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民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与审判、共同对案件做出事实判断及法律评价的一种诉讼制度。由于《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在规范、制度设计上有许多不足之处,该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不能发挥实效,使源于国外的陪审制度在我国失去其应有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当家作主理念在司法上的重要体现。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制的实施不仅是社会主义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法律的重要形式。我国颁布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立法的形式对这项制度予以完善。但是当前我国的司法实践表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切实落实人民陪审制度和发挥其功能,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陪审制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司法制度,同样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和彰显民主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其中重要支撑制度之一就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目标是将"司法公正"和"司法民主"通过人民陪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中国式"展示,而其中肯綮之要在于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完善公众参与司法的方式和路径,"民主"与"公正"不能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4.
陪审制度的功能发挥不仅取决于陪审员审判权限的合理配置,也要依赖于陪审员履职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在立法上与法官同权,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人民陪审员行使职权的虚名化折损了司法民主的价值。人民陪审员只参与案件事实问题认定的改革试点契合人民陪审员自身能力的要求。然而,限权举措自身并非改革的目标,相伴而生的审判秩序的重塑以及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应成为改革的重点。质言之,人民陪审员履职实效性的提升才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与美国的陪审制度均被称为"陪审",但是由于两大法系的渊源、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两者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实质有差异.本文从两种陪审制度产生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存在的法律基础,以及两种陪审制度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其各自存在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陪审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公民直接参与审判 ,可以说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具体表现 ,同时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监督司法、抑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今以追求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中 ,陪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 ,1 954年颁布的宪法第 7条规定了一项宪法原则 ,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陪审制度由此而得到确定。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将此规定具体化 ,“除了简单的刑事、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独立审理外 ,第一审合议庭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要求,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径。制度完备是人民陪审员工作制度运行规范的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与美国的陪审制度均被称为“陪审”,但是由于两大法系的渊源、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两者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实质有差异。本文从两种陪审制度产生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存在的法律基础,以及两种陪审制度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其各自存在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各种矛盾冲突转化为案件纷纷涌入法院寻求司法解决,司法民主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人民陪审制度作为实践司法民主的具体形式在新形势下亟需完善.有鉴于此,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20条,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单行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认为,<决定>的颁布和实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起点.这部法律的实施,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陪审模式主要有参审式、陪审团式和参审陪审双轨式,由于参审模式不能避免对司法规律的违背,陪审团模式又不能解决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双轨模式也不能克服制度上的不相容,文章认为在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对陪审制度应尽早舍弃。  相似文献   

11.
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法律保障有利于社会参与的实现、有利于改革程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改革成果的落实与深化。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法律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对改革程序和改革实体的法律保障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法制建设已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作为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法制建设,同样面临着一个现代化发展的问题。由于民族法制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其现代化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法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目前,我国公司独立人格制度出现异化现象,建立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确有必要,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条文零散,法律适用范围尚不宽泛。因此,应更新法条法理,提高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认可度;构建诚信体系,维护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合法诉求;提高司法素养,提升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挈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婚姻法》中对离婚后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些条款在具体实施时难以操作,导致了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离婚后弱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和离婚补偿制度同时建立于我国《婚姻法》中,则可以完善离婚救济制度,减少因离婚带来的“女性贫困化”现象,以保证社会弱者权益,构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文明的当代转型是以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为前提,而现代法制的理性整合则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和社会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完善,在《物权法》中缺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社会与法律两个方面。实践中,应当将居住权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发展作为突破口,通过“物权法+有关单行法”的多元立法体例。在我国的民法典体系内最终应当正式建立一个以物权法为核心、相关特别法为补充的全面现代的居住权制度。恢复其独立物权种类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制度需要落实到法律层面,从立法、执法、司法、提高生态法律意识和加强社会监督等几个方面发挥法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法律依据。在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应该由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发挥两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歧视问题的法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艾滋病(A ID S)歧视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包括艾滋病医疗歧视、就业歧视、教育歧视等歧视类型。目前,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还存在诸如立法理念落后、立法体系不完善,缺乏对艾滋病歧视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司法救济力度不足等问题,加强我国反艾滋病歧视法律制度建设,应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宪法监督,规定歧视者的法律责任,不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是具有特殊双重身份的行政人,行政责任的承担需要有相应的权利救济。我国立法对公务员权利救济的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申诉控告程序规定笼统,操作性不强,司法救济的法律依据还没有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