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理论原创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教育理论原创问题"研究的问题域,反思这一问题域的诸问题是确保此问题知识基础正确性的需要。对原创概念的理解应从教育理论原创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正确理解教育理论"西化"和"其他学科化"两个"非原"问题,对于教育理论原创研究非常重要。教育理论原创标准的找寻,只能以历史上已经出现的原创教育理论为对象,并将原创性标准作为一个独立论题进行专门研究。从人出发找寻教育理论原创的策略,有两种观念至关重要,一是哲学观,二是时代观。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12日,"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论的原创问题"高层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20 10年年会在杭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与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与会代表有六十多人,集中了包括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吴炫教授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界的精英。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对青年的看法和评价存在着"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对立观念,这两种青年观时而这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时而那种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青年观在影响青年政策,但是实质上是另一种青年观在潜在地发挥作用。本文分析了"青春崇拜"和"青年问题"两种青年观的由来,变化发展特点,提出要走出两种青年观的对立思维,培养理性健全的青年观,形成对青年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其被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之后,各种新政策、新规划、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面对这一现状,旅游理论的研究日渐显现出其薄弱的困境,而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的旅游理论尤为匮乏.这显然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远景期待不相符的.本文试图从“原创”这一带有难度的理论创新出要求出发,阐述旅游理论研究中“为何提出研究的原创性”、“何为理论的原创性”和“原创性何以成为可能”等问题,以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关注此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律师制度是清末变法改制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产物,伴随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制更替,律师制度和律师业也经历了跌宕起伏、兴衰存亡的过程.贯穿其中至为重要的问题是,律师制度作为“舶来品”,如何化解来自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实意识形态的排拒和扭曲,确立自己的价值正当性以植根于中国社会并开花结果.当下中国律师业正在进行的是社会化和行业化的宏大变革,错综复杂的问题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向中国律师的长远发展在观念认识和实际操作上都有所反思、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引发的"中国问题"讨论,只有对其作整体性的解读,才能切入当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内在命脉."中国问题"在根本上也就是中国人应该如何生活以及什么样的生活秩序、法律秩序是更可欲、更正当的这样一个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一个现代中国秩序如何可能的问题,必须认真清理传统中国的秩序构成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不少理论成果,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出发,可以发现,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现有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研究。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前沿性问题,需要在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机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等方面深入推进和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8.
虽然原创研究应该是以创造当代中国原理、概念、范畴为目标,但就原创是一个古代和中国现代文论很少涉及的话题以及将原创的努力作为一个积累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言,以下八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理论原创问题的研究贡献了彼此独立而又相关联的思考:袁济喜、姚文放分别就原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做了挖掘;刘顺利、韩德民通过姚永朴、宗白华对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资源做了新的阐发;张锡坤则致力于中西方文论的打通;张伟则致力于美学原创的综合方法的思考;何平就原创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批评问题发表了看法;张震则就文学性问题初步展开了个人化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9.
虽然原创研究应该是以创造当代中国原理、概念、范畴为目标,但就原创是一个古代和中国现代文论很少涉及的话题以及将原创的努力作为一个积累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言,以下八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理论原创问题的研究贡献了彼此独立而又相关联的思考:袁济喜、姚文放分别就原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做了挖掘;刘顺利、韩德民通过姚永朴、宗白华对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资源做了新的阐发;张锡坤则致力于中西方文论的打通;张伟 则致力于美学原创的综合方法的思考;何平就原创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批评问题发表了看法;张震则就文学性问题初步展开了个人化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虽然原创研究应该是以创造当代中国原理、概念、范畴为目标,但就原创是一个古代和中国现代文论很少涉及的话题以及将原创的努力作为一个积累而逐步深化的过程而言,以下八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为理论原创问题的研究贡献了彼此独立而又相关联的思考:袁济喜、姚文放分别就原创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做了挖掘;刘顺利、韩德民通过姚永朴、宗白华对中国现代文论和美学的资源做了新的阐发;张锡坤则致力于中西方文论的打通;张伟则致力于美学原创的综合方法的思考;何平就原创如何应对当下的文学批评问题发表了看法;张震则就文学性问题初步展开了个人化的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和"与"争"分别是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的基点,不同价值基点的认可,使中西方做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中国传统法重"德治"、"民本"、"无讼"、"等级有序",而西方传统法注重"法治"、"人本"、"正义"以及"人人平等",这最终促使中西方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法律文化,并走上了两条不同的法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当前理论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绝大多数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溯源、框架体系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严重忽视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的学理性不强等不足。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解决好"研究什么""为谁研究""怎么研究"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打开学科边界,以马克思主义为原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点,以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为支点,找准理论研究、实践对策与阐释宣传的结合点,构建规范研究、定量实证研究、定性实证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的原创性努力,不可避免地以一系列文学理论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的反思为起点。“文学性”正是这样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不仅仅因为“文学性”是把握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线索,更在于“文学性”构成了近年来困扰文学研究界的一系列问题的汇聚之点,如文化研究的兴起对文学研究的挑战、文学批评的理论立场的模糊不清与时尚滑移等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受此影响,20世纪上半期,一些学者开始注重以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法律问题,并由此成就自己的学术事业与声名。其中有两类学者特别值得注意,一为非法科出身,以社科方法研究中国法律问题,而在法学领域里取得重要成就,其典型代表为瞿同祖;一为法科出身,以社科方法研究中国法律问题,却旁逸斜出,在别的领域异军突起,开创新的学术天地,其典型代表为陶希圣。前者已为法学界所熟知,后者则未足以为法学界所留意。本文深入探讨陶希圣以社科方法研究法律的缘起、发展及转向,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学发展的状况与学理基础,及其与其它学科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方面的共通与相互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对专制主义形成重要制约的思想体系,其保民、重民、教民、养民的理念,直接推动了传统司法制度的进步与完善,尤其是催生了中国传统司法中的慎刑观念、中正观念、恤刑观念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的流变、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内涵及其特征、中国公共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及模式选择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该文系这一讨论的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就公共管理的“约束条件”、“治理机制”抑或“行动策略”等而言,皆存在明显的刻意或无意的模糊性;影响到政府治理实践的各个环节(譬如决纂、执行与评估)与维度(譬如环境、制度、组织、机制与主体)。所谓“模糊性治理”(Ambiguous Governing)是指当政府面对困境性的(譬如政策方案不成熟)、可争议性的政策议题,或者为应对价值或伦理上的两难情形,在治理机制、政策工具或行动策略上表现出来的具有“诠释灵活性”、“模棱两可”、“态度暧昧”、“不连贯性”或“不一致性”等特性的公共管理模式。在政府治理实践中,“模糊性治理”是一种惯常的现象;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崭新的公共管理叙事和考察公共管理的大理论。在法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学界曾就“模糊性及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进行过较多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其理论系谱,以建构符合本土实践且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模糊性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19.
语言思想: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语言人类学家的梳理,“语言思想”已经逐步形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兴趣:重新确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改变几十年来主导语言学界的语言思想,重新审视一些核心观念并构筑新的理论框架。对于语言思想的研究也应脱离同质性的文化模式,并把它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挖掘在这种过程中存在于同一语言社区的不同理念及差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经过相互竞争而形成或改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