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问题的认识,在党的建设具体要求和措施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理论、新要求、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根据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高度概括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建设十个方面的重大思想,认为这十大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 ,对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进行了一系列新的理论阐述 ,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从贯彻“三个代表”的高度抓好统战工作。 2 0 0 0年召开的第 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专门就领导体制作出新的安排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加强和改善党对统战工作领导的新举措为新世纪统战工作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4.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神圣职责。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放事业的指导思想。在90年代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全面、系统地继承了邓小平的开放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5.
王稼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与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起草和发表了很多关于党的建设的文件和论著,对军队党的建设、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际外交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为党的建设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实践和理论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在立法、司法方面成就与不足并存,在行政方面法治化程度最低。加快中央与地方行政关系的法治化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重大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问题在实质上就是国家结构形式的完善问题,在推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走出国家结构形式的几个理论误区: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联邦制奉行的是"双重主权"原则;单一制与联邦制相比,中央更具权威;完善国家结构形式,我们必须坚持单一制。  相似文献   

7.
从国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入手,以吉林油田为例,围绕党委增权、行政增责这个新理念,剖析明责、履责、督责、考责、问责五个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效果,对国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实践、 新经验,对人民政协的性质、重要地位、主要职能、工作主题,以及人民政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等方面 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科学地总结了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方法,推动了人民政协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建国以来 ,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在立法理念、立法实践、体系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注意问题。因此 ,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中国”原则由“老三句”到“新三句”,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对话和谈判的基础;通过军事演习等方式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1.
执政能力建设 ,不仅关系到党的兴衰安危 ,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不断推进党建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青海人大》2009,(6):53-58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中国宪法,已经成为中国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同志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对比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行依法治国,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法治国家的标准,实现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传统教科书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和阐释往往局限于认识论领域,且对之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倾向。这种现状不利于形成用以指导社会实践的创新型理论。应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系统地划分与考察,区分二者关系的滞后、同步和超前状态。唯有如此,才能辨证地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进而得出具有先导功能的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超前性理论,而后者所具有的创新特征正是社会发展理论在实践之维下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围绕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组织建设方面随着人员基数的增加不断调整和创新组织机构,院级组织从直属支部到党总支,再发展到党委,基层支部有以系成立支部、以专业成立支部、几个系联合成立支部、挂靠支部、流动支部、班级支部和临时支部等多种形式;在培养教育模式上,以党章学习小组为基础,开展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和正式党员培训等;在党员发展和培养上,量化标准,实行答辩转正,为党员的发展和转正提供可操作的依据,保证培养和发展的质量,与时俱进推进独立学院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与现实命题,但相关研究呈现理论与经验、整体与具象的割裂态势。本研究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18个典型案例加以解构与重塑,提炼出整体性解释模型以揭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所蕴含的运行机制和实践逻辑。结果发现,社会变迁、问题驱动与政治推动构成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组织体系与组织能力建设是党建的核心内容;引领力是党的力量融入乡村场域的转置枢纽;联系、动员、规范、服务、协商、支持等引领机制开辟了党建与社会的联结通道;结构层面的治理网络重塑与过程层面的治理行动生成让乡村治理运转起来;乡村治理效能释放与党的威信提升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绩效产出。最后,基于对解释模型的演绎,归纳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出发点是应对社会变迁所诱致问题的方案选择;立足点是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的机制创设;落脚点是实现党的权威积淀与乡村治理有效的协序共进。  相似文献   

16.
杨启先 《理论前沿》2004,(16):18-19
改革开放二十五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几个经济特区,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除海南以外),不仅大大高于内地和全国基本实现的小康水平,而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不仅已经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而且有力地显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外“窗口”与基地作用,成绩巨大,功不可没。面对成就,回顾历史,抚今思昔,我们不能不归功于邓小平特区经济理论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特区经济理论思想的指导,在二十多年以前,我们就不可能着…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提出的政府数据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纵深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得益于相应的理论研究。宏观上看,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契机,信息公开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智识源泉,二者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微观层面上,研究信息公开的理论成果并没有满足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需要,存在对移植而来的异域规则和法学理论缺乏本土化改造、回避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的难点等问题。面对政府数据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现在的研究范式需要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多,税收国际协调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税收国际协调是国际经济交流的需要,也是促进各国经济共同繁荣的需要。税收国际协调主要通过税制改革、税收宣言和税收协定的方式,通过区域协调和国际组织协调来完成。本文论述了税收国际协调的必要性、税收国际协调的内容和主要形式以及税收国际协调的发展趋势,提出完善我国税收国际协调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梳理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面临的问题不同,决定了领导者的不同能力要求、实践领域,以及评价标准。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领导者必须具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能力,将解决新问题、培育新的发展要素作为领导工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