or Asian Values when analyzing factors relevant to the economy and social matters. They do so without first synthesizing the system of thought upon which they base their claims, thereby weakening their arguments. Moreover, studies on Chinese values are certainly insufficient if not misconstrued by scholars with no Chinese background. How then does Confucianism influence Asian countries? Do Chinese values still exist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ies? Using quantificational tools to support our thesi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nfucianism or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sti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mind and attitude of modern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China.  相似文献   

17.
越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深受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外来文化从陆路、海上和媒体信息等各种渠道进入越南。越南仍能保持其文化的民族特色并使其不断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国南方邻近越南地区及中越边境民族地区历史上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亚地区在文化传统上与儒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儒家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已深深地影响、制约着它所辐射的国家和地区。儒家文化虽然有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有些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进入和成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体系 ,并在东亚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就其文化模式和观念体系而言 ,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既有儒家文化的内在动因 ,当然还有西方现代理性文化的影响和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