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遇到的障碍和干扰,致使他的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挫折,是在否定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状况下产生,即由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引起。挫折传递给人的是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使人烦恼、痛苦,甚至绝望。但是,对待挫折的态度可以扭转“乾坤”。如果一个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悲观绝望,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相反一个人能正确地面对挫折,那么挫折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是一笔财富。初中生挫折感强,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容易被挫折“弄晕”,使自己陷入悲观绝望中。…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1.从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感悟“钝感力”的内涵 《钝感力》是日本学者渡边淳一的随笔集,从人际、爱情、事业、生活等角度讲述了“迟钝力量”的必要与优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认为“钝感”不是单纯的迟钝,而是面对周围一切逆境因素,排除干扰勇往直前的积极人生、职业态度。“钝感力”是面对人际环境中的挖苦、挫折、失落不介怀于心,不停滞不前,仍然朝着希望之路跋涉、愉悦前行的执著精神。  相似文献   

3.
培养初中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免不了会“碰钉子”,这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是难以避免的。这里的“碰钉子”就是指“挫折”。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有的人能想办法排除障碍和干扰;有的人则表现为急躁、焦虑,进而产生愤怒、躲避或攻击性情绪。而挫折承受力就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难,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初中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正处于…  相似文献   

4.
压弹在警察心理应激与健康中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忠喜 《公安教育》2005,(11):11-13
一、压弹的概念与意义压弹(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按照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压弹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压弹是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博士的译法,这一译法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的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的反弹表现。他认为,压弹是应激与应对的和谐统一,是良性应激的突出表现,可以起到激发潜能、振奋情绪、甚至增进健康的作用。应激是感受到的要求与资源的不平衡及对此威胁的认知评估,应对是个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 ,针对当今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形成原因 ,剖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探讨教育和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措施 ,从而更好地探索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使得大学生“挫折心理”尽早解脱 ,健康成长 ,早日成材。  相似文献   

6.
人生无坦途,英雄多磨难。经风雨,历挫折,是人生的必然一课。战胜挫折,关键靠个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由于年轻干部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制约着他们自我心理调整的理智性和稳定性,因此,年轻干部应学习和掌握一些有益的“自我防卫术”,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应对挫折,有效地克服挫折所造成的抱怨、攻击、逃避等消极心理,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快成长步伐。   一、征服。当挫折来临时,首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气馁,不要退缩,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勇敢地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冷静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理智地分析造成失误的主客观原…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8,(8):62-62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让他们摔摔打打,“撞”出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随意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8.
上课铃响了,我提醒自己今天一定少讲些,留点时间给学生做作业。因为我这人好“表现”自己,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总想多举些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果作业本中的纸条却日渐增多———“老师,政治课作业请让我们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太多,我们课余时间完不成”……绝不能弃民心于不顾,违背“减负”宗旨,我又一次提醒自己,快步跨入了教室。今天的内容正好比较少。学生明确了“人的一生中,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后”,重点是理解造成挫折的因素。我在黑板上写下标题,后面缀上标号1、2、3、4……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造成挫折的因素。孩子…  相似文献   

9.
抗挫折能力培养,在当今大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挫折理论”说明挫折的实质及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可行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介绍了两条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途径———提高素质和行为调控。  相似文献   

10.
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同第四课“磨而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都是以进行意志品质教育为主的,但各有侧重和分工。第四课是从正面讲述坚强意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做志向高尚、意志坚强的人。第五课是从挫折教育的角度,教育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的考验,做生活的强者。本课则是进一步从培养开拓进取品质的高度,指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培养坚韧不淡、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贡,成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一代。所以,这三课内容和教学教育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本课的基本观点和知识结构(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挫折不少,泪点很多,笑点却很少。在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中,大家不禁开始反思,并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而“乐商”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和基础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非主流青少年”工作及其借鉴■陈伟道廖庐慧贞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有无穷的“潜质”,有待“机会”发展成为“能力”。可是,他们能否成材却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或隐忧时,有不少青少年每每因挫折而退却,平白地浪费他们成为未...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众多挫折,这些挫折都有哲学上的根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澄清一些问题,包括“自觉性与自发性问题”、“统一性与斗争性问题”、“渐进与飞跃问题”、“平衡问题”、“适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4.
马建军 《传承》2008,(4):72-73
较强的挫折承受力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心身健康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挫折承受力,首先,要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合理利用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以成熟理性的态度对待挫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探析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挫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在其需要或动机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体验。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应对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时代潮》2004,(7)
“如何应对媒体”四川干部必修课从今年3月起,四川省在近7000名省级部门副处级以上干部中推行社会化选学培训制度。目前,四川省委组织部干训处已经制定出了一份详尽的《省级部门2004年度副处级以上干部社会化选学培训菜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培训菜单中专门开设了“如何面对媒体”专题,包括“领导人形象设计”、“著名人物形象分析”、“面对媒体时的化妆技巧”、“模拟接受采访实录”、“面对媒体的问题诊断”、“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等课程。  相似文献   

17.
面对金融风暴,你是消极应对,躲进树洞里“过冬”,还是积极应对,“偏向虎山行”。他们,并未受经济危机的大影响,也不甘于将资金捂在银行里“睡大觉”,于是,便择时而动,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8.
较强的挫折承受力是良好心理素质和心身健康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要提高挫折承受力,首先,要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合理利用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以成熟理性的态度对待挫折.  相似文献   

19.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是难免的。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产生了很不好的后果。所以,本课“能够承受挫折”的教学内容,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地对待挫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心理素养,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奠定科学人生观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本课,可以深化对前面几课,如“锻炼心理品质”、“磨砺坚强意志”的认识,并与后面的“勇于开拓进取”、“塑造良好性格”等课的学习衔接。本课在全中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一)…  相似文献   

20.
公安院校挫折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挫折教育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被教育者进行挫折心理分析和疏导 ,旨在锻炼和提高其耐挫能力。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挫折教育亟待加强 ,公安院校的学生易在适应性、人际关系、择友恋爱、事故灾难、择业就业等方面遭受挫折。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是公安职业生活的需要 ,是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需要。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学习和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