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的真正用意之二但是,毛泽东评曹操的用意,并非仅此而止。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对此,也必须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分析。斯大林生前支持过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过功劳”,(周恩来1956年7月8日接见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谈话,见《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153页)也为发展中苏两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也有过损害”。(同上)“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页)“中国人被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同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一些旧账,主要是:“斯大林支持王明…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曹操。因而引起了人们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属于在读历史书籍时,对人物进行臧否的范围,是他谈古论今的学术行为;有的认为毛泽东评曹操乃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还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纯粹是为了给曹操翻案。难道毛泽东重评曹操真的只是为了给曹操翻案,抑或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意?本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你解开个中之谜。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相似文献   

4.
5.
长沙,毛泽东81岁生日之夜,与周恩来再次长谈,不知东方既白。周恩来返京,毛泽东的“长沙决策”得到圆满实现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诞辰。这一天晚上,毛泽东与周恩来单独进行了长谈,专门谈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国才 《广东党史》2008,(5):49-49,48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情地叙述了红军艰难困苦的牛活:“现在全军5000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一样。”“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他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关键环节、思想灵魂、活力源泉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陈昊 《党史文苑》2010,(4):4-13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人们往往重视军事斗争因素而忽略了谈判的因素。实际上,停战谈判对这场战争的结束及其后果,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曹曦 《党史纵横》2003,(3):29-29
1947年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山西文水县。新华社记者李宏森随晋绥部队进入当时还是阎锡山军占领区的云周西村一带采访。村里的老百姓悲愤地向部队讲述了前不久在这里发生的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1月12日,阎军来到云周西村,把村民们强行赶到一块空地上“训话”。阎军架了一把铡刀,把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拉到铡刀前,要她答应今后不再跟共产党干事,不然就铡死她,并当场铡死了村民杨桂子等人。刘胡兰坚决地回答:“那是办不到的”,“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讲完,从容地躺在铡刀下。丧尽天良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一生用过很多秘书,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从毛泽东与这三位秘书的交往及三位秘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借鉴和启迪。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的。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三位秘书都…  相似文献   

12.
梁琨 《党的文献》2007,(6):83-84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上午6时的信写道: "田家英同志: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8时半他又写信说: "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  相似文献   

13.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 ,毛泽东基于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分析和敏锐的把握 ,作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论断。 6 0年代起 ,毛泽东改变了原先的判断 ,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 ,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这一判断上的改变 ,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原因 ,是各种复杂历史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有其自身的思想演变的逻辑。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这一判断的改变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经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24年的艰难曲折和英勇奋斗,特别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才找到了指引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并通过七大党章确定了它的这一法定地位。可是在建国后整个50年代党的文件和媒体中,几乎看不到“毛泽东思想”这个词。可以这样设想,这种情况如果不是毛泽东本人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也正是如此。1949年3月13日,新中国即将诞生前夜,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作总结发言时,提出了他的一个新想法:“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统一,这…  相似文献   

15.
1957年毛泽东为什么要整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冰 《党史纵横》2005,(3):23-25
提起1957年我国政治领域发生的 那场重大变故--从扩大民主的整风运 动出发走到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许 多人都不禁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毛泽 东发起整风运动的动因,就是为了将右 派们"聚而歼之"。如果单从运动的过程 和结果来看,似乎的确如此! 然而客观地讲,1957年的开门整风, 有着它深刻的历史渊源。实际上,毛泽东 关于整风的指导思想,早在陕甘宁边区 时期就已初步形成,正如迈斯纳在《毛泽 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中所述: "在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  相似文献   

16.
刘建萍 《党史纵横》2003,(12):17-19
毛泽东与斯大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伟人。他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斯大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统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毛泽东以他不屈不挠的个性和杰出的革命品质以及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最后也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毛泽东与斯大林交往几十年中曾有过种种矛盾、误会、斗争,但最后走到了一起,这是建立在共同的革命利益之基础上。当然,毛泽东最终得到斯大林的平等相待、尊重和支持,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前夜和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实现的。他们的友谊不仅促进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步,在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都知道,我党著名的女革命家刘英是曾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同志的夫人.张闻天和刘英二人是在革命时期、战争年代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当初他们的感情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幸好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候帮助了他们,使得他们的爱情得成正果.许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18.
梁磊 《党史纵横》2002,(2):30-31
王明,这个曾是毛泽东最大的对手,却于1940年写下了《学习毛泽东》,这是怎么回事呢?王明生于1904年,安徽六安人。1924年,王明入武汉商科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先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5年,王明被党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入学后,王明很快得到中山大学校长米夫的赏识,当上了中山大学学生公社主席,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基础。1929年,王明回国,仅被任为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很快王明就时来运转。1931年,王明在米夫的提携下,当上了江南省委书记(习惯称为江苏省委书记)。不久,…  相似文献   

19.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