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通过对公共利益、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公共性核心问题的探讨,对公共性的本质与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人的公共性是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个性与全面、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总体性存在的观点,赋予了公共性以全新的哲学意涵,从而实现了公共性思想的政治哲学转向.这一系列研究不仅凸显了公共性思想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更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娇 《学理论》2022,(8):27-29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人们的需要由“物质文化需要”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在马克思的视域下,美好生活需要是“现实的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以人民为主体进行劳动创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以通过公共利益概念得以融会贯通。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民生问题解决和社会体制改革为基本题中之义,其因公共性的困境应运而生,也以实践超越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旨归,其非形而上学和非定式的"公共生活"构想指导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提出了公共教育和制度构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预设的、虚无缥缈的历史终极目的。这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抽象的历史目的,而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理念”与变革现存社会的“运动”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造和现实展开,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以现实的实践创造为发展进路、以人民本位为价值旨归破除了共产主义的历史目的论谬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共产主义之历史目的论”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同频共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赋能增效。  相似文献   

7.
在"公共性"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核心议题的背景下,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转换中提炼出公共性范式变革的维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马克思在公共性基本范式上的变革包括:在公共性内涵上,实现从理性公共性、自然公共性到社会公共性的转换;在公共性历程上,实现从思辨历程到现实历程的转换;在公共性载体上,实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换;在公共性动力上,实现从神学动力、理性动力、自然动力到生产动力的转换;在公共性标准上,实现从抽象标准到现实标准的转换。深刻把握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对于新时代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性建设来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小平同志关于“人的现代化”这一思想体现渗透在他的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并占据中心地位。他从“人”的视角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得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结论。 社会活动归根到底是社会化了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开始就注意研究人以及人的作用和性质。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现实的东西的实现”(《马克思全集》第42卷第175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保证,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指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世界。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揭示人和生活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解读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蕴涵着主体全民性富有、内容全面性富有、形式层次性富有、过程渐进性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既是人的需要发展的现实必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既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题之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富有应凝聚个体思想共识,促进精神和谐,在知行转化中实现;强化社会价值引领,增加精神财富,在古今相继中实现;筑牢国家意识高地,夯实精神基础,在中外互鉴中实现。  相似文献   

11.
边飞飞 《学理论》2023,(3):33-35
公共性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属性,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必要维度。建构平等、公正及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公共性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本质内蕴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公共性特质,积极维护公共安全,追求公共利益的合理化最大化,并努力寻求公共价值的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追求充分释放和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共性维度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天下谋大同的公共情怀。  相似文献   

12.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7)
幸福作为衡量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看来,现实的人是追求幸福的主体,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的现实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追求幸福的保障。中国梦的提出,其实质就是人民幸福之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三个必须",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民全面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公共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是被政府垄断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性客观存在,使“公共性”经常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公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性”需要,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共同期待的目标,处于变革与发展时期的中国也面临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和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的现实问源。公共服务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本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手段,公共服务不是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而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本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奉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毅  方彪 《行政论坛》2023,(5):5-14
强调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与传统的分水岭,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构建何种主体、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等三维要素,在比较中辨析中西方现代化本质的区别,可以更加清晰地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从构建何种主体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基于“抽象的人”来建构程序正义的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民主体史观。从如何提升主体的认知能力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主体自身对理性的认知、更加科学地提升主体对外部时空的认知,从内外部增强了主体的认知能力。从如何理顺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维度来看,相对于西方的竞争式主体关系难以走出公共事务治理的困局,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主体间协商式关系开创了民主治理新范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要在马克思论述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在思想史的演进中把握,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目的中把握。马克思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论证了未来社会实现的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论证,对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境遇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正确发挥资本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意义日益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有其特殊的时代意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植根于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新要求,人民性是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的根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的精神利益实现具有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的精神利益实现提供现实条件和价值遵循,人的精神利益实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视域下人的精神利益,应做到:以“无我”的精神状态,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耦合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遵循人本逻辑,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表现为发达的生产力,而这建立在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需要靠消灭剥削制度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来实现。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百年来始终围绕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实现了对“人的现代化”重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确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进而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