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主义哲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 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高度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宇宙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对传统“人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既与“人本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纵观改革开放20年大学生思想发展轨迹 ,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是不平静的。首先80年代初经受了西方思潮 ,主要是哲学思想 ,也有文化方面的冲击。萨特的“存在主义” ,以及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这些以“唯我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激起了层层波澜。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成为大学生争论的热闹话题。一些学生把“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和“英雄是自己成为英雄 ,懦夫是自己成为懦夫”当做人生哲学的格言。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  相似文献   

4.
"人的主体性"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 ,为面向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向度。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把握“人的主体性”的有关规律 ,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中自觉遵循这些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正确引导人们先天属性进步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和塑造人们的后天属性 ,应抑制破坏的主体性 ,倡导建设的主体性 ,肯定重复的主体性 ,激发创造的主体性 ,应以尊重人们的基本需要为起点 ,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为使命。  相似文献   

5.
新旧红学派之所以忽略《红楼梦》及其主人公贾宝玉的审美意义,是他们缺乏一种能够达到洞察作品人物深层意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新文化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构建了《红楼梦》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揭示出,只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识《红楼梦》特别是贾宝玉的审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人创造或者改变世界,必须见之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然后人在这个被改造的对象上留下自己的主体性痕迹,使之成为可以直观自身———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无论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红楼梦》之“善写人情”,本质上就是创造了人性的感性化对象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封建专制主义使人不成其为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性的。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亿万人民的活生生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理论营养,建立起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特别是他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人学理论尚欠缺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它忽视人的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僵化地理解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理论上实践上造成消极后果。社会关系中的人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自然性和主体性,应该给予全面的认识。社会关系是属于人的,是人从事合乎客观规律的能动活动的产物。人按照实践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主动追求和构建各种理想的社会关系,从而完成马克思所言的“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主体性的实现与张扬,时代呼唤人学的发展,社会需要人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人学的前导功能,把握人的本质,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以人为尺度,扬弃传统,发挥潜能,全面塑造21世纪的“四有”新人,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宇宙和人生”、“存在和主体性”、“自由和责任”、“个人和他人’’等问题的认识,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到了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表现在课程论方面: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反对“效率社会”;重视自我生成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挫折教育;重情感内容,重视体验,反对教育中的“知识”、理性;提倡活动课程与个性化课程。  相似文献   

10.
法人定义涵纳了法人本质、团体性特征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具有标示立法政策、提供法人判断标准等规范功能。民法典应摒弃传统法人定义,修正发展“有机体说”作为法人本质理论,将法人“团体性”定位为“人与财产的有机结合体”,以“权利能力”揭示法人人格的伦理和法技术基础,并以新法人定义确立法人登记的同时辅之司法确认审查法人资格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广义政治理论是探索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区分国家与政治是广义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人与政治的关系构成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广义政治理论的重要命题包括人的政治主体性、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主体的全局性利益关系、走向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哲学融合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传统。存在主义哲学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萨特作为存在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一方面以《存在与虚无》、《辨证理性批判》等哲学著作阐述其哲学理论,另一方面又借助文学著作,特别是运用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形象化地图解其思想学说,尤其善于以舞台剧的方式来表达宣扬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并最终使其存在主义哲学走出书斋。这种文学与哲学特殊的结合方式使其哲学因文学而得以广泛传播,又使其文学因哲学而自成一派。本文试从萨特的戏剧《苍蝇》入手,在其文学语境中解读其隐蔽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科学提出人的本质思想,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发展的、社会的、实践的。这一思想基于现实的人的辩证关系,在超越性、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由性方面发挥一定的可能性意义。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对人本主义的超越,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作为80年代国内哲学界研讨的中心课题,最近再一次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哲学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推动和促进了文学、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中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不少学者认为,这次主体性问题的研讨热潮作为十年来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虚拟交往中的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活动中表现和发展出来的功能特性,它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发展和培养人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是多途径的,而开展结构游戏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一、游戏主题的生成性游戏主题,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周围生活的范围,如“公园”、“立交桥”、“高速公路”、“小学”等等,它往往决定整个结构游戏的框架。游戏主体的确定,首先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促…  相似文献   

18.
《前沿》最近发表了陈芬博士的文章《论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陈芬在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似乎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别人和动物;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只能区别此群人和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别人与人。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表现在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的两个方面——自然性和社会性。由于哲学上二元对立思维方法的不彻底,历史地处在不和谐的割裂状态。马克思打通了自然性和社会性联系的中断。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可能。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历史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的特定方面。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借助赛普蒂默斯的视角,前瞻性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的存在与本质等后来的存在主义作家关注的问题。赛普蒂默斯以他对荒诞的清醒认识和对荒诞的大无畏反抗,维护了自己心灵的纯洁,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他还勇敢地承担起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有的责任,毅然选择自杀以震撼和警醒世人麻木不仁的心灵,使自己的精神通过达洛卫夫人等人得以传递和延续。他的死使他成为一位勇于创造生命本质、敢于承担责任的存在主义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