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在事项范围及对行政行为设定权方面,都存在空间过于狭小的问题,已造成地方治理所需法律规范供给不足、立法特色难以体现、抄袭上位法现象严重、细化成为多余等现实困境。必须从解决地方治理对法治规范需要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等初衷出发,努力释放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空间。对立法事项的范围要全面扩展;对行政行为设定的立法空间要采取分类设置,通过一事一授权和精准授权方式实现地方立法空间的释放。要通过修改《立法法》等相关法律释放地方立法空间。同时,对立法权空间释放后的各种担心,要从理论上作出分析和解释,以扫清赋权中的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法律虽多,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立法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市级环境保护立法缺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设区的市正确把握环境保护立法的空间范围,有利于推进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地方环境立法存在很大的空间,具体的立法内容包括地方自然资源、人文遗迹的保护,地方环境管理事务,法律、省级法规的细化等。  相似文献   

3.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车辆逐年增加,交通事故绝对数量上升,超标电动车危害交通安全,三轮车、四轮车非法客运,交通"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新修订的立法法,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以法规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规制作出制度性安排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较大的市"是指<立法法>中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它们是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然而,自"较大的市"享有立法权以来,关于"较大的市"立法权的配置一直备受争议.对"较大的市"进行立法权的配置,有利有弊.为了使其立法权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对"较大的市"立法权的配置从主体和权限的层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停车泊位不足,车辆乱停乱放,公共停车场建设滞后等,是导致停车难的部分原因。停车难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通病,停车难困扰着政府管理和城市生活。停车秩序混乱影响城市形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道路通行权。设区的市依法做好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的制度设计,通过政府立法努力解决停车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6.
结合城市立法权发生发展以及对我国设区的市行政立法脉络和现状分析,设区的市行政立法的法治指标设计包括"合法性"、"民主性"、"科学性"、"实效性"4项一级指标,以及16项二级指标和80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这种构建将有助于推动尚且薄弱的设区的市行政立法的成熟规范。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良法善治的目的,2015年3月我国对立法法进行了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全国范围内已有许多地方开展了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赋予与行使的工作,但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多"失范"问题。因此,设区的市必须坚持立法为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思想观念、机制体制、机构队伍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扎实、稳妥推进立法工作,最大化用好地方立法权。  相似文献   

8.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较大的市"立法权目前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存在不少为人诟病的问题,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更存在扩缩乃至存废的争议。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其性质的具体考察。在国家宏观权力架构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研究"较大的市"的立法权,就应当承认其本质上是统一法律体系下地方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地方事务权力的自然延伸,其发展方向也基于这个前提而自然明确。  相似文献   

9.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在实践层面方兴未艾,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社区的市地方立法作为相应地方立法主体作出的重大决策,应属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畴。针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具有多重价值,既有权威明确的政策法律依据,又有现实紧迫的立法需要,更有成功可行的实践先例和经验借鉴,应在厘清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积极推行。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设区的市之立法权限问题,从《立法法》修改到颁布实施至今,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在争鸣中未对"立法权限"和"立法范围"两概念加以区分,然而这两概念是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我国的立法体制归纳为"一元二级四个层次"比较合适,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与省级地方性法规同级。立法边界判定主要有遵守宪法、不抵触、一致性、公平性和不宜触碰五项原则。学术界的不少观点及争议在地方实践中存在着现实的不可能性与不必要性,设区的市立法范围在实然上与地方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撤县(市)设区”与政府职能关系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在城区发展空间的需求和政府行为的政绩推动之下,"撤县(市)设区"现象不断涌现。文章通过对撤县设区的推动力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撤县设区中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公共权力的配置困境,政府行为随意性的症结在于政府职能关系的模糊不清。中心城市政府与其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及其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协同,是撤县设区顺利进行以及政府基本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核心要素。因此,提高撤县设区的政策有效性需要促进政府职能关系的内外协调。  相似文献   

13.
从全国各设区的市人大网站上获取河北省11个设区的市立法信息及进展,研读对比河北省5部地方性法规,发现设区的市立法既有成就也有不足,并对设区的市立法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进而提出设区的市立法发展路径:设区的市以自身建设为核心,以省级人大及其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为保障,开展社会总动员,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督促立法权的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14.
各国地方立法的范围都排除了中央立法、中央执行,以及中央立法、中央和地方共同执行的事务,但在有些领域却不甚统一,有的由中央定原则、地方定细则,有的由中央和地方共有。地方立法通常表现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还有"可中央立法、可地方立法"的模糊地带。在地方立法的类型中,执行性立法是大国不可缺少的,特殊性地方立法是所有国家对个别问题进行调整的手段,普通地方立法往往与一国的民主进程有关。我国地方立法权的总趋势应是"放"而不是"收"。  相似文献   

15.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与省级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然《立法法》对此作了原则规定,但理论上和实践中对该规定有不同的理解。与此相对应,对于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适用,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概要分析了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与省级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关系,并对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具体适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备案审查制度由"备案"和"审查"两种制度构成。因备案审查权的扩容,设区的市规范性文件范围由非法源类扩展至法源类,又因设区的市备案审查制度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准用立法法的审查标准,需在厘清规范性文件备案范围基础上,对备案制度和审查制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目前制度的缺陷性,重新构建设区的市"备案"和"审查"的双标准体系。"备案"标准由时间、内容、登记三要素组成,通过增设预登记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而完善备案制度;"审查"制度的审查基准为适当性原则,其又可分为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维度,合法性审查从权限、内容、程序三方面开展,而合理性审查可比照比例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  相似文献   

17.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5年来,海南的地方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运用海南立法权的过程中,随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与之相关的一些立法问题尚待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运用海南立法权,发挥立法对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更  相似文献   

18.
立法权是指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纵览中国的封建历史可以发现 ,其立法权的特色非常鲜明 ,那就是 :法自君出。法律君属 ,法律受权力的支配 ,君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反观西方封建社会的历史 ,可以看到 ,尽管统治阶级也多以君主制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 ,然而 ,许多国家的封建君主制经历了贵族君主政体、等级君主政体和专制君主政体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因此 ,形成了与中国迥然相异的立法权。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权 ,就必须以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前提。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 ,建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地方税立法权的归属问题上,理论和实践的回答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地方税的立法权不能归属地方,我们的理论研究未能揭示税收立法权不可分割的属性,而我国的税收立法实践一直不自觉地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集聚性、流通性和膨胀性等特征不断凸显,在城区发展空间的需求和政府行为的政绩推动之下,"撤县(市)设区"现象不断涌现;政府职能关系的模糊不清导致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使得撤县设区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在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方面的作用有限。政府职能的明晰是赋予政府权力和资源的基础,也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具体分析了撤县设区过程中的政府内部职能关系及政府与外部社会的职能关系,论证了政府职能关系的协调对于实现撤县设区目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