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张元 《创造》2011,(8):100-101
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国西南边疆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大理国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发展的的重要阶段,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南诏大理国的科技史上,医药学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由于南诏建立以后,对外交通空前广泛,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南诏的医药学得以博采众家之长,迅速地发展起来.南诏大理国的医学来源是比较复杂的,它受到了周围各个文化圈医学的影响.既有南诏大理国本地的医学成分,也有从内地传来的中医成分,还有来自印度的佛教医学以及来自波斯的医学成分,甚至和西藏可能也有医药学交流.大体上说,南诏前期受外来影响不大,以本地的医学为主,巫医的成分已经很少了.南诏晚期至大理国时期则从内地传来了一些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例如脉学、针灸学等,这些治疗手段在南诏大理国取得了重要地位.南诏晚期以后还传来了印度密教医学和波斯医学,特别是印度的解剖学知识,使南诏大理国的医学受到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崛起于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阿吒力教是在南诏大理国颇为流行的佛教密宗。 阿吒力教的传播及法术具有诸多特点, 体现为阿吒力梵僧的传教与白蛮大姓的结合, 以及阿吒力教经历文化传播而地方化、 民族化的特质。 南诏大理国时期流行的阿吒力教, 能够融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经历文化涵化而形成地域特色的佛教密宗, 这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的冶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时全国冶金业的中心之一。其发展状况表现出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武器制作技术十分发达,二是生产制作了大量工艺复杂、体积巨大的金属宗教艺术品。除此之外,在南诏大理国雄踞云南近600年间,对外交流非常广泛,云南的镍白铜已远销中东一带,对中外科技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波斯、印度的黄铜工艺和炼锌技术也传来了云南,极大地丰富了南诏大理国的冶金业内容。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对这一问题分类作具体的论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建屋起房、修宫造殿都离不开砖瓦这一类建筑陶。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就大量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开始大量烧制建筑用陶,生产规模和技术已很成熟,主要产品为梵文砖和有字瓦,其工艺、形制都和唐宋时期的内地较为接近。明代以后,随着大量汉民移民入滇,内地建筑营造法式以及建材工艺也传入了云南。与中原所不同的是,中原民居只能使用板瓦而不得使用筒瓦,而云南地处边疆,民居却较多使用筒瓦。  相似文献   

6.
章生  戴江 《今日民族》2009,(7):31-34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石宝山属老君山脉,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这里的沙岩特别适合开凿石窟和造像。石窟寺艺术发源于印度,自佛教传入,云南历史上的南诏大理国受其影响,在这里开凿了一批石窟群,计有石钟寺区8处,狮子关区3处,沙登村区5处。这些石窟及造像不论是对研究佛教艺术,还是对研究云南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四十年代,海伦·查平博士就着手对美国纽约等地博物馆所藏大理国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发表了《云南的观音》一文,并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六十年代,李霖灿先生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全部彩版公布了《张胜温梵像卷》,把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期,大陆学者李家瑞先生,以《南诏以来来云南的天竺僧人》为题,对“梵僧”作了详尽的考说,堪称研究大理地区早期观音造像的力作。此后,有关大理地区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的研究便持续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远未深入。作为历久不衰地受到信仰和崇拜的男性观音,至今没人  相似文献   

8.
《创造》2002,(10)
在云南古代文明中,白族及其先民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千年前,洱海区域在云南率先进入青铜时期,而其后的南诏及大理国的建立更将白族人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推向鼎盛时期。大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美丽、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们看到了充满魅力的大理。七百多年前大理历史上的“兰室居士”段宝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能文能武,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独创了“宝姬兰苑”,养殖了三十八种名兰,第一次将白族人的兰文化推向高潮,明代大理白族名士杨安道所著大理兰谱——《…  相似文献   

9.
汪宁生同志的《云南考古》一书,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初读之后,颇觉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本书汇集解放前后,特别是解放后近三十年来云南及其毗邻地区出土和传世的大量文物,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的分析,形象化地为我们再现了远古至宋代大理国时期云南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轮廓。全书共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春秋至两汉时期、东汉至初唐时期、南诏至大理时期五章。载插图八十张,图版一百零四幅,并附有《云南考古重要参考书目》、《南诏大理纪年表》、《铜鼓分类表》等资料。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徙莫祗蛮源于汉晋时期的氐羌系民族,初为唐所属,置于唐初所设的弄栋节度,后为南诏所并,聚居于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后随着南诏的扩张而不断向东向南发展。到大理国时期,以徙莫祗蛮后裔自杞人为主体,建立了独立于大理国的地方政权自杞国。以往对徙莫祗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源流、族属方面,从多视角多层面对其民族关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揭示和研究不够。作为从氐羌系民族中不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支,唐宋时期的徙莫祗蛮正经历着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发展阶段。探究这一过程,将有益于乌蛮民族历史,乃至于西南民族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云南道教——以南诏大理时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道教逐渐传播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唐朝与南诏的“苍山会盟”,其文书采用五斗米道“三官手书”的方式。南诏大理政权建立的神异事迹,反映出道教影响的历史事实。南诏大理时期的道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与历史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关。  相似文献   

12.
清末,云南与内地各省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同东南亚各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往来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一切与该时期云南交通的改善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清末云南主要交通干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陆地边界线长达320...  相似文献   

13.
崇圣寺位于云南大理点苍山应乐峰下,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1872年,崇圣寺为兵祸所毁。寺虽毁,但留存下来三座古塔,即著名的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1978年,文物工作者维修三塔时,在千寻塔塔顶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珍品580多件,尤以大理国时期的文物珍品  相似文献   

14.
陈金珊 《创造》2021,29(3):83-84
苍山应乐峰脚下,三座矗立千年的古塔是云南大理最重要的城市文化标识之一.1978年,文物部门对年久失修的崇圣寺三塔进行保护性维修时,在其主塔千寻塔的塔顶、塔基处出土了大量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其中,在一木质经幢内发现的一尊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立像尤其精美.  相似文献   

15.
沈乾芳 《思想战线》2008,34(1):123-124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忽必烈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不仅少了传统的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中"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而且把云南视为国家版图的重要部分加以经营,使云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与内地的合一,也为明清的继续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的这一历史进步是与南诏、大理国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维持了该地区的局部统一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外宣工作是党和政府外事工作和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纽带和桥梁。随着地方对外开放的扩大,地方的外宣领域也不断拓宽。改革开放以来大理提出了“让世界认识大理,让大理走向世界”的口号,几年来紧紧围绕“用外宣促开放,以开放求发展”的方针,调度各方面积极因素,重新塑造大理形象,努力做好外宣工作。一、对外真实、准确和全面地宣传自己,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外宣工作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大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外宣传大理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社会经济,找准对外宣传的切入点,向外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结合大理的实际,我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大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西汉王朝大理已设置郡县,历经唐宋五百年的南诏大理国曾在这里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它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直至今日,大理仍保留着屹立千年的大理三塔寺,有誉为“西南敦煌”的石宝山石窟,南诏铁柱,德化古碑等历史的活化石。第二,大理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是全国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全州有旅游景点130多处,大理风景区是国务院...  相似文献   

17.
《元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临安道宣慰司所属“金齿百夷诸部”中有纳楼部。盖纳楼部人居住区与“金齿百夷”(傣族)相交错。元代云南行省境内有不少不同民族的“部”,而这些“部”都是大理国时期的遗留。元朝仍以原来各部中的贵族分子充当“土官”。则纳楼部贵族统治当地的时间,至少是在宋代的大理国时期。元朝之后的明朝时期,在原纳楼部的地域基础上建立了纳楼茶甸长官司。《明史·土司传》说:“洪  相似文献   

18.
《新、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天宝年间以前的云南政区建置情况。其时,唐朝在云南境内设置州(郡)、县,由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姚州都督府(驻今云南姚安)和岭南道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分管。天宝末年,南诏叛唐之后,唐朝设在云南的州(郡)、县俱废,南诏自行建立其政权机构、改划政区。其大概情况,《蛮书》卷五说有六賧、七节度;《新唐书,南蛮传》则说有十賧、六节度、二都督。如此,则在南诏全境,除了有似当时唐朝内地的“州”的“六賧”或“十賧”(按,《新唐书·南蛮传》:“夷语賧若州”)之外,其余百分之八十右左的地方,皆为节度、都督的管辖区,而在节度、都督的管辖范围之内,不复存在作为政区的州(郡)、县等的建置。直至近代,绝大部分的人皆如此理解。事实是否如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进行研究的问题。和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一样,南诏的节度、都督皆为军事性的建置。《蛮书》卷九  相似文献   

19.
白族“望夫云”神话,是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故事的时代背景大约是在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其肘正当乌蛮蒙氏在大理建立南诏(国)的时期。这个神话故事,民间口头流传,不知起于何时,不过到了清代初年文人的笔下,便已有了记述,见于东轩主人《述异记》及《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九五引《大理府志》。《大理府志》的记载最为详悉——俗传有人贫困,遇苍山神,授以异术。忽生肉翅,能飞。一日入南诏宫摄其女入玉局峰为夫妇,凡饮食器用皆能致之。后问女安否?女云太寒耳。其人闻河东高僧有七宝袈裟,飞取之。及还,僧觉,以  相似文献   

20.
南诏在其后半期(九世纪后期),频频使用武力进攻周围地区。其主要对象,一是今缅甸北部的骠国;二是当时的中央王朝——唐朝。笔者认为,无论从南诏对唐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及其对唐末动乱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来看,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可是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除了唐朝官吏的横暴引起南诏反叛的史料记载以及一些学者对整个事件作概述或介绍外,还没有人专门就南诏方面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对此发表自己一点粗浅看法,探求南诏后半期与唐王朝的关系。 一、九世纪初期唐和南诏的关系 (一)南诏的再归唐 笔者在《南诏国的成立》一文(以下简称“前文”)中曾论述过:唐王朝对云南政策的转变,带来了南诏王蒙氏的兴起。下面,就这一点作些补充。 从唐玄宗开元、天宝前期开始,唐王朝打破了一直沿袭的羁縻体制,以武力直接进入云南。很明显,选在开元年间,是为了同渗透到云南的吐蕃进行对抗而采取的措施。另外,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