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巍 《理论月刊》2010,(1):54-56
因果性问题历来都是英美分析哲学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论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因果性也成为了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该领域中的因果性问题。全文主要通过论述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框架下的随附性论题以及还原论问题,对心理因果性问题进行解答。进而分析了意向性与因果性的联系,并以之为基础阐述了在物理学之外的专门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中因果性概念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2.
近代及其以前的本体论是一种显性的实体本体论,具有实体本原观的思维方式和体系哲学的方法两个基本特征。现代西方哲学试图超越实体本体论,却只是隐去了实体本原观,其哲学方法与传统本体论是一脉相承的,可称之为隐性的实体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本体论上的真正变革,既告别了实体本原观,又抛弃了体系哲学方法,是迄今为止惟一科学的本体论形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上的出发点,而不是理论推理的逻辑起点,故实践本体论仍是一种实体本体论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3.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气”的哲学基础入手 ,谈到儒道两种“养气”观的不同和在古典文论中的互补作用 ,以及“养气”的方法与途径 ,系统地分析了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养气”观。  相似文献   

5.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郑敏希  赵玲 《求索》2011,(3):126-127,11
现代哲学出现了重视身体经验哲学之趋势。二十世纪初,为了批判传统哲学抽象的实体观,怀特海将"事件"作为宇宙基本单位,把传统哲学中精神实体对物质实体研究转变为对世界即事件综合体的关系研究,为解释认识和世界之构成提供了更为具体直观的"实在"。二十世纪中期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以批判认识过程中抽象、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为目的,从身心交融、主体与客体相互转换的身体主体出发,突出身体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实现了更为彻底的主体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7.
国秀琴 《求索》2007,(11):136-137
以对实证主义的反叛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范围广泛且日益重要的影响,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它以整体论对原子论、建构论对还原论、去客观化对客观论、内成论对决定论、或然论和质化研究对定量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取代科学主义心理学所操守的五大研究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的局面,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科学矫正观的出场,需要进行深刻的哲学阐释,正确认识其哲学基础、哲学背景和哲学价值。以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下的矫正实践,促进科学矫正观的构建,为罪犯矫正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科学矫正观是对传统改造模式的哲学反思和扬弃,实现了科学矫正与传统改造的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0.
人类科学的发展经过泛化综合─—精细分类─—新的综合的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了“新的综合”阶段,这意味着科学研究不仅从几个相关学科的视野去研究某一学科的问题,而且应以全新的整体观念去审视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整体统一的研究观和科学观.跨文化心理学就是科学发展进人新的综合阶段的具体体现。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诞生起,心理学工作者仍广泛地从文化视野来考察人类心理。然而,在中西方心理学界的跨文化心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只讨论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大…  相似文献   

11.
林雅芳  刘翔平 《求索》2013,(5):214-216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及其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疾病模型”下的心理学形态。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利用“优势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优势”,提高其自尊、自信水平.转变单一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将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积极率”并建立持久的发展资源,改变原有的认知行为模式: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融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资源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12.
邸凯辉  ;刘叶涛 《求索》2008,(5):115-117
蒯因从其整体主义知识观和经验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本体论承诺学,其中包括两个著名的标准:一是本体论承诺的识别标准,即“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二是认可标准,“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本文通过详细诠释这两条标准,并沿着本体论承诺学说的识别、认可的脉络来细致建构本体论承诺学说框架和挖掘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志清  黄振定 《求索》2013,(2):95-98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中道”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生命哲学。借鉴王乾坤和汪晖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本文试图论证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意义蕴含包括三个方面:有别于“中间”的“中间物”概念,执着现在的生命——时间观,以及对终极的消解与眷顾。同时指出,鲁迅的“中间物”哲学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文化观和翻译观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人格论唐凯麟一“人格”一词,来源于拉〕文Persona,其原意为舞台上用的面具。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显现出的行为;二是指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人格”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为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哲学等许多学科所广泛...  相似文献   

15.
吴鹏同志题为《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吴文”,载于《学习与探索》1987年第三期),对哲学意义上的“无限宇宙”提出了质疑。我认为,吴文试图以物理学的有限宇宙来否认哲学的、无限宇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林楠 《政协天地》2012,(5):62-64
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人对宇宙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恩格斯曾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期,诸子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曾将诸子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  相似文献   

17.
从本体论意义讲,“一画”乃是一根通贯宇宙——艺术的生命力运动的线;从宇宙生成论和绘画创作论意义讲,“一画之法”乃是通贯宇宙——艺术生命力运动的根本法则。“一画”论的产生,主要受到道家哲学和庄子哲学的启迪和影响。“一画”论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本质,从理论上阐明了画家在创作中如何获得自由,将传统画论推向新的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19.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沈潜 《求索》2013,(6):118-120
宋明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最重要的资源。宋明儒学强调宇宙生生不息之过程,重视思辨与形而上的本体建构。重视“道统”之传承与弘扬,重视“人心”、“道心”的辨析与心性修养及非政治化重建等。宋明儒学的这种哲学底蕴所内含的是在宇宙中看到一种主体间关系性的形式,它能帮助人们摆脱某些想象出的历史虚无的哲学图景。这种理性精神对其融入当代语境.实现范式转换和价值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