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任何道德伦理理论的建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关于人性的假设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的人性假设,人性利己的假设扎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具有深刻的生物遗传基础和资源约束基础,更接近人性的现实。人性虽不是完全不可塑,但人性利己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以人性利己假设为前提建构的道德伦理理论对人性的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逻辑一致性更强,因而解释力也更强。以此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秩序会更可靠,会更有效地守护道德底线和抑制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5,(5):92-95
人性与制度本源上的密切关联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命题,而对二者之间的逻辑解释却莫衷一是。制度作为管理实践最重要的御用工具,首先受到管理理论典型人性假设——"经济人"的深度影响。理性经济人的"价值无涉"导向将管理(组织)制度化推向理想状态,人性只是在显性的利益层面获得彰扬,如是,多样化、复杂化的"人"的内蕴也就主要在"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组织社会结构中"单向度"地演绎。因此,由其生成的管理制度观便硬嵌于经济人假设的逻辑镜像中,在管理视域下"经济人"假设的内在规定性包括核心假设和支撑性假设。其"理性—设计—均衡"制度观包括:制度均衡论:机械方法论的延续;制度设计论:理性预设的必然导向;制度效率论:"效率—公平"观的制度表达;制度服从论:管理制度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理论是人类管理活动变革的基础逻辑。然而,每一个人性假设理论的提出都绝非偶然,而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社会文化传统、个人心理需求和价值观三种因素催化下的产物。"创新人"假设的提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备人性假设生成的必要条件,还拥有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科学理论作为其生成的可能性依据。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角度追溯"创新人"假设的产生过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其深刻的内涵,还有助于创新管理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与管理策略有着密切的联系.韩非认为人性是“自为”、自利的,是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他以“自为”人性论为理论前提,提出了以“势”为基础的以法治民、以术治吏的管理之道.韩非的这种管理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管理.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儒家的以德治国管理,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哲学人性论研究呈现出几种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实践人性论等.从中可以归结出几个困惑与疑难问题:(1)我们近年来对人性问题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是否达到了本质上的革新?(2)人的存在状况与其本质属性是否已经完成或可以完成,人性问题可以得出封闭性的结论吗?(3)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是相互从属,还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4)马克思关于人性研究的论断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被超越?(5)人性论是否可作为对人的研究和对一切哲学问题研究的出发点?给出破解这些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深化当下的哲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0)
中国伦理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关于人性的研究,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始终将人性论作为其理论重点之一。而中国伦理思想也是以人性论作为研究基石。但二者讨论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本文鉴于两者之间的联系,略述张载的本体论哲学思想对人性理论的影响及其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4)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体属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接着从反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各个部分缺失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以“经济人”为假设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到以“社会人”为假设和基础的能本管理,再到以“能力人”为假设的能本管理三个典型阶段。这一过程的核心之一是人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也是人性由被压抑到开启再到升华的演变过程。正确认识并合理把握这一过程将对进一步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从逻辑前提、根本依据、文化基因、实践基础、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思维逻辑,既有助于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也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0)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人性论看似相互对立而不合,实则不然。孟子和荀子在对人性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根本分歧,因而形成不同的人性观。虽然两者思想的逻辑起点相异,但其最终归宿都回归到培养"贤人""圣人"这一目的上。并在实现这一最终归宿的过程中,孟子、荀子都意识到了人性平等,主张通过教化来扩而充之,使人性朝着有德行、有修养的共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9)
在对先秦儒学的传统研究中,人性说的发展脉络即为:从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至战国中期孟子提出性善说,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性恶说。在获得郭店楚简这一重要史料后,我们可以解决众多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弥补理论研究中由于缺乏史料基础而产生的缺陷。本文主要讨论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的人性说,填补孔子与孟、荀人性说之间的空白,发掘战国时期的主流人性论思想及其在整个关于人性说的儒学思想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逻辑起点问题。因此,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逻辑起点进行讨论,就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出发。同时,逻辑起点作为某一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具有自身的科学规定性。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逻辑起点的基本规定出发,社会化大生产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3)
以往学界往往从因果联系、伦理学、道德学、自爱论的角度对休谟的《人性论》进行研究,但并没有深究《人性论》中衍生的问题。本文试图深挖《人性论》中衍生的政府问题,包括政府起源的逻辑构成,政府执政长官的权力基础,以求为思考政府问题找到一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人性与社会人性在生产实践中的统一,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依据,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指出要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管理中“人性假设”探讨陈阵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活动,涉及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但其中的关键因素则是“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知道怎样去激励人,便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然而,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去激励职工与其所持的“人性假设”观...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所有教义是否就是正确的和值得提倡的,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它的理论体系、人性假设、价值导向和实践操作效果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管理学与人性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前提启示着人们:管理是实现目的活动,也是一种伦 理价值选择活动,它需要伦理的牵引与约束。管理具有伦理特性,是人性假设的最核心的管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依赖的哲学人性论的思维方式是使得其思想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学会人性论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理解中把握人性的逻辑起点、原则和演变规律。在综观全书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矛盾分析则不难发现,人性可以被置于"力"与"爱"的双重空间维向中考察。在考察中,人性经历了由实体的本来性质延伸出思想属性的转变。"力"与"爱"是人性转变的先天形式条件。人性的思想化若无科学证据证明,是时刻偏向二者之一方的。  相似文献   

20.
弗洛姆、布洛赫、马斯洛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在建构其人学理论时,只是把人性当作一个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拘泥于非历史性的伦理学或心理学方法,无法进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视域,因而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这也导致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人性论的实质。阿尔都塞虽然指出了仅仅从人道主义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错误所在,但由于他形而上学地放大了方法论的作用而忽视了马克思重要的思想特质。1844年写作《穆勒评注》时期的青年马克思,由于撇开了对社会历史生产过程的深入分析而直接进入到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性研究,因而还不具备历史地分析人性的思想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之前所持有的异化式的人道主义逐渐为现实的人道主义所代替;1845年之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蒲鲁东的抽象人性论进行了集中批判;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性间接地阐释了认识人性的科学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