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36)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更小、更大程度的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总结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茜 《学理论》2013,(18):384-385
道德教育在传授学生道德知识、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根据"受教育者内部思维矛盾运动的规律",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具有主体性特征的道德思维培养模式;要遵循"德育过程受多方面影响的规律",构筑社会德育工作大平台,形成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的合力。在充分吸收与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如何建设当代大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这一特殊思维样式做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2)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有着特殊背景的四川灾后移民区的青少年,由于迁入新的社区,其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物资层面、社区组织层面、文化环境层面的改变对新迁青少年都产生了各种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培育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消除外在不利因素,家庭、学校、社区必须紧密结合,形成联动机制,发挥合力,共筑青少年道德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7)
提升青少年人文道德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界面临的严峻课题。正确认识中国的诗歌教育传统,扎实推进"诗教工程"进校园活动,对改变当今青少年道德水平下滑的现状,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网络严重地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导致青少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十分严重,这也给我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严峻的考验,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刘文静  李学锋 《学理论》2014,(3):292-294
网络道德失范就是不道德或者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网络行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三种常见的类型,即害他行为,逐利行为以及宣泄行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并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还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所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防范与治理,也是救助青少年免受网络伤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2)
"性善说"是孟子对"仁"、"义"、"礼"、"智"的道德回答,对当今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网络犯罪、浏览和传播色情资源、放纵言行和深陷数字化迷宫等问题。以"仁"的思想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义"的思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以"礼"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约束言行、以"智"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是基于"性善说"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观点总结。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道德建设的传承性和时代性特征,赋予了我国传统道德建设以新的内容,也为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启示.研究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导向地位,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小元  朱文媛 《学理论》2012,(12):56-58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作为信息化传递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当前,青少年逐渐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之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成长等内部原因和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原因的共同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程颐和程颢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因人施教、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征与过程。这些德育方法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推动作用,也对当今德育具有可借鉴的价值。在分析二程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现状进行剖析和反思,并由此提出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的建议如下:掌握知识;重视启蒙教育,防患于未然;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1.
张璞 《学理论》2012,(2):167-168
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课题,社会管理中的社会"软"管理是社会发展到高级状态下的新型社会管理方式。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不足,用社会"软"管理手段———道德来提升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十分必要。为此,应端正价值取向,营造道德建设的良性氛围;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责任的推拒,是道德情感的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简单否定而已,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当前学校德育视域下道德冷漠主要有教育中去道德化的趋势、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个体自身发展特点三方面的原因,探寻改善途径如下:创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行"三方协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增强主体道德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通过吸取儒家对道德境界的观点,以儒家对道德境界之总括"仁者爱人"映射"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在对二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在道德境界范畴内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刘丽莎 《学理论》2014,(3):184-186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其作品中不仅探讨了道德的理性根源和组成观点,还着重强调了道德的实践部分——"道德人"的教育,也就是把"人"(a man)教育成为"道德人"(a moral man)的过程。对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进行追本溯源,力求从政治、哲学等其他著作中收集他的道德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模式来解释洛克"道德人"教育的内涵。希望这些论述和方法总结能够为中国道德教育如何有效开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娜 《学理论》2012,(5):191-19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道德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学校德育的失效性;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偏差性。重塑高校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德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高校道德考核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整体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黄华丽  周围 《学理论》2009,(32):96-97
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道德建设主要包括感恩教育、荣辱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和健全人格培育。家庭道德建设有助于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家庭伦理关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接班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中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是改进家庭道德建设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略论我国政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键是治官,也即优化官德,由此提出政治道德建设问题。本文在界定政治道德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现阶段加强政治道德建设,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理确定政治道德价值规范;按照“三讲”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优化政治道德人格;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为优化政治道德创造良好的体制性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因此,教育者应该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大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