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经历注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与众不同与人大精神的特立独行.进入新世纪,人大人又浓墨重彩,打造新的人大精神,这些精神包括: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办学目标,"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精神,"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纲领等.一流大学的精神是普遍的、世界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其他大学精神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丰富和发展着世界性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实则为大学人的精神,关键是应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10)
正今年,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2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指明了方向。一、长征创造了历史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关于长征,我们党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精神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在战略上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南扼长江、北控中原,是中国革命演绎威武雄壮历史活剧的大舞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用鲜血和生命锻造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相似文献   

4.
付松 《当代贵州》2017,(3):78-79
昔日"江南煤都",今日"中国凉都"。一个名称的变化,见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面貌的转变,发展思路的转换。牢记嘱托、奋力赶超,六盘水市不断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壮丽篇章。传承"三线"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对六盘水而言,"三线"历史是"根","三线"企业是"本","三线"精神是"魂"。"三线"精神的传承,为六盘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化"三变"改革。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  相似文献   

5.
正昔日"江南煤都",今日"中国凉都"。一个名称的变化,见证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面貌的转变,发展思路的转换。牢记嘱托、奋力赶超,六盘水市不断谱写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壮丽篇章。传承"三线"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对六盘水而言,"三线"历史是"根","三线"企业是"本","三线"精神是"魂"。"三线"精神的传承,为六盘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深化"三变"改革。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孕育形成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的直接产物,首先来源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强力塑造、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精神对民族性的深度浸染,构成了三线精神形成的底层逻辑。特殊历史时期"保家卫国"的家国动员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强烈的时代感召,共同催生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北京精神,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我经过学习和亲身体会,深深感到:宣传、学习、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认真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决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1,(9)
正伟大斗争产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伟大抗战精神作出深入阐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自我更新、自我创新,践行"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质和属性的历程。这一历程有着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突出体现了科学性效度和人民性旨趣,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如飞  沈素平 《理论学刊》2004,42(7):117-118
大学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培育和发扬大学文化精神,是建设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我国的大学文化精神应体现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核和主导的科学、理性、自由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0,(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应对发展中的矛盾和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应努力将蒙古马精  相似文献   

12.
薛进文 《求是》2012,(6):29-30
大学之大,首在精神之伟大,这种精神正是大学兴教育人的根基和灵魂。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更需要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支撑。建校90多年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不断培育和弘扬具有南开特色的大学精神,并将之内化到办学育人各项事业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曹禺、吴大猷等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胸怀远大的才隽英杰,成就了不同凡响的"南开现象"。回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大学实体在存续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稳定性的、独特性的、时代性的气质和品格,是以人文素养和学术自治为依托的文明成果,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体现了大学的价值信仰和不懈追求。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验证了一条真理,即以人为本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从人本视阈出发对大学精神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大学文化品牌;打开思想束缚,塑造大学自由品质;摆脱功利阴影,塑造大学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推进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在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古人已对大的学问所体现的德育功能作了精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大学精神建构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伟大战略的深化和延伸,有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和意义。一、大学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蕴涵隽永,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寄寓了深刻的时代沉思;既是对尘世生活的精神超越,更是对理想生活的理性回归.人文精神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国家、对民族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二是对他人尊严的尊重、对他人价值的肯定、对他人命运的关切;三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是最能彰显和孕育人文精神的场所,大学的气派、大学的特色、大学的风格其实就在于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且无时而不体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向度上予以延展.  相似文献   

17.
艾美华 《求实》2013,(Z1):271-272
<正>"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作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它已成为新疆高校共同追求的大学精神。各高校以"胡杨精神"促教风、育学风、兴校风,把"胡杨精神"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不断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炼,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精神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关系的分析基础上,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繁荣学术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南泥湾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助推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从形成过程和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方面对"南泥湾精神"进行了研究,今后学者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南泥湾精神"的研究,多方面研究"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重点研究"南泥湾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推进"南泥湾精神"研究成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自然的创造与人工的打磨二者不可缺一。打磨有"硬件"、"软件" 之分,即物质与精神之别。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二城、二庵、三公馆","四桥、九关、九人殿","十宫、十寺、十三祠","八阁、九庙、七巷道","七条驿道、八大会馆、双十二处码头和戏楼",可以说是几千年来镇远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打磨,而我们的解读、品味应该说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打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