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汉语去声源于韵尾-s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才德 《思想战线》2002,28(1):115-118
用藏语材料和汉藏比较材料证明 :从调类方面来说 ,跟藏文—s尾字对应的汉语同源字 ,可以是去声字 ,也可以是非去声字。在汉藏同源字中 ,跟汉语去声字有关联的藏文 ,可以是—s尾字 ,也可以是非—s尾字。汉语的去声跟藏语韵尾 -s没有一对一的对当关系。从调型方面来说 ,-s尾可以影响声调 ,使之产生一个降调 ,非 -s尾也可以有同样的作用。 -s尾和降调也没有一对一的对当关系。汉语去声来自 -s尾的假说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们文中现代汉语措词各种标调法的阐述与分析,认为改动后,约定俗成的现行标调法仍有不足之处,尚存在诸多问题。大胆提出侗文中现代汉语借词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分别用“f,z,w,q”这4个字母作为调号来进行标调的初步构想。可为《侗文方案》(草案)的进一步修改及侗文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尔吉 《前沿》2003,(12):168-172
蒙汉语词义的演变和发展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的需要。词义的演变特点在它的运动过程中显示出来 ,词汇是一种最直接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密切相关的语言要素 ,而且以词义的演变发展深化了语言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发生学的观点分析,熟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汉语熟语必然是跨学科研究,我们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哲学等来探讨其产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武晓丽 《前沿》2014,(9):185-186
本文运用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方法,通过对核心词“人”的大量语言事实的描写,发现汉语的词义演变具有严格的系统性,而且汉语词义发展同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侗语声调     
声调是侗泰语族语言的特点之一。声调研究在侗泰语研究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而侗语的声调系统在同语族语言中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对探讨侗泰语声调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就侗语的声调,特别是声母对声调的制约关系作概括的阐述。 阐述之前,为了行文的方便,先把侗语声调的排列次序和调类名称说明一下。侗语声调的排列是根据它本身的演变规律,结合其中和汉语有关词的调类排比确定的。和国内外学者对侗泰语族其他语言的声调排列是一致的。我们按照汉语音韵学上对汉语四声的排列和命名,把侗语声调的名称和顺序标为: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汉语方言轻声研究较多关注分类标准、分布特征及制约条件。文章以汨罗长乐方言为个案,对其轻声进行考察,长乐轻声既有汉语方言轻声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属自主有调型轻声,分为中、高、低三类,分别与阴平、阴去、阳去同调;“去化”、“音节轻声化”特征较明显;声调、词性及词的结构对轻声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在说汉语时,语音上表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因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产生语音变化的一些规律,为我们研究双语现象、方言语音的演变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语文教育,提供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上,音译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译借方式,具有译学上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而音译词具有词汇学上的研究价值。以汉语中借自英语的音译词为例,从音义结合的角度来看,译音成分在整体词义的表达中呈现出六种表意模式:音义分离型、意符提示型、音义谐和型、词义美化型、词义丑化型、戏谑型。了解这些表意模式,有助于音译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汉语“阳声韵”所指的范围相当于中古咸山江宕深臻梗曾通九个韵摄的舒声韵。人们在描述汉语阳声韵演变的过程时,常使用这样的公式:还用现代汉语方言来给予说明。如,广州话保留-m、-n、-(?)三个鼻韵尾;北京话保留-n、  相似文献   

11.
泓峻 《人民论坛》2022,(21):104-106
与汉字关系密切,是汉语人名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汉语人名蕴含的信息与意义往往需要落实到汉字的层面,汉语人名也是使汉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汉语人名背后隐藏着许多文化密码,中华民族主流的哲学观、伦理观、政治观、审美观、人生观通过汉语人名得到了凝聚、传承。要解决当下人们在取名时遇到的一些困扰,往往需要从汉语人名的传统中寻找灵感;在试图提升现代汉语人名的品位、内涵时,其历史传统也有很多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郭作飞 《前沿》2011,(6):141-143
经过百年的历史,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客观地讲,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重复研究、研究的空白点仍然存在、研究模式老套等问题,有待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克服。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注重从系统的角度开展研究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历史时期,"小说"一词的涵义有着极大的差异,了解"小说"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轨迹.认识其内涵、外延及分类情况,是今天的小说研究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伍仁 《传承》2006,(3):15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信仰和偏见。”在我们历史久远的汉语中就有性别歧视的深沉积淀。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带女字旁的姓氏很多,如“娲、姜、姬、嫘、姚、嬴、姒”等。但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女性地位逐渐低下,男性的支配地位和女性的被支配地位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语言中,语言性别歧视就出现了。汉语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语言以男性为规范汉语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男性被尊称为老爷、少爷、爷儿们…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汉民族历史发展和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公共资源,汉语资源的管理改革贯穿在汉语政策过程之中。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汉语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重心、政策主体、政策执行和政策工具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使汉语资源管理适应时代发展,还需要从政策目标定位、政策主体转变、政策工具改革等方面着手改进汉语政策。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最流行的汉语热词是我们认识社会的一个侧面,它们反映了社会、媒介和民众的变化。汉语热词通过文化符号、历史延续和社会责任,来产生集体记忆,再通过制造共识和话语扩张来达到社会认同。不过,同时要注意汉语热词的现实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对其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一中华,必先统一文字,秦始皇为此立下了不朽功勋。海峡两岸虽同为炎黄子孙,使用同一文字,但经40年之阻隔,各自演变,许多汉字虽外貌依旧,而内涵却已各异,尤以科技术语为最。更何况简繁异体杂陈,致使“相见不相识”,曲解丛生,谬误百出,实在误事误人。谋求海峡两岸词语之统一,实质上是求全世界华文汉语之统一。  相似文献   

18.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杨荣华  邢永革 《求索》2011,(7):203-205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时期的汉语保留着元代语言的许多特点。文章通过对明代前期语文政策的梳理揭示这些政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明代前期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语文新政,恢复了汉语的正统地位,力避蒙古语的使用,确立了以《洪武正韵》为正音标准和文字规范标准,提倡朴实、简洁的文风。这些语文政策对明代前期的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显示出汉语开始得到国家高度上的语言统一和规范化,这为后来汉语标准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谈汉语词语的简约性郭锦荣这里谈的是汉语表示词汇意义的词和一些久经沿用的定型的短语的简约性。谈词语的简约性,不可免地要涉及其构成成分及其特点。语素构成词。汉语绝大部分词是由表示词汇意义的语素构成的。汉语语素的表意特点,给汉语词语的凝缩,促成简约,从而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