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维 《公安研究》2014,(1):43-48
习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盼和新要求,内植公平正义之心,外塑公平正义之形,提升公平正义之能,实践公平正义之行,夯实公平正义之基,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感受公平正义,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公平正义,在案件处理中感知公平正义,递进式地累积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要高度重视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司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由人民评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五大司法理念。该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人民司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成为我国十八大以来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的理论指南。践行该司法理念要坚持让人民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司法要便利人民、保护人民、取信于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的目的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学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司法理念的深刻内涵,为实现司法公正的伟大目标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法院改革意欲何往?习总书记一语中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仅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揭示了司法公正的真谛。毫无疑问,无论是国家司法体制的改革,还是司法工作机制的完善,都应当围绕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李江蓉 《群众》2022,(8):41-4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深化高质量司法实践,推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着眼大势,主动作为,努力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扎实推动高质量司法实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既要战略坚定又要策略灵活。  相似文献   

6.
毛磊 《民主与法制》2013,(10):22-24
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党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提升司法机关政治地位落实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中央政法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同应人民群众对政法T作的新期待,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政府依法行政和治理的能力水平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建立常态化的“一府两院”联动机制(以下简称“府院联动”),促使行政与司法在公平正义的法治轨道上有机衔接、协作互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司法效率,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龑赵凌峰 《群众》2023,(16):3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题论述、专门部署,强调要严格公正司法,这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的主责主业是审判执行工作,必须紧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抓实“公正与效率”,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让公正司法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案件质量是司法办案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公正的重要标准。加强对保障案件质量的工作机制研究,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时间和法律的检验、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是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科学谋划新时代检察工作发展思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重要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叶水 《公民导刊》2011,(2):54-5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2010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相似文献   

13.
<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依法治国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重视,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愿望、新期待,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司法审判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深刻内涵,自觉践行司法为民,全面加强公正司法,为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充分认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玺 《公安研究》2014,(11):63-67
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党及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执法和司法力量,担负着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坚守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同时,必须增强“四种思维”,即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驾驭复杂的治安局势,为国家长治久安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政府改革的提问时,突然提高声音强调说:“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6.
司法民主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前进方向,人民陪审制度是我国实现司法民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应充分发挥陪审员源于民众,代表民众的优势。我国存在传统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冲突,导致现实中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缺失。为培育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不仅要融合有益的传统法律伦理精神,还要加强现代法治精神的宣传教育。法官制度与司法民主与公平正义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时下的法官制度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遴选与任免上的不尽科学等。完善法官制度要提高法官的准入资格,增强司法独立性,打破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司法机关的局面等。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新加坡记者提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而要推动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必然地要求“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针对“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索赔这一类行为,从法律层面上到底应认定为有功还是有罪?我们应该依法保护还是严厉惩治?一直是莫衷一是。立法上先天不足,司法上各行其是,法理上众说纷纭,这既影响到司法公信力,更影响到党中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又有当事人送锦旗来了”,新来的内勤接到电话显得异常兴奋。“请协理员接待一下吧,记得告诉当事人,公正审理案件是我们的天职,无需感谢。”庭长笑着吩咐却格外平静,她补充道:“虽说感谢信和锦旗是对审判工作的最好肯定,但审判工作的要求远非仅此而已,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坚持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传达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服务人民群众根本宗旨的高度统一,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之间内在必然逻辑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把握,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根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