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敧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  相似文献   

2.
经典语录     
<正>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左丘明)目贵明,耳责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管子·九守》春秋管仲)  相似文献   

3.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她的神、姿、色、态、香,均属上乘,深受中国人喜爱,是“岁寒三友”、“四君子”的重要成员。观赏梅花的风气,始于汉初,到南北朝、隋唐时代,赏梅、咏梅、艺梅之风已相当盛行,宋代咏梅的诗词、书画佳作甚多。古人除赞赏梅花的色香外,还特别注重其枝姿形态,正如清人龚自珍诗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上,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  相似文献   

4.
以天下之胸察物明,不知是哪位先哲讲的了,但这句话讲得颇有道理。这方面的话不少智士仁人也讲过,唐代白居易就说过“以天下之心为心”。《太公六韬&#183;文韬&#183;六守》中也讲过:“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就是说,只有胸怀天下才能看透天下,看清天下,看明天下。  相似文献   

5.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25):61
《管子》二则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牧民》)民变而不能变……不可服民取信。(《侈糜》)《孔子家语》二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败节。(《在厄》)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恕》)  相似文献   

6.
刘立祥 《唯实》2022,(2):83-86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故称"缑城先生",又因蜀王朱椿赐名其读书庐舍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人.历任汉中府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职.方孝孺是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  相似文献   

7.
谭丁 《前线》2016,(4):80-80
正【引用】"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  相似文献   

8.
《党建》2015,(8)
<正>《庄子》中有这么一则寓言:"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玩味之余,笔者深深敬佩匠石的"斫垩"之诚,"运斤"之勇,"尽垩而鼻不伤"之高超技艺,同时也为郢人临斤"立不失容"的精神所折服。修正错误与"郢人除垩"同理。"垩漫鼻端",有碍于容;过错染身,有损形象。所以,国人向来把帮人长善救失视为一种美德,褒之,奖之。"难得是诤友,当  相似文献   

9.
经典语录     
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战国·姜子牙《六韬·文韬》)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北宋·张载《张载集·义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相似文献   

10.
学者为人,天下无实学:仕者为己,天下无善政。(明·钱琦《钱公良测语·规世》)释义:做学问的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天下就没有真正的学问;当官的只为自己谋私,天下就不会有善政。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淆·顾炎武《大臣》)释义:作臣子的之所以能欺骗君主,贻误国事,必定起自于贪于贿赂。徇族朋党好恶之私,己虽正而必陷于邪。  相似文献   

11.
正"老饕",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大吃货,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在其著名的《老饕赋》中,他这样戏谑自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就是说天下美食都要拿来供养他这个大吃货。自嘲是拿自己逗趣儿,苏东坡确实可谓大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可说是舌  相似文献   

12.
<正>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人文"最初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对应。天文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人文的主要内涵是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理念,唐代孔颖达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说圣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大人物——明崇祯皇帝视其为"救时之相",梁启超称其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熊十力更认为其:"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12)
<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的时代标准,新时期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做到以下八个方面。一要公。领导干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处理政务,要出于公心,不偏不倚。《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公是  相似文献   

15.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6.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17.
正【引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  相似文献   

18.
<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一般指气色、气质、气度、气魄、气量、气概等等。何为浩然之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中阐述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在孟子的眼里,浩然之气就是道德与正义的集合体,就是崇高与身正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正"《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曾子所引第一首诗是《诗经·周南·桃夭》,此诗歌唱幸福婚姻。全诗三节,每节四句,所引为第三节。夭夭,形容鲜嫩而艳丽。蓁蓁,形容茂盛。之,此、这个。子,指女子。于归,出嫁。宜,合适、相称;宜家谓家庭和顺。有一本书这样翻译四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