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南美国家的经贸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与南美国家经济发展互补性较强,中国与南美国家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发展未来的双边经贸关系,双方仍面临着调整贸易结构、深化互利共赢投资模式、促进金融合作等新挑战和新任务。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有益的政策建议。考虑到中国与南美国家经贸关系的紧密性、重要性以及未来中国与南共市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与南美国家经贸关系的实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近年来有较大发展.中东国家日益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该地区丰富的石油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双方互利互惠的经贸关系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勤 《东南亚》2004,(1):16-2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新加坡积极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大力拓展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使中新经贸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中国与新加坡双边政治关系友好,经济互补性较强,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自1 990年中新建交以来,中国与新加坡的双边贸易增长迅速,1 0年来两国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1 2 %。据中国海关统计,1 990年中新两国贸易额为2 3 2 5亿美元,1 995年为6 8 98亿美元,2 0 …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加入WTO,对中新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中国入世后,新加坡积极调整对华经贸战略,实施"中国策略".可以预见,中国入世后的中新经贸关系将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入世与中马经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入世给中马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后拓展中马经贸合作,中方企业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出口和投资结构,找到新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日经贸关系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在中国对外经贸大发展的背景下,中日经贸发展也出现某些新的态势,这是正常的,并未达到所谓“热”的程度,而且两国在ODA资金使用、商品贸易、能源等领域的纠纷也不时出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拉美地区成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和拉美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地区 ,其经济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很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拉经济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必将日益显现出来。目前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正常的、顺利的。尽管相互间还存在一些贸易障碍 ,但只要双方都按照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行事 ,进一步开放市场 ,这些障碍就会逐步得到克服 ,而中拉经贸关系也必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从总体上有利于扩大中印(尼)经贸关系,使中印关系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有可能对印尼的出口和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两国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两国经贸关系必将随着中国入世和印尼经济的恢复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析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很快,两国双边贸易和中国对印尼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顺利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尤其是中国一些商品对印尼的冲击引起印尼部分企业界的不满。本文拟对两国经贸关系存在问题,尤其是印尼纺织服装业受中国产品的冲击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以利于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中拉双边贸易额和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流量都增长了10多倍,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各经贸平台上的合作不断加强.然而,随着中拉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显现出来,特别体现在对华反倾销、对拉直接投资中面临的政策风险与劳资纠纷等方面.本文认为拉美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是导致中拉经贸关系冲突的政治根源,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产业结构上的竞争性是导致中拉贸易摩擦加剧的经济根源,拉美地区的经济民族主义是导致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投资纠纷的思想根源,但合作与发展仍然是中拉双边经贸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合作共赢的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来,中美经贸与中国改革开放相伴而行,与中国经济同步强劲发展,从很低的起点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展望未来,尽管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着不利与制约因素,但加强与深化合作攸关两国发展全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经贸关系将得到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客观分析中国入世前中菲两国在双边经贸关系与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竞争与问题,探索中国入世对中菲双边贸易、投资与服务,中菲双方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以及对菲律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钅容基总理在参加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时 ,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这一构想必将对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中国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带来历史性的难得机遇。本文在描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条件和前景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来,中国与文莱的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等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为基础,其他各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与交流逐渐展开并初见成效的发展格局。中文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政府对彼此间的经贸互利合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动,必将有助于两国经贸关系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入世后,它将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中国入世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不过,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的互补与竞争将出现一系列变化.伴随着各自要素秉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演进,未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将呈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江瑞平 《和平与发展》2012,(1):51-55,70
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年来,双方经贸迅猛增长,双向投资快速扩大,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这些成就对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对东盟经济发展与稳定以及对提升地区的国际经济地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来,为增强应对区域和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中国一东盟经贸关系还应在健全配套合作机制、均衡发展投资关系、积极推进货币金融合作、夯实重点合作项目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拉美市场的逐步开放 ,中拉经贸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 ,拉美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90年代 ,双方贸易额增长迅速 ,中方从长期的贸易逆差变为双方贸易基本持平或中方稍有顺差。中拉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也不断加强。中拉贸易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在反倾销问题、双方企业缺乏相互了解、中国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中国出口信贷规模不足及拉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出口的不利影响等方面 ,其中反倾销问题最为突出。但是 ,中拉贸易前景广阔 ,中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中拉贸易。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中拉经贸关系迎来了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2015年1月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拉整体合作由构想走向现实。要实现中拉经贸合作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方面应当更加关注拉关地区的诉求和利益关切:在贸易领域,进一步推行进出口并重政策,强化中拉贸易互补格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双方贸易摩擦;在投资领域,加大对拉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发挥金融引擎作用,扩大经贸合作规模;注重研究拉关的法律和社会环境,增强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起自身的风险防范和对外宣传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出现转折的一年。此前,中日政治关系持续恶化,经贸关系却迅速发展,出现“政冷经热”现象。日本政府为了“变被动为主动”,以打经济牌回击中国反对参拜靖国神社,令中日经贸关系开始降温。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世界对华直接投资(不包括金融类)实际金额630·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同期日本对华投资却出现罕见的30%下降。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6年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包括金融类投资)大幅增加,特别是对俄罗斯、印度、巴西投资成倍增加,相比之下对中国投资仅出现小幅增加。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23·8%,其中对欧…  相似文献   

20.
论中美经贸关系及其走向--兼驳中国"经济威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已形成相互依存深、互利双赢大的关系格局.美国散布"中国经济威胁论"和对华施压,既有悖于事实,又违背双方利益,是行不通的.双方只有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争端,才能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