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诗歌创作意义 ,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 ,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刘彬 《求索》2012,(1):207-209
摹仿是镜像式的再现,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原则不谋而合;戏仿借用,修改,超越原物,其严肃性,批判性和对个体风格的张扬展示现代主义审美原则;伪戏仿被认为是消解了批判性的中性戏仿,是自恋式的文本游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形式和热衷语言试验的精神。摹仿、戏仿、伪戏仿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三种创作范式,见证了非裔美国文学从初始的稚嫩到慢慢成熟,从最初的寄生到后来的自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晚明小品文不同于传统的山水文学和济世文学,它是一种带有商业气息和都市嘈杂的休闲性文学。都市生活的嘈杂,并未影响到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闲适韵味的追求,晚明文人内心对自娱闲适的追求,使其笔下的小品文在世俗喧闹中透出了静默雅趣,这种噪中之静既有儒家的冷静,也有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可谓有静有噪,静为噪君。文人求闲,是当时畸形的自由空隙间的产物,也是对畸形政治的一种软叛逆,减少或缓解了当时文人的不安和焦虑,也促成文人追求心灵的自适成为一大时尚。这看似与当时文人放荡不羁的世俗生活相悖,却正是晚明文人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传统文人追求品性、思闲静的身心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学静态特征在晚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贾静  王晓刚 《理论月刊》2002,(11):88-89
史前艺术是艺术从萌芽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是非艺术向艺术的过渡,具有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的双重性和由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过渡性。尤其是今天,史前艺术散发出特有的现代魅力。  相似文献   

5.
刘朴芬 《人民论坛》2010,(9):250-251
李清照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书写,以其独具魅力的女性创作心态及文人气质对女性进行了大胆而真实的表述,艺术地再现了女性对自然、人生、情感需求的真实感受。延伸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体现出词人独有的艺术审美追求和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6.
野间宏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是"战后派"文学的开拓者和旗手.他创作的<阴暗的画>、<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等一系列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日本军队的反动本质,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追问.野间宏的文学创作手法和创作追求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施锦芳  吴怡 《求索》2012,(6):60-62
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社会形态的现代进程一致的,文学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启蒙,其体现的是文学的现代性质和现代性精神,这种精神多向的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包括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文学观念在内,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写作选取"现代性"这个理论,以此作为一个基本思考和阐释的角度,考察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创作在审美理念层面的内容,进而说明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现代性的价值体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民间创作”(高尔基语)。可是,过去许多人一谈到文学,似乎只有书面文学才算数。其实,书面文学或称文人文学,那是文字产生以后才有的。文字辅助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它记下了许多古代的语词,其精华还在继续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影响着今天的语言。民间文学是存在于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口头创作,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口头的声音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那末,口头民间文学还能对语言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古代传说故事、史诗、格言等,除其艺术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宗教、哲学、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研究的宝贵资料;正因为它们是语言的艺术,更为我们今天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9.
<正> 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认为文学是余裕的产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生发为文人“不宜太穷”、“不宜太忙”、“不宜被管得太死”、其文学追求“也不宜过于执著”。这种不大现实的理想境界,现在已退休的资深作家大抵可使之成为现实。在战争年代,在延安,我们党“养”过一批文化人;解放以后,从中国作协到它各地的分会,也或多或少地“养”了一些文人,谓之专业作家。似乎新时期专业作家的数量是增加了,但其社会地位、生活待遇比较而言倒跌落了。这一点老作  相似文献   

10.
龙新辉 《湖湘论坛》2005,18(1):49-50
乐府起源于汉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人乐府诗创作在内容上有所变化和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对战争、边塞题材的开拓 ,对人生的慨叹 ,对爱情的歌咏 ,对声色的近求 ,文人通过撰写乐府诗以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11.
王传明 《求索》2010,(1):157-159
实录精神和直笔手法是清代“事俱按实”文学的创作特色。除了这种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手法,清代文学对史学传统的继承还体现为“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清代剧作家表现出的“为尊者讳”手法既是基于封建社会文人重视教化的史学传统,又与清代特有的实学风气不谋而合。以《桃花扇》为代表的清代文学采用“为尊者讳”等春秋笔法,淡化儿女风情,探讨兴亡规律,体现了当时文坛风潮转向内敛的趋向。这种写作手法使清代文学具备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窥视当时的时代风潮。  相似文献   

12.
南朝,世家大族逐渐从政权中心退到边缘;当时统治者重视作文,并以文辞的"美"、"工"、"丽"来授予或升迁官阶。南朝文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接受心态也随着文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以现有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竞为文辞"、"相互唱和",在作品的遣词、审音、藻饰、隶事等方面大下功夫,更多关注辞赋的艺术形式,促进了辞赋的骈化。  相似文献   

13.
湖湘文化濡染的韩少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燕 《湖湘论坛》2004,17(3):73-74,78
湖南是一个乡土色彩十分厚重的地域 ,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对湖湘文人的审美视野与人格构造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湖南文人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心理定势。而在新时期的作家当中 ,韩少功受湖湘文化的濡染是比较典型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中的审美趣味上 ,而且体现在其人格精神的建构上。  相似文献   

14.
侗族是伟大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和祖国各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今居住在我国南部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毗邻边境及湖北西部的一百四十余万侗族人民,她们的文学艺术丰富多采,独具特色,民间口头的和文人书面的应有尽有。 目前,民族文学界对于侗族文人文学是否属于侗族文学的范围尚有争议,认识不尽统一。如果按照“所谓侗族文学,就是用侗族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见《民族文学研究》19  相似文献   

15.
农民安置型社区是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过渡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社区治理难题。课题组以大郑新城为例,对过渡性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社区文化重构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降及魏晋时期,文坛上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游仙诗。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游仙诗体现了儒家君子自我价值的觉醒;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游仙诗则体现了在玄学人生观的影响下,从价值生存形态返回本然生存状态的“人的觉醒”;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则是体现了在郭象玄学观影响下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调和。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既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时期,又是一个思想极自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走上本体自觉的道路。文学体裁日益多样化。这一时期渐趋大盛的山水诗尤为后人所瞩目。当时,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自然山水体玄悟道。谢灵运深受自然山水的熏陶,大力创作山水诗。其创作的山水诗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呈现出迥异前人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以兴  杜贵晨 《求索》2014,(4):169-173
“外史”最早为周朝史官之一,执掌书写天子帝令和整理历史文献;春秋鲁国以至汉唐诸朝,间有“外史”之设,职责教变;唐以后则彻底退出史职,而逐渐演为私人撰述之“野史”与备体文学尤其是小说作者与作品之称。“外史”之称影响中外,迄今流行不衰。“外史”名义从政治到史学、文学领域的这种跨越,体现出中国史官文化对普通文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对“外史”的热衷则叉是文人史官情结的清晰表征。  相似文献   

19.
<正> 近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过渡性,是从古典文学过渡到现代文学的桥梁。按习惯,近代文学的时限与历史分期相同,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施蛰存认为:“近代文学是文学上的近代。近代文学是具有近代精神的文学。他提出近代文学时间的上下限与历史分期的时限应有差别,把近代文学的下限定于1916年,因为1916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现代文学,而把其上限定为1900年,因为不管是从翻译文学,还是从小说来看,1900年都是一个分水岭,诗词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受文人雅集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宋元之际风雅词派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词,其文化意蕴也相当丰富,体现了雅士情调、遗民情绪、诗人情怀和艺人情趣,在艺术手法上则运用了层次、留白、透视等画技,体现了风雅词人在词体艺术新发展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