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先从理论上把握宪政的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西方宪政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一直没有准确地理解宪政的内涵。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需要坚实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支撑,包括全体国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信仰等。我国目前的宪政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建设宪政国家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宪政文化的建设。建设宪政文化对我国建设宪政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6,46(3):30-33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念性、实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概念,其最根本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宪政民主价值,即理念层面上的公共领域为现代宪政民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实存层面上的公共领域则构筑了现代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深厚社会根基,而价值性层面的公共领域则为现代宪政民主提供着有力的价值支持。公共领域的培育、完善和发展是完善民主、力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社会前提。因此,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宪政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宪政民主实践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宪政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它的本质是限制国家权力,并以民主为前提条件;其最高价值目标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宪政与法治、民主和人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切实现的最可靠支撑是社会主义观念文化。加强宪政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都应自觉地树立宪法意识,培育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学习宪法、尊重宪法,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这是我国宪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它既有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又有与特定的民族国家相联系的特殊内涵。宪政的中国语境、经验、问题及成因、问题的解决之道等都是中国特色宪政的重要内容,可谓"中国的宪政",随着宪政建设的各种障碍性因素的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过程是宪政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的过程,又是和宪政文明的普遍性原则不断契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柯伟 《理论导刊》2006,42(2):21-24
宪政的基本内涵是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的基本内涵是:我国依据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宪法进行政治治理的过程,以及以维护保障公民权利和科学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为目的的政治运行过程,其本质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出发点与前提,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限制公共权力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实施、维护和发展完善宪法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状态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还原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历史、制度渊源,分析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主体规范与行为规范,揭示了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在机理和宪政路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宪政的英美模式和不同语境下宪政的含义,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认识,回应了"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认为宪政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主张在中国已经过时。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宪政主张,要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质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混同为宪政。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秩序建构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问题。由于民主与政治秩序、国家能力之间的张力,民主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运行存在困境。民主具有非自足性特性,即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不能自我运转,作为一种价值也不能自我实现。它依赖于宪政的保障。宪政为解决政治争端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可以实现权力的有序传承和增强国家能力,从而能有效地规范和保障民主制度的运转和民主价值的实现。通过宪政建设来推进和保障民主才是建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发展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宪法之治和实行宪政,当然其前提是要求宪法本身应该为良法。宪政精神主导下的宪法与宪政、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权力与权利相互关系的定位以及人治与法治的比较观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宏大,而且对具体实践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1.
12.
The paper extends and empirically tests GordonTullock's public choice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autocracy. A simple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al rules governing succession in autocratic regim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ups against autocrats is sketched.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of coups against monarchs in Denmark in the period ca. 935–1849. A clear connec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specific constitutional rules governing success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coups. Specific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automatic hereditary succession inan autocracy provides stability and limits the number of coups conducted by contenders.  相似文献   

13.
刘江 《理论导刊》2004,12(10):31-33
宪法文化以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国家宪法文化建设的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程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面临重大改革。培养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宪法文化,必然极大地推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建设,推动人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有限政府"的意蕴及其建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着力倡导的“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限政府”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型政府”。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职能、规模以及行为方式等都应该依法受到规范,不能超越法定界限。正是基于对“有限政府”的这种理解,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有限政府”。因此,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健全的“第三部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理应成为我国构建“有限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Tarr  G. Alan 《Publius》1992,22(2):93-10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controversy over constitutionalinterpretation and the differing understandings of constitutionalrights that underlie it. We first consider the character andbasis for interpretivism, that is, a jurisprudence that delineatesrights by reference to the intent of the founders and to theconstitutional text. Next, we review the non-interpretivistalternative, focusing on Ronald Dworkin's influential account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We conclude that despite its strengths,Dworkin's position does justice neither to the constitutionaltext nor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rights in the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Finally, considering constitutionaltheory from the broader perspective of state constitutionalism,we conclude that its insights are limited to the U.S. Constitution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a more adequate constitutionaltheory.  相似文献   

17.
洛克哲学的地位和影响虽然是无可置疑的,但内容与形式的朴实和普通掩盖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时至今日,关于洛克哲学真正的积极因素,他的学说的基本特征和面貌、内在矛盾及其性质,以及其历史地位和意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仍然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调控失灵的制度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对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土地调控力度,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但地方政府有与中央不同的目标,而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规避中央的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在梳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地产权的三重分割问题,即土地国有和"全民所有"的分割,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割,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割.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管理和经营土地资源的直接权力,而又无需承担相应的长期后果.这一方面激励地方政府超常经营土地的行为,形成所谓"土地财政"现象;另一方面造成土地保护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由于土地管制和市场调节双重失灵,尽管中央政府不断收紧土地闸门和信贷闸门,对土地开发市场的调控效果仍不明显,土地资源的低效率运用未见实质性改观,耕地保护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9.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内涵、意义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就是基于对腐败和反腐败现象和问题的科学研究,积累和创新反腐倡廉的知识,进而应用反腐倡廉的科学知识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以提高反腐倡廉效率和效力的过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局面,支撑反腐倡廉战略功能的发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赢得国际支持。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在制度、教育、监督和惩治等方面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托科学调查和研究、系统改进、经验提炼和学习借鉴等途径深入全面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