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党史纵览》2010,(8):55-5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胡耀邦夫妇都受到冲击。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发配到了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他的几个子女成了“走资派”的后代.也跟着倒霉。  相似文献   

2.
率真耀邦     
王恩山 《廉政瞭望》2010,(10):44-45
“隆中三策” 1976年10月12日,粉碎“四人帮”后的第6天,叶帅(叶剑英)派儿子叶选宁到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的家中看望他。胡耀邦说的头一句话便是:“祝贺你爸爸同华主席他们一道,为我们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胡还说:“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看有三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务必请你把我这个话带给你爸爸。”  相似文献   

3.
梦菲 《党史文汇》2011,(12):39-39
胡耀邦和李昭相识、恋爱是在1942年,这一年,胡耀邦27岁,李昭不满21岁。 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郊外畅谈心曲。“李昭同志,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建立家庭的基础,你说对吗?”胡耀邦富于哲理的倾吐,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相似文献   

4.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手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自身的独特已角出发,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三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木 《党史文汇》2007,(10):52-53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相似文献   

6.
从胡耀邦开始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到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和胡耀邦没有联系,连他的电话号码也不知道。我和他之间过往从不密切。多年来我们从未通过一次电话。除了在粉碎“四人帮”前后在富强胡同聊了几次,大家一忙就各干各的。我想他和别的朋友交往的情况也许同我不一样。反正我和他就是这样的朋友。 可是关于他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用1987年4月22日胡耀邦同志追悼会上中共中央悼词的语言:他组织和推进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  相似文献   

7.
在1983年6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议上,胡耀邦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说:“这次会上同志们发表的意见、提出的建议,中共中央深表欢迎,我们还要认真研究采纳,但是有一句话提出来同大家共勉:‘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作为参加会议采访的记者,我赶紧把这句话记了下来。散会后,我便问胡耀邦:“您最后讲的那副对联可不可以写到新闻报道之中?”“什么对联?”胡耀邦问。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1日,胡耀邦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议上,总结发言指出:“这次会上同志们发表的意见、提出的建议,中共中央深表欢迎,我们还要认真研究采纳,但是有一句话提出来同大家共勉,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参加会议采访的新闻记者李尚志立即将这句话速记下来。散会后,李尚志便请示胡耀邦总书记:“您最后讲的那副对联可不可以写到新闻报道之中?”“什么对联?”总书记反问。“勿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呀!”记者答。胡耀邦笑了笑说:“那算什么对联哟。我不过总结了大家发言的意思,顺口说了这么12个字罢了。你们要…  相似文献   

9.
中央纪委宣教室监察专员同群力撰文指出:不能因为强调弘扬“主旋律”,而不敢揭露“阴暗面”也不能因为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就不敢提“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0.
霞飞 《党史天地》2007,(6):43-51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整顿的过程中,就同“四人帮”进行了正面斗争。1976年初,邓小平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年4月再次被打倒。但邓小平即使是在自己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以巨大的勇气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粉碎“四人帮”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复出后的邓小平同“四人帮”展开了正面斗争。这种斗争把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摆到了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11.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恢复中央党校,由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兼任校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兼任第一副校长,时任中国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的胡耀邦出任副校长并主持党校日常工作。此时的中央党校,已经被康生等人把持了20余年,积压了大批冤假错案,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胡耀邦上任伊始,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魄力,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央党校率先拉开了中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12.
钱江 《党史博览》2014,(9):18-20
进入1965年1月,担任代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果断地纠正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要把经济建设搞上来.他的纠错力度比较大,结果和传统思想轨道中的西北局主要领导产生了矛盾,彼此关系逐渐紧张起来.这使胡耀邦很苦恼,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威远县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有效途径,实施“百名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计划,2010年有102名懂政策、有知识、同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大学生“村官”进入了村“两委”班子。  相似文献   

14.
苗伟东 《党史博览》2010,(11):14-16
1975年7月,胡耀邦受邓小平和华国锋的委托。担任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这时的中科院,由于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如1965年中科院已拥有106个研究所.基本上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北京西路是贯通鼓楼的“园林景观道路”之一。安全岛上竖立一块太湖石,上面镌刻着“青年绿岛工程”六个大字,这是1984年6月3日,胡耀邦总书记题写的。今年是胡耀邦题字25周年,也是胡耀邦逝世20周年。胡耀邦一生题字很少,为什么能给“绿岛工程”题字?这里有一段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谈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总会有人拿它同西方的“三权分立”作比较。有人认为,只有“三权分立”才是真正的“民主”形式,才能保证政治体制的良性运转,因而,极力主张中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求和不求同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党夺权,肆意歪曲并诋毁我们伟大的党。为了拨乱反正,还党史的本来面目,胡耀邦、杨尚昆等领导同志指示要尽快做好党史资料征集、研究、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9.
1978年6月,胡耀邦就“六十一人案”同汪东兴等人发生了冲突。胡耀邦一回到中组部,立即把干审局及政策研究室的一些同志请到自己的办公室。他说:“有些人硬扛着‘两个凡是’的牌子不放,坚持一错到底。针对这种态度.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与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什么人定的、批的。  相似文献   

20.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大、任务重、头绪多、节奏快,有一定的规律却没有现成的模式,有原则性的要求却没有固定化的标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做到“五力同驱”,实现由“虚”到实、由“软”到“硬”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