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法制》2014,(36):11-11
人民网观点频道2014年11月24日刊发邓海建文章:11月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称“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公开信引起广泛关注。昨日,在郑州市市长马懿的秘书回应“骂骂无妨”后,马懿在郑州市政府官网发表《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公开信对大气治污建议富有建设性,政府应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批评意见与初步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和解"在对传统刑事司法提出巨大挑战之时,也面临着强烈的批评与诘难.因此,妥善澄清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上的疑点,认真对待批评意见中所蕴含的反思性价值,已成为影响"刑事和解"之走向的关键问题.所谓"刑事和解"存在的损害公共利益、削弱一般预防、漠视正当程序、违反平等原则、无法节约资源、剥离自愿性、法网扩大化、社区虚幻化等八个方面的问题,是难以成立的,并针对这些批评予以了初步回应.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史谭》不仅是该书作者多年学术成果的一次汇总与检视,书中各具体选题上的匠心独具、论证上的细致入微以及蕴涵的新观点、新结论等都值得我们用心体味与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4.
实质法治论是中国学界盛行的主流观点。由于缺乏理论上的自洽性和清晰性,它受到形式法治论者的深刻批评。对实质法治进行理论辩护是完全可能的。要在理论上认真对待实质法治,就必须回应形式法治论者对实质法治论的两个典型批评:一是对实质法治论的“冗余论”批评,二是实质法治论的“反法治悖论”。形式法治论者对实质法治论的批评,既是出于对实质法治概念的简单化理解乃至误解,也是因为实质法治欠缺足够的理论建构。关于实质法治的理论建构,一方面我们要真正理解实质法治概念中实质价值和形式条件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实质法治也需要一种关于实质价值之分类和筛选的资格理论,因为并非所有的价值都应进入实质法治概念中。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在《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上撰文《中国刑法学的想象力与前景》指出,要整体地、大幅度地推动中国刑法学研究,我们只是心无旁骛地学习别人,只要求刑法学者有基本的学术功底,显然是不够的。学者如果缺乏自省能力,缺乏想象力,如果不构筑中国的研究范式,刑法学研究的前景堪忧。刑法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主体性反恩能力和学术想象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公司法学者耶鲁大学教授Henry Hansmann和哈佛大学教授Reinier Kraak- man于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了一篇论文,讨论了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是否在趋同的问题,随即引起了学界的激烈争论与回应。2001年,两人又在Georgetown Law Journal发表了包含对一些批评意见的回应的正式稿,即著名的《公司法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一文。  相似文献   

7.
北大法学学者称法制办该举动为“比较积极的回应”;人民日报评论呼吁彻底修改条例 2009年12月14日,建言全国人大审查拆迁条例的五名北大法学学者接到邀请,参加明天由国务院法制办举办的座谈会,研讨《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  相似文献   

8.
作者主张,在学术批评上借鉴媒体对“公众人物”名誉侵权的标准。8月16日,在天津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的一场名誉权官司非常引人注目。天津市语言学会批评副教授沈履伟剽窃,被沈诉至法庭,并一审败诉。之后,230多名教授学者联合签名,要求人民法院伸张正义,还学术以公正。(《中国青年报》8月16日)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本案的背景:2003年下半年,天津市语言学会调查认为,天津市外国语学院文化学院副教授沈履伟为申请正教授职称,在其出版的论文集《求是集》中严重抄袭。其中有13篇论文是他人曾经公开发表的。其中包括:吴云与董志广联合署名的3篇,成其…  相似文献   

9.
从逆耳之言说到批评的难易洪家宁人生在世,往往都爱听好话。一般说来,人们对逆耳之言没有什么好感。因为逆耳之言必定要戳到痛处,轻者刺入肤肉,令人出汗,重者激其筋骨,令人心动。品评人的思想修养,最好看他如何对待逆耳之言。《三国志》中有不少例子读来颇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司法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关注,越来越多地被聚焦在媒体面前,甚至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因此。习惯被公众盯着,学会在被“盯”的状态下进行司法活动,成为每个法官当前紧迫的功课。面对公众的盯,法院和法官理应坦然处之,要习惯被公众盯,要理性对待公众的盯,要学会在被“盯”的状态下从容公正司法。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守法律的底线。面对来势汹涌的舆论之潮,司法者要凭借自己坚定的法律信仰和深厚的职业素养,以开放、包容、理性的心态积极回应,认真甄别,冷静分析,合理吸收。要善于去伪存真,兼收并蓄。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司法理性,一准乎法,切忌被潮水般的舆论冲垮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11.
2015年8月,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勤国在中文核心期刊《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16000余字的文章,从学术角度带着强烈的感情对绍兴中院、浙江高院、最高法院法官“滥用自由心证”进行了批评.孟教授的文章引起了法律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法官、检察官、法学专家、相关刊物主编都纷纷撰文回应.“专家法律意见书”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证据科学》2007,14(2):121-121
为促进证据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升证据科学学术水平,推出学术精品和学术新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文库)建设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现开始面向全国学者受理《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申报。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证据科学》2010,(1):128-128
为促进证据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升证据科学学术水平,推出学术精品和学术新人,根据《(证据科学文库)建设管理办法》,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现开始面向全国学者受理《证据科学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申报。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鲁民 《检察风云》2008,(16):32-32
回应舆论曝光批评,是各地政府和单位常遇到的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多数回应都做到了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误解就解释清楚,是过失就承认错误,获得公众好评。但也有的生怕影响政府和单位形象,于是,在回应舆论曝光批评时,绞尽脑汁,耍尽花招,巧舌如簧,极其"艺术",颇耐寻味。不妨总结一二,看看其中有哪些花花肠子。  相似文献   

15.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产生的学术反响,已成为当今大陆法学界一个让人咀嚼且回味无穷的学术现象。尽管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法学作品的通病,①但是其所提出的问题,戳破了法学界所呈现的一派繁荣景象的泡沫。无论如何至少在这点上其学术意义是不可否认的。这也许会让人感到难堪,但较多年前法学被批评为“幼稚”说,恐怕要体面些。实际上,早在60多年前蔡枢衡就曾批评过当时的法学界。②蔡氏的意见在今天来看仍不算过时。蔡、邓二氏在这点上正好隔世纪遥相呼应。在此并不打算就《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多费笔墨,只想借此题发挥,如实表达受其启…  相似文献   

16.
"学术明星"说经典:   激活、歪曲还是稀释?   立足于学术普及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已向大众推出了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等多位学者.现代传媒制造的高曝光率,使这些学者区别于大多数坐于书斋、老百姓少闻其名的研究人员,因此又被称为"学术明星".……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法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1981年,我们提出儒家法思想是“伦理的法思想”。后来在《孔子的法律思想》中,我们对儒家伦理法作了一定的阐述。我们的抛砖引玉收到较好的回应,学术界的师友们有批评质疑的,也有赞同并进一步作论证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在介绍大陆孔子研究中,已注意到了我们关于儒家伦理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披露学术领域的腐败问题,例如,有的搞论文抄袭剽窃,有的搞材料注水,有的搞虚假签定,有的搞内定奖项,也有的搞他人代笔、买卖项目等,这种不光彩的行为使圣洁的学术领域受到了严重侵害,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和失范行为五花八门,如采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没有注释,不为自己的研究在学术史上定位,低水平重复、抄袭,等等。目前新的表现是学术包装,学术泡沫隐藏在精美的外衣之下。许多人是明知故犯,无所顾忌。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编辑部最近召开的“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研讨会上,学者们呼吁,学术界不能允许这种不良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者缺乏自律,学术道德下滑,研究的个人功利性因素膨胀;职称评定制度、各种评奖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等一系列科研评审活动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日前在北京表示,各级人民法院要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法院审判活动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公开监督。肖扬说,各级人民法院要设立并公布新闻发言人的办公电话,保持与新闻单位密切联系.为新闻单位更好地开展宣传报道提供服务;要欢迎各新闻单位向当地人民法院派出常驻记者,加强审判机关和新闻机构之间的联系;要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地听取新闻单位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新闻单位的批评和监督。(摘自《人民法院报》)肖扬欢迎向法院派驻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