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之后,东北三省及各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振兴规划和方案,其中无一例外地都把上项目摆在了首位,不少城市一下子就列出几十乃至上百个大项目,有的干脆就叫“项目年”。大干快上之势,咄咄逼人,结果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谁项目大。谁的振兴决心就大,谁的项目多,谁的振兴业绩就突出。在不少东北官员的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天下秩序是一个被误读的世界秩序。从主体层面而言,传统的中国王朝不能被称为帝国。从生成与演化角度而言,天下秩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重特征,它基于中国王朝的想象,但最终演化成一种国际公共产品。从结构层次而言,天下秩序并非呈现完美的同心圆结构,内亚游牧帝国和中原王朝构成对天下秩序的对抗性共建,海外朝贡国和中原王朝对其构成认同性共建。与历史经验相对照,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构建以中国为主体的世界秩序层面存在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3.
《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先生在关刊《反思马克思主义》2001年第13卷第3、4期合刊发表文章《哈特和耐格里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对哈特和耐格里的《帝国》一书进行了分析,他虽然肯定了该书在寻找未来革命潜能方面的积极价值,也指出其局限:缺乏社会经济方面的具体分析。齐泽克认为我们今天仅仅回到马克思、重复马克思的分析还不够,还需要回到列宁,像列宁那样抛弃僵化的思想,重新认识当前的世界。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如何准确的判断国际间的双边关系是个难题。经常有学者或者评论员说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这样一种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很粗糙,没能说清楚好坏之间的区间是多大,也没说清楚好和坏的原因是什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际关系中双边关系研究缺乏精细的定量研究,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正王帆教授的新著《大国外交》是近年来第一部系统性、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成果。这是继他的上一部著作《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之后,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发展与政策阐释的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学界、政界、媒体全面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益参考书。由于作者对中国外交领域重要问题保持长期的研究并积极为中国外交政策建言献策,因此,该书的出版问世有助于从专业化的视角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和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秩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引出所谓的霸权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国际秩序与霸权的关系,一直就是中心课题之一:在没有霸权的情况下,是否有可能建立起秩序?如果没有霸权,秩序是否可能稳定?霸权秩序和非霸权秩序有什么样的差别?吴稼祥的《果壳里的帝国》,将我们引向这些问题。根据作者所述,该书最初的书名叫《霸权的黄昏》。这个被弃置的书名,恰当地概括了该书的主题和作者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道路:资本主义和帝国》以大量的论据详细阐述了关于中国的相关问题,应该说见解独到。当然,独到之处是相对于西方许多媒体的宣传而言的,后者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专制的共产主义与放纵的资本主义的畸形结合。米歇尔·阿格列塔则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该制度通过官僚权力进行调控,而这种权力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合法性,必须要掌控资本家的私人利益,并寻求各种手段来维持社会认同。此外,书中观点的另外一个独到之处在于:阿格列  相似文献   

8.
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中国不高兴》的出版乃至登上畅销书榜,已成为广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书中显示出来的逻辑谬误和非理性话语特征逻辑提醒我们,至少中国公民教育的说理部分是不成功的。但《不高兴》作者们是中国公共话语理性匮乏的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他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再生这种缺乏理性的公共话语而已。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  相似文献   

9.
正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是20世纪西方世界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正义论》(1971)、《政治自由主义》(1993)、《人民的法律》(1999)和《作为公平的正义》(2000)等。其中,《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是两部重要的哲学著作。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主编的《罗尔斯读本》节选了《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中关于正义、自由、政治等方面的精彩论述。《正义论》被哈贝马斯称为最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左翼近年来掀起的新一轮“帝国主义”或“帝国”的批判性研究中,关于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存在激烈的争论。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新帝国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引发“新帝国主义”讨论的根源无疑与美国在“9.11”之后以“反恐”的名义进行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全球军事干涉行动,尤其是最近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帝国”、“帝国主义”在主流话语中重新出现等等这些现象有直接关系。但是,能否将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看作帝国主义或帝国的简单复归?一些作者以在伊拉克等地的战争来说明帝国主义重新出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持这一看法的人并没有对当…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农业 5 0余年的发展 ,走过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特发展道路。尽管许多专家对此已多有论述 ,且成绩斐然 ,但程漱兰教授仍艰辛梳理 ,另辟蹊径 ,积十余年之功写就《中国农村发展 :理论和实践》一书 ,运用自己独创的“工占农利”等核心概念对当代中国农业独特的发展道路 ,尤其是计划体制下集体农业对新中国现代化不可替代的贡献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她认为 ,传统农业国演进到现代工业国所必须的资本原始积累 ,其经济内涵是新兴现代工业对传统农民剩余的强制剥夺 ,即“工占农利” ;新中国…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的看待不列颠在印度的殖民统治,1853年马克思针对不列颠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后果提出了著名的“双重使命”理论,当今历史的、科学的认识这一理论对于正确的看待资本主义文明与殖民地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殖民前后印度社会现状来揭示英殖民统治的功过是非,从而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所表现出的高屋建瓴般的广阔视野及其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5)
正中信出版社2016年5月版美联储为规避另一场大萧条,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本书描述了美国政府与美联署应对2008年大衰退的过程,无疑是同类中的最佳之作。对于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世界经济历史中的这一关键时期,具有启发意义。作者是前美联署主席。  相似文献   

14.
几点说明: 1.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拉林博士先后于2000年和2003年出版《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概要》(А.Г.Ларин:КитайцывРоссии.Краткий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черк.Москва 2000.)和《中国人在俄罗斯的昨日和今朝--历史纲要》(А.Г.Ларин:Китайцы вРоссии.Вчераисегодня.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черк.Москва 2003.)两部专著.由于强晓云文章(以下简称强文)中一部分逻辑上的问题从拉林新著的补充中可见一斑,故本人也参考该书,以便列出对比.拉林两著;作以下分别简称拉林2000年版和拉林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5.
16.
2003年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企业研究所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社会学家利昂·阿伦题为《赫鲁晓夫:第一个搞非斯大林化的人》的书评,对美国阿默斯特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陶布曼最近出版的《赫鲁晓夫:其人及其时代》一书(Khrushchev:The Man andHis Era,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2003)作了评述。阿伦(曾撰写叶利钦传记)从肯定的角度认为,赫鲁晓夫实际上是使苏联党和国家瓦解的第一人。书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余华曾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想说,生而为人不仅仅只是活着,去幻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们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的包袱,哪怕眼角含满泪水,哪怕头破血流,也要谨记:生活困苦,仍要努力前行。  相似文献   

18.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这个近邻在中国人的眼中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了,是敌是友的困惑开始困扰着中国。从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研究日本的第一人黄遵宪"唇齿相关宜,干戈百战余。所期捐细故,盟好复如初"的幻想,到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憧憬,这个命题甚至延续到了今天,成为全民关注和参与的大众话题。在象征着民间舆论集散地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厌日、仇日情绪的同时,一些主张改善当前中日关系的专家学者甚至被网民冠之以久违的"汉奸"之名。在情绪化的唾沫下,怎样来评价当前的中日关系,除了理性,似乎需要更多的是勇气。然而,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工会法》,突出了工会的维护职责、拓展了工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加大了对工会干部的保护力度,落实了工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途径,并且有针对性地确立和完善了《工会法》的法律责任制度,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广东的成就和形象已广为天下知,“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的情况也在改变之中,比如最近出版的一套《邓小平理论与广东实践研究丛书》便是一次“取名字”、求经验的总结机会。提到广东的改革开放,人们都会记起任仲夷这个名字。他的名言“排污不排外,引好不引坏”更被视为广东“开放观”的最好说明。青年经济学家王廉悉心研究任仲任仲夷的思想和实践多年,颇有所成。他的专著《任仲夷评传》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刊记者在采访王廉时,他专门谈到书中第四部分《以人为本,身正影随》,并交由本刊首次刊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