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失业: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现并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我国当前失业具有城镇失业人口创历史新高,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经济高增长与城镇高失业并存等五大特征。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说来应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新战略和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也是中国现阶段的难题。要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必须从分析失业形成的根源入手,经过科学的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一、我国当前失业形成的主要原因(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使隐性失业显性化。1.农村隐性失业显性化。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的战略方针,使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提供的就业岗位少,难以满足城乡就业的需求。资金的原始积累采取“以农养工”的方针,用“剪刀差”等办法,…  相似文献   

3.
就业模式转轨过程中缓解失业风险的深层思考马立国,冯继康随着传统体制性就业格局向市场化就业模式的转换,企业内部长期滞存的隐性失业公开化,又加上结构性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方位转移,失业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面对日趋加剧的失业风险,如何强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失业队伍 ,由于中国国情 ,表现为隐性失业。随经济的发展 ,隐性失业必将显性化。为防止其大规模显性化 ,应寻找解决途径。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应当是解决农村隐性失业的一条较有潜力之路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显性化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梅 《工会论坛》2003,9(2):36-37
把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显性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隐性失业显性化的过程中 ,存在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投融资体制出现偏差等制度性障碍。只有不断消除这些障碍 ,才能最终达到国有企业失业显性化 ,从而为解决失业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失业现象。近几年来,经济理论界就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中关于失业类型划分问题的不同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是按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状况,将我国的失业现象划分为显性失业(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不公开失业)两种类型。这种观点认为,所谓失业,就是  相似文献   

7.
刘婕 《工会论坛》2005,11(6):20-21
我国目前失业现象日趋严峻,城镇失业率急剧攀升,隐性失业大量存在,知识性失业成为我国失业的新现象。由于外部受到提前退休、登记失业率和隐性就业的影响,自身又存在覆盖面过窄、基金短缺、统筹层次低及使用结构不合理的缺陷,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已呈现出种种不足,需要针对相应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当前失业下岗人员是我国工人阶级中的第一代失业人员,具有历史性、结构性、政治性特征,成为当前社会风险最重要的矛盾源。失业下岗问题中的瓶颈表现在:企业劳动关系不协调;失业下岗职工自身不适应;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和昌 《人事天地》2011,(12):23-24
按规定,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不应再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部分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后,隐瞒本人已经重新就业的实情,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一边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隐性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现象。这种现象必须遏止。  相似文献   

10.
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都保持在8%以上,但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原因,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下岗失业人数有增无减,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青年失业比例增加,已成为我国当前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经济体制的转型不无关系,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过错,因为市场经济主要是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隐性失业变成了显性失业.相反,由于市场经济在吸纳劳动力,保证就业公平和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就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从根本上讲,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市场.不过,市场经济也有失灵的时候,所以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完全靠市场机制不行,还必须借助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目前普遍存在筹集覆盖范围和投资渠道过窄、保险给付标准偏低、再就业的法律规定笼统等问题。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应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覆盖范围,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隐性就业的规制,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并对失业保险给付标准予以重新确定。  相似文献   

12.
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面对这一问题,不少人感到困惑,很不理解,但这种变化又是势在必行、无法回避的。对此,笔者想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登记的失业和下岗未就业人数占有一定比例。是何原因造成大批职工下岗和较高的失业率?初步分析,有如下因素:其一,深化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国有企业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其中之一便是人的比例严重失调,存在大量富余人员(被称为“隐性失业”),一个人的饭,几个人吃。这…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失业问题王忠敏失业和再就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一大热点、难点问题。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失业,对任何同志来讲,都是一个既不情愿,又不可避免的事情,它会引发经济社会一系列效应。同时,失业作为...  相似文献   

14.
当前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大批失业人员。失业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变化 ,从而引发各种社会治安问题。缓解和消除失业群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的心理的有效途径 :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生活秩序 ,实现社会生活公正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系统 ;树立失业者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提高失业人员的适应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计划体制时代隐藏在农村及国有企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被推向社会 ,失业和下岗成为社会的焦点 ,也是这次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所谈论的热点。失业与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共新创非农就业岗位 2 .5亿个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 ,我们还应看到 ,职工的下岗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很突出的问题 ,1996年全国登记失业率是 3.1% ,有 5 5 0 0万人。失业和下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经济现象。要正确对待当前的失业和下岗…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是社会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经济发展中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和运用,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存在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劳动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密切。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开发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下岗失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失业下岗人员中存在的急躁心理、投机心理、失落心理、无奈颓废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状态,极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失业下岗的心理承受能力;2.加快健全失业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3.积极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的条件和机会;4.设立谋生再就业培训中心和电脑备档室,增强失业下岗人员的谋生技能和信息管理;5.加强管理,掌握治安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人员的增多不仅是对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可能酿就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分析失业的根源,找出根本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济南市就业弱势群体及其基本状况(一 )就业弱势群体及其构成所谓的就业弱势群体 ,是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 ,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同时也包括城镇隐性失业人员、临时工、农民工 ,以及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 ,甚至女性就业者也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这类人群的出现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根据问题的突出程度 ,本文主要分析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女性就业者 ,以及残疾人四类主要的就业弱势群体。1 下岗、失业者群体。失业者群体是一种典型的就业弱…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职工下岗失业现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表现得更加突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真正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造成当前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的原因,并采取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各种措施,逐步实现市场再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