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3,(6):60-61
立小忠以售大不忠 有些人小事忠得很,但他是借此达到另外一个大不忠的目的。可见用人之难、人心之险诈。有些人小信一定好,但为的是要完成他的大不信。  相似文献   

2.
余显斌 《各界》2014,(9):46-49
古代皇帝也有偶像,刘备大概算一粉丝,诸葛亮就是其偶像。因此,刘备言“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崇拜之极。今天看来,不唯关张不服,后世史家也有异议。另一个是北魏太武帝,也算超级粉丝,他的偶像,则是他的谋臣崔浩。崔浩行军用兵之道,高于孔明:在北魏一统北方底定中原中,其功之大,无可比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桂林市东江市场附近自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无证经营、非法行医市场,庸医之多、药材之广、看病人之众,令人触目惊心。 在一处写有“秦师傅之命下山,免费为民看病”的标语前,记者与一名蓄着花白胡须的“神医”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为病人看病,只要给他一点生活费就行,因而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他的药摊前竟无一味药。“神医”看出记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做比喻,形象地说明人们付出多大的劳动,就会有多大的收获或回报。那么有没有付出的极少,反而得到的极多,即“种豆得瓜”呢?我认为在特殊条件下是会有的。哈尔滨国贸城原总经理张庭浦就是这样一个“种豆得瓜”的人。他给哈尔滨市原常务...  相似文献   

5.
1742年,供职于沙皇俄国外交部的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他的好友、德国大数学家欧拉的通信中,提出关于正整数和素数之间关系的两个推测——“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他大概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的几百年间,他这也许是得自一闪之“灵感”,也许是得自苦思冥想的推测,竟魔力  相似文献   

6.
最近报刊上讨论“德治”问题的文章在增多,人们对“德治”的认识在深化,这对实践、对理论都是有益的。不过,在讨论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亟需展开。有了法治,为什么还要提出“德治”? 这主要是因为法治绝不是无所不包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从法的内系统讲的。从社会的大系统来讲,法管不了的事多得很!他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你能用法来管他吗?他把儿子打得  相似文献   

7.
打文学官司     
小时候念《论语》,念到孔夫子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焉使无讼乎?”对他的正本清源的卓见,真是佩服得很。大起来以后才懂得这是书呆子的话。顶多是善良愿望或虚幻的理想主义。有人际关系就有纠纷,草昧之世也不能免于人间争讼,得靠部族首长或士师之类来辨曲直,何况有了国家机器,政治法律的周朝?他老夫子挟着这种迂阔之论,“西恓一代中”而终于道不行,真叫活该。  相似文献   

8.
“廉吏,民之表也。”语出《汉书·文帝纪》,是汉文帝十二年一个诏书中的话。表者,表率也。《汉书·何武传》云:“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汉书·韩延寿传》云:“幸得备位,为郡表率。”可见,做民之表率,是当时对官吏的要求,而能否为民之表率,关键又在于一个“廉”字。至于实际做得如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只有廉吏才可做民之表率呢?自古穷不苟求,为人所难;临财不贪,见贿不受,为官所难。  相似文献   

9.
孟鸿声 《民主》2007,(9):37-38
马叙伦的一生,为人,一身浩然之气一以贯之;为学.致于君子之学以美七尺之躯:表现在书法之学上.以敬畏之心捍卫国学道统,一丝不苟,其书法作品.浩然之气跃然纸上。新中国成立之时.马叙伦饱含激情写下大幅作品“得宿”二字.标志着他颠沛流离、为正义流血战斗的大半生,终于安得归宿.表现出他与人民的共同宿愿得到实现。可以想见,“得宿”二字寄托了马叙伦先生何等真挚的宿愿。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对老伴,他们的“儿女”多得数以千计,这些“儿女”又个个尊敬“父母”,用自己的孝心慰贴着两位老人的晚年。可以说,这对老伴是世界上儿女最多的人,也是极为幸福的人。 这件新闻发生在八十年代中国的西安市。他们就是王曾吾和他的妻子。 王曾吾原籍山东,小时候随父兄逃荒到西安。虽然背井离乡,想求个温饱,但仍然衣不蔽体,食难裹腹。解放后,王曾吾一家分了地,盖了房。他还当上了商店的职员。所以尽管膝下没有子女,他和老伴  相似文献   

11.
露馅儿     
舒展 《民主》2001,(11)
沈阳市前市长慕绥新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位香港记者发现他从西服、领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这位记者纳闷:“他这个市长月薪一两千元,而这一身行头,至少也得数万港元。他怎么会有这么多钱?”记者在报道中,就这么随手提了一笔。一查,案情大得惊人!该市前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到澳门豪赌,输得精光,但他毫无惊恐沮丧之色,这又引起人们的疑问。慕、马的这种摆在明面儿上的反常现象,有关部门为何视而不见呢? 前年8月初,胡长清从南昌飞到昆明,代表江西省政府为昆明世博会江西馆日主持开馆仪式。他还接受了中央  相似文献   

12.
“点子”,作为一种智力型的特殊商品,在突破观念和政策上的禁区、走上市场前台后,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成为得到人们珍视的宝贵财富。据悉,有“点子大师”之称的何阳,因出卖“点子”而已成为年轻的富翁,而经他的“点子”点化过的企业也扭亏为盈,奇迹般地获得了数十万、数百万元的利润。点子价值的暴涨,不仅使各种类型的“点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说,仅北京、上海两地就有2000多家,而且,一些企业视“点子”为起死回生之良药而纷纷抢购。看其来势,大有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13.
王路 《瞭望》2000,(33)
常言道:有什么别有病,没什 么别没钱。表面上看,病和 钱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就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没钱而得“病”,或是因为钱多而“病”得不轻。这些人对金钱的欲望像沟壑一样难填,于是权钱交易、滥用职权、受贿等一些腐败现象沉渣泛起,污染着社会环境。 钱并不是万恶之源,那为什么它能使人难以抵御,使人生观扭曲,甚至使人铤而走险?西晋的南阳隐士鲁褒的《钱神论》有其主张,他说当世之人对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钱之所至,…  相似文献   

14.
眼下,有关开展批评难之类的文章已作得够多了,然而还得作。因为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批评难”仍然是一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 “批评难”,难在何处?依笔者之见,首先是有些地方、部门的领导者接受批评难。领导者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如决策失误、管理无方、甚至损公肥私等等,下级或群众提出批评、建议,即便十分中肯,那些被批评者不如听赞扬话那么愉快,有些人更会一肚子不高兴。轻者巧言诡辩,为自己开脱,重者会顿生怨言,拒逆耳良言于千  相似文献   

15.
田家墨趣     
江山 《瞭望》1985,(19)
老画家田辛甫画的《葫芦》,可称一绝!在绿叶扶疏、茎藤攀援之间,悬挂着几个嫩黄色与深棕色的葫芦,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怪不得有人赞道:“笔下有意,情趣横生”、“但得神遇,不以迹求!” 我至今还没有找名画家求画的经历,但耳闻有的画家以方尺论价,尺把大的画儿就要成百上千,少一个子儿也不干,求画真比登天还难。田老身为中国美协河北分会主席和中国美协理事,早已是遐迩闻名的大画家,他能满足我的愿望吗?  相似文献   

16.
沙天 《侨园》2002,(6):4-5
从总体上说,美国华人任职警察的不多;美国警界中,华裔知名者更是寥寥无几。但李昌钰却除外。李昌钰是一位全球性的传奇人物。李昌钰的名气大得很,是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以精湛独到的刑事侦查与鉴定技术享誉国际,被称之为“当代福尔摩斯”、“物证鉴定大师”、“科学神探”、“现场重建之王”与“犯罪克星”。李昌钰还担任了美国州级警界最高首长,为华人赢得了无限的荣誉。作为国际著名的刑事鉴定技术专家,李昌钰曾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查6000多起重大案件,他侦办的许多刑事案件都成为国际法庭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  相似文献   

17.
谢云 《瞭望》1989,(17)
在这块小小珍珠滩上,屡聆宏图先生“闲话”,娓娓而谈,幽默机智。如口干舌燥之际,得此“瓢饮”,沁我心脾,爽我精神,受惠实多。但读第十二期《风光无限》,颇惜先生迂气尚未脱尽,略感遗憾。 蔡元培先生“声明”说得明白:他之决心“辞去兼职”,意在“聚精会神”,做好本职工作。而今之衮衮诸公,原意并不在做事,而只在图名,所以兼职不怕多,挂名只嫌少。“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拉拉扯扯,粘粘糊糊”,固其宜也。方枘圆凿,奈何以  相似文献   

18.
牧惠 《瞭望》1992,(32)
由于其人不可能见到马克思又不那么服帖孔圣人,甚至可以说是调皮捣蛋,金圣叹这个人,封建文人骂他“左”(旁门左道之左),马克思主义者批他右(站在封建主义立场),左右不是人。他斩掉《水浒》尾巴,添上卢俊义惊噩梦,也成了反动的罪证。其实,同全本的尾巴宋徽宗一梦比,金圣叹所写这一梦,要合理得多。  相似文献   

19.
古文献《韩非子·喻老篇》曰:“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意思是说,“知己”抑或“治己”,比“知人”抑或“治人”更难。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领导干部,往往“忧他”者甚多,“忧己”者甚少。例如,有的同志对公款吃喝之风怒不可遏,可自己每逢“知己”,又不以为然;有的同志对“无礼”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怨气冲天,而自己给人办事不见回报,却又耿耿于怀;有的同志对  相似文献   

20.
谈谈讲正气     
讲正气,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历代许多志士仁人都强调正气。孟子曾提过“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他虽然未直接提“正气”之名,但实际上指的是正气。最早直接提“正气”的,是屈原,他说:“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对正气讲得最详细的,为文天祥的《正气歌》,他在此歌一开始就为正气作了很好的概括:“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