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7月1日,来自中国和德国的高校校长和部分高级教育行政官员20余人相聚在德国波恩市,共同研讨两国高教界普遍关心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以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应邀与会,德方出席会议的有包括德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  相似文献   

2.
徐理勤 《德国研究》2006,21(4):47-52
本文依据伯顿·克拉克教授的高等教育三角形协调模式,深入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协调作用,并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及给高等教育协调模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院(Graduiertenkolleg)是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于20年前推出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举措。在今年9月的庆祝活动上,DFG主席克莱纳教授(Prof.Dr.Matthias Kleiner)总结说,博士生院模式成功地改变了德国高校博士生“孤军奋战”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德国研究》上海地区编委会议召开陈翌本刊上海地区编委会议于3月1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本刊顾问、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编委会主任肖友瑟教授、副主任朱绍中先生,本刊上海地区编委马大地、池正杰、朱建华、孙秀民、李乐曾、林进成、赵其昌、晏小宝、董琦...  相似文献   

5.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理勤 《德国研究》2008,23(3):72-76
本文在对博洛尼亚进程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博洛尼亚进程中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并从国际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结构要素和信息要素的国际化、质量保证体系、学生主体作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带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6.
谭渊 《德国研究》2009,24(4):69-75
专业化建设是一百年来德国汉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起初,有关中国的研究服务于德国的殖民扩展政策。及至20世纪初,在德国大学中建立汉学这一新专业的呼声日益高涨。1909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了首个汉学教授席位。此后,汉学研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经历了第一次繁荣,但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却遭受重创。直至60年代汉学专业才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并在更多的德国大学中得到了巩固。汉学的发展使对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著名作家德布林、黑塞、卡内蒂、艾希等人进而在作品中成功实现了文学构思与中国思想宝库的融合,最终也给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秀芳 《德国研究》2001,16(1):64-68
19世纪以来德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究其原因 ,德国的大学功不可没。本文将从阐述体现德国大学精神的洪堡 (WilhelmvonHumboldt)人文主义办学思想出发 ,分析德国大学的体制和内部运作机制 ,从而了解大学在经济和科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摘译自德国科隆大学历史系教授、德国汉堡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席德尔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题为“德国史学界关于民族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的报告。报告分别评述了对民族社会主义解释的三种模式 ,指出今后在此一问题研究中 ,将以德、意法西斯体制比较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治维新初期起步的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曾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和改革本国的高等教育,并使之不断向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向推进。实施大学国际化尤其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日本政府、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共识,回顾和反思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既有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也有失败教训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德国职业教师培养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基础上,作者介绍并分析了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历史发展和现行模式,使中国能够借鉴德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威廉·洪堡是德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他参与了柏林大学的创建工作,他与柏林大学的关系在其身后常被误传,他对德国现代大学体制的影响也有被夸大之嫌。由此形成了洪堡神话并衍生出柏林大学获得成功的"柏林模式"。近些年来,德语学界的历史学家们展开了针对洪堡以及柏林大学早期校史的质疑与批判,层层解构了洪堡在德国现代大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梳理和反思解构的内容与过程之后人们将会发现,德国学者反复纠结于洪堡神话,乃是对德国大学前景的担忧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报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尤其是中国和东欧的学生到德国高校学习,今年2月举行的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第190届全体大会决定,承认“TestDaf(Test Deutsch alsFremdsprache fur auslandische Studienbewerber)”作为测试外国求学者德语水平的标准考试。 1998年由DAAD牵头,哈根远程大学、歌德学院、卡尔杜伊斯堡中心和波鸿鲁尔大学共同参与,开始制定TestDaF的考试大纲。德国外交部、教育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语作为外国语专业协会、…  相似文献   

13.
首届中韩传统医学学术会议召开1996年3月27日,第一届中韩医学学术会议在韩国首都汉城信息中心举行。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张瑞祥教授为团长的我国代表团一行6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中韩两国各有两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韩国韩医学研究所赵晃晟教授、庆熙大...  相似文献   

14.
唁函选登     
中国德国研究会致同济大学德国问题所、《德国研究》编辑部尊敬的李乐曾老师并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德国研究》编辑部:惊闻我国一代科学巨匠、著名教育家李国豪教授仙逝,我们仅代表中国德国研究会全体同仁并以我们个人的名义,向李国豪教授的家人及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德国研究》编辑部,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和慰问!李国豪教授生前在百忙之余,十分关注我国的德国研究事业,为推动德国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参加德国研究会年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此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并将沿着他所开创的事业继续走下去。李国豪教授是桥梁大师,他…  相似文献   

15.
1980年10月,黑森州经济部长海因茨-赫尔伯特·卡利(Heinz-Herbert Karry)率领黑森州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在逗留上海期间,卡利部长会见了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李国豪教授、工学博士.在会谈中,李校长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的诞生、发展、任务和地位,以及学校在当时文革结束不到几年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精神文化、经济与组织状况.  相似文献   

16.
《德国研究》2005,20(1):5-5
尊敬的万教授:惊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辞世的噩耗,我感到万分悲痛。李教授早年即与德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在纳粹专制和战争中经历过黑暗的年代,并由此在我们两国间建起了一条非常特殊的纽带。  相似文献   

17.
宋健飞 《德国研究》2006,21(3):F0003-F0003
2006年6月2日晚7时,170余位中德文学翻译爱好者和嘉宾欢聚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二楼会议厅,参加正在这里举行的首届德-汉、汉-德文学翻译大赛颁奖仪式暨余华、Kracht作品朗诵会。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教授亲临颁奖仪式,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博士、德国歌德学院秘书长Knopp博士、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姜锋博士等嘉宾出席了这次活动。万钢校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兼德国学术中心主任朱绍中教授、德国驻沪总领事芮悟峰和姜锋副司长分别发表讲话,对此次翻译比赛的圆满成功及获奖译者表示衷心的祝贺。中国作家余华和瑞士德语青年作家Christian…  相似文献   

18.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05,20(4):35-38
德国两大政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使德国走出了政治困境,但并没有走出改革困境.目前面临的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和财政赤字是两大政党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德国近年来的改革尝试也再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政改革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经济全球化所致的三方面挑战论述德国改革的困境,并确定传统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治维新初期起步的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 ,日本曾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 ,发展和改革本国的高等教育 ,并使之不断向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向推进。实施大学国际化尤其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 ,也是日本政府、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共识 ,回顾和反思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 ,既有成功经验可供参考 ,也有失败教训可资借鉴。一、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在“求知识于世界”这一政纲的影响下 ,明治政府 (186 8~ 1912 )共聘用外国专家 30 0 0余人 ,其中在国立大学任教的人数仅次于通产省的聘…  相似文献   

20.
自 90年代中期开始 ,德国绝大多数大学就尝试引进了英美大学的学分制。但迄今为止该体制进展缓慢 ,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究其根源 ,主要是这一舶来品与欧洲大学多年的标准差异过大 ,因此显得水土不服。最近 ,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向各大学推荐新的学分体制 ,并希望它能逐渐成为欧洲大学的新标准 ,其名称为“欧洲学分转换体系” ,简称ECTS。目前这一新的体系还仅仅作为实验 ,在部分大学试行 ,在取得成功经验后 ,将向全国所有大学推广。正确实施新的学分体系的前提是 ,学校需定期发布《课程目录》 ,并详尽注明每一课程的目标 ,可获得的学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