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魏登云 《求索》2012,(3):243-245
晚清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女子学校教育之嚆矢。它顺乎当时世界发展之大潮和中国社会转型之需,负载着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以时代的主旋律为依归,以教会女学为发轫,经历了从拓荒阶段——教会女学兴起和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国人自办女学,再到短暂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承办女学这样一个艰难历程。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创办者们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忍辱负重、曲尽其道,终于使女子学校教育从非法步入合法之途。其艰辛发展历程向人们昭示: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作为开拓者们要心怀必胜信心,筚路蓝缕,勇往前行。  相似文献   

2.
卢小花 《前沿》2013,(2):152-154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被贩卖海外充当娼妓的女子,在中国被称为猪花,在日本被称为南洋姐(がらゆきさん).中日两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承认公娼制度以及侍妾传统,在此背景下被贩卖南洋的两国女子有很多的异同之处.然而在两国完全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晚清政府与日本的幕府和明治政府在各自的妇女贩卖的贸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正张慧婧博士的《名古屋华侨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名古屋华侨社会—その历史と现状》,ISBN:9784864761086)一书,已于2013年4月在日本发行,该书的出版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中国与日本比邻而居,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几个世纪以来,相互之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先后打开了国门,这不仅加速了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激活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代教育根源于中国,而且儒学在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可以看出日本古代教育的一些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5.
聂国朝 《理论月刊》2003,(10):71-7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日本教育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的高;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教育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且中国教育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日教育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闪回     
<正> 外交部:日本指责中国进行反日教育毫无道理3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日方指责中国在历史问题上进行反日教育是毫无道理的,倒是日方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为增进两国友谊,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作出积极努力。刘建超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中日两国人民世代  相似文献   

7.
胡二杰 《新东方》2014,(3):55-58
近年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文宣战,吸引了两国国内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中日外交文宣战的核心是争夺在历史问题上的话语权。中国的精彩表现显示出中国外交文宣工作的长足进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传播新的追求。而中国此轮外宣战的对手日本也并绝非等闲之辈,不能掉以轻心。扭曲的战争史观是日本右翼在历史问题上恣意妄为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叶,中国传统性别秩序在启蒙知识分子的强国话语和西方现代女性观的输入中遭到挑战,女性译者通过文学翻译积极参与了时代性别话语的建构.她们在翻译活动中关注两性之情、女学目标、婚恋问题、女子贞节、女性生育、女子独立人格等时代焦点问题,在宏大的历史主流叙事中插入了女性自身的性别政治诉求,女性关怀立场十分突出.在审视他者、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女性译者表现出对新潮思想中潜在危险所具有的洞察和冷静判断,对塑造女性现代身份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中,他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宗旨,较早地设计出融合中西教育内容的近代学制,力倡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成为晚清国民教育最积极的鼓动者。他的智育、情育、意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改良主张突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操,他对女子教育的阐述和对兴办女学的筹划,开风气之先,为近代妇女思想的觉醒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和德国分别是二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基于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指导思想,两国在二战后的历史教育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中德两国的二战历史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中国的抗战历史教育偏向爱国主义教育、宏观历史教育,仍以教师传递式教学为主。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判断力、体现人文关怀并鼓励学生主动探寻历史。借鉴德国历史教育的优秀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目前抗战历史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妇女学的内容与目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政 《思想战线》2002,28(1):102-105
妇女学不是把妇女看作问题 ,而是以妇女成为主体向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时产生的。妇女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性别。分析研究各个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社会性别制度的变迁 ,社会性别话语的变化 ,社会性别等级制同阶级、种族、族裔等的交叉关系 ,社会性别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特定社会性别制度对男女的规范 ,性文化的变迁 ,妇女在各个领域的活动经历等等 ,是妇女学的主要内容。妇女学的目标是以新的认识论认识人类社会 ,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2.
《闺塾师》突破了“压迫——解放”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旧有模式,采用女性视角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对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的生活做了有意义的诠释。但是,由于作者在研究中对女性视角的运用把握失度,从而导致某些提法的失实;史料运用上存在的缺陷也使书中出现了一些史实性的错误。《闺塾师》在研究中体现出的优长与不足对反思中国妇女史研究方法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学学科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学术规范、社会建制和女性学教育。本文通过反思女性学成长的过程,从学科性、社会建制两个方面讨论了应该加强和如何加强女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发展女性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意义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总结该校女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及推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1990-2002年《中国妇女报》为研究对象,考察它所再现的女性新闻的变迁趋势。本文区分了关于女性新闻的不同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妇女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当下中国女性新闻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再现方式,本文进而总结了“碎片化”一词所包括的6个方面的特征。文章最后指出,碎片化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和媒体转型的进程,是转型新闻界的普遍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高校女性学教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中国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问题,不仅要把它置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女性学教研风潮中,而且要把它置放在近百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特殊历程与话语环境中,尤其是要把它置放在古来有之的女教传统的因素中,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到位地认识并解决女性教研与学科建设、女教传统与女性现代化、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行之有效的现代女性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加强妇女教育促进妇女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辨析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从论证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妇女人力资本积累与妇女自身地位提高、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改善妇女教育状况与加快妇女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制的转型过程中,罗马妇女发起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争取女性权利和妇女解放的运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学者们对这次运动的内容和表现缺乏系统的研究,在如何评价上也存在分歧.本文基于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这次运动的表现、动因以及对该运动如何评价作一个概要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女性学学科的方法论应是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社会性别研究.美国学者借用阴阳理论,采用历史还原研究、社会性别关系研究、社会性别分层研究等研究范式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别问题,可以为中国女性学学科方法论的本土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英国殖民统治的侵入,使印度的传统教育受到了冲击。西方教育的传播、社会改革者们的努力、民族运动的发展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推动了印度整体教育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女性教育的发展,但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妇女教育状况的改善毕竟是有限的。本文就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妇女教育状况的变化及对妇女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