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讨与争论是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区别于非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女性主义方法论;女性主义心理学批判心理学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范式之争为虚假的两极之争,倡导多元方法论;女性主义认识论上的分歧导致其对于知识与性别的关系的不同主张,并最终导致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在方法和方法论取向上的不同偏好。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和翻译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本文主要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现状,这一理论所体现了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问世已有百年历史,受众普遍认为该剧表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其实这乃是对剧作者思想和剧作本身的误读.通过对文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逐一检视,可以发现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是在资本主义框架体系下,以追求个人价值为目标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4.
《政法学刊》2014,(6):41-46
文化女性主义法学的核心人物罗宾·韦斯特拿捏起文化女性主义的关键词——关联、移情、亲密、责任,以之对抗主流法学对分离、个体、自治和权利的垂重,以之抨击主流法学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男性气质",以之锤炼和重构关注女性独特经历的文化女性主义法学。整体观之,韦斯特的理论少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保守改良之弊,少了激进女性主义法学极端激进之失,于犀利深刻中层层缔造和推进出自身的文化女性主义法学观。  相似文献   

5.
浅析后现代女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现代的思潮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学界纷至沓来,影响十分广泛。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形态。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的研究后,探析后现代女性主义与之前的几种形态的女权主义的内在关系,并冷静分析了其优势和受到的批判,浅析如何把其积极资源转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毛猿》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表现了现代人在工具理性时代下的无奈处境。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它是一部现代生态危机的预言。  相似文献   

7.
谢慧 《政法论丛》2007,(4):18-21
女性主义自由派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其他各派女性主义的起点,其法律思想对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起到启蒙作用,并为整个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思考这一理论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及反思。  相似文献   

8.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胜利,其人文主义思想和人物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品中鲍西娅的形象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理想化身,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女性形象,并且向来被视为有着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她并不仅仅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完全觉醒的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鲍西亚性格的双重性,探析其时代背景下的性格成因,以便为全面地揭示鲍西娅这一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西方主流心理学植根于经验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科学是客观的和价值中立的。这种观点与女性主义理论格格不入。女性主义心理学试图调和女性主义理论与传统心理科学观之间的冲突,在其研究历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一是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遵循实证主义研究传统,重新改造主流的心理科学,以服务于女性主义目标;二是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从女性立场出发,创建一个全新的,“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科学来代替传统的心理科学;三是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采用解构的方法,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关于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揭示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和重要的研究派别,以它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哲学,对西方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女性主义在传播领域对性别歧视的批判、对传媒手段和媒介内容表现出的女性价值的研究,业已形成了该学科的中心日程。女性主义指出,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充当了一个重要的性别偏见传播器。西方女性主义各主要学派均认定,女性价值并非天生,而正是自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权力话语在社会建构起来的。她们追究了性别歧视的文化根源,并指出媒介对“权力——支配”的传统价值观是通过“话语”来建构和阐释的。女性主义旨在通过打破传播领域内的偏见和歧视,减少大众媒介对传统性别歧视的建构与影响,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1.
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之间存在影响与互动的关系。罗兰·巴特的社会语言观启发了女性话语的建构,德里达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张深化了女性主义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反本质主义的解构立场亦启发女性主义学者颠覆固定、僵化的女性形象与模式化的女性特征,打破女性地位、命运与生理之间的本质主义联系,同时关注"女性"这一范畴内部的异质因素。而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又决定了其对解构理论必须采取为我所用的实践策略,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12.
由迪 《法制与社会》2010,(7):237-238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中,女性主义艺术在此契机下开始其起源。本文从性别意识形态的社会学角度,通过对男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以及对近现代几位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作品的剖析,阐述和说明了女性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性别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版权生态与版权创新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慧献 《知识产权》2006,16(6):27-32
“版权生态”是指版权生长的环境以及版权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之间的制约与促进关系,它包括外部生态与内部生态,即版权的制度生态与产业生态。外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文化、制度、技术和经济,内部生态的构成因素是作品、技术和业态。版权生态为揭示版权制度的生长规律,考察版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分析模式,对于改革版权制度,引导产业发展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世义 《法制与社会》2010,(24):242-242
女性主义属于社会学范畴,但它并不仅仅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类学科的重视,也在日益影响着各类学科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两个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女性主义学派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对男权社会的基础进行颠覆从而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是妇女权利保障的前提性条件,同时这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总体目标。纵观当今世界的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主要有五种女性主义理论对妇女权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理论下,妇女权利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些理论与实践对当下中国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伍尔夫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历史功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她是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她从理论和创作实践、批判和构建两个方面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其次,她对女性自身的欲望诉求从纯粹的物质层面延伸到精神层面,更注重女性自身的精神建设;第三,她对男女关系的梳理也从片面强调两者的对立和差异,拓展到强调两性的和谐和双性的共存.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它将女性主义研究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研究的不足与偏颇.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对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假设、性别偏见以及治疗关系中的权力不对等等问题提出了挑战.它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注社会情境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主张建立平等的治疗关系,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女性主义心理治疗提出了一种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结构的治疗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对个体心理功能的全面理解,而且为心理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作品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汇 《知识产权》2008,18(3):11-18
作品过了保护期进入公共领域,它并非是作品生命的终结,而恰是其文化功能兴起的开始.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不但是有主的、不可撤回的,同时,还是可以通过有偿利用的方式泽被未来的.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公共领域的作品需要社会的集体关注,如此,才能实现人类文化的持续繁衍和知识生态的循环往复.  相似文献   

19.
张昊 《法制与社会》2011,(17):292-29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女性主义学说,关注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性别问题,并首次将社会性别作为分析国际政治问题的新视角,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试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姝 《河北法学》2012,30(11):99-106
女性问题的跨意识形态性、我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性与女性主义法学本身的批判性和进步性,决定了在我国开启以“性别与法律”为主旨的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我国在研究的学科类别上,已形成法理学为主导,部门法共同参与的局面;在研究基地和社会影响上,已形成以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为重镇,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和推动的格局;在研究问题上,已在认识论和法律事实两个层面形成多样议题.但是,法学认识论层面的研究不足、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边缘化、研究者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立场和研究队伍学科背景单一等问题也掣肘着女性主义法学的发展.法学研究者需通过不断拓展法学认识论研究,积极结合中国现实吸纳新知、超越意识形态客观审视西方社会理论,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法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