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折冲樽俎, 南斯拉夫联盟政府终于成立 了。然而,由于黑山当局采取不合作态度、科索沃分离倾向加剧、社会经济千疮百孔,新总统科什图尼察领导下、以日日奇为总理的南联盟新政府,面临重整山河、百废待兴的严峻考验。 组建政府 一波三折 科什图尼察在10月7日宣誓就职时明确宣布,他的首要任务是,尽快组建一个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都能接受的联盟政府,以便使南联盟人民早日在“一个正常的国家中过上正常的生活”。10月15日,科什图尼察向媒体表示,他14日在法国出席欧盟首脑会议时深深感到,为了落实国际社…  相似文献   

2.
南斯拉夫联盟局势 10月 6日 发生重大变化。南联盟宪法 法院更正了有关9月24日科索沃选区总统选举的计票结果,从而确认反对派推举的总统候选人科什图尼察在第一轮总统选举中获胜。当天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向自己的政治对手、当选总统表示了祝贺,并表示愿意提前辞去总统职务,他说,“希望南斯拉夫人民在新总统的领导下取得成功”。 米洛舍维奇6日同科什图尼察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会晤。科什图尼察认为,这次会晤表明南联盟政权是以和平方式交替的,“这对当选总统和离任总统建立正常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晚,南斯拉夫军队总参谋…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1,(Z1)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9日在国务院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呼吁新政府保持美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继续推行克林顿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外交政策。 正在日内瓦举行的印尼政府同亚齐独立运动代表的新一轮谈判已经取得进展,双方9日达成一项临时谅解协议,同意亚齐独立运动采取政治和民主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而不是采用非法武装的方式。 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9日先后访问了南联盟,并分别同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举行了会谈。 德国卫生部长安德烈埃·菲舍尔和农业部长卡尔-海因茨·奉克由于解决德国发生的“疯牛病”问题不力…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于3月24日开始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使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至冷战后的最低点。而科隆八国首脑会议,为缓解俄罗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标志着俄与西方的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北约对南联盟动武虽然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使俄美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但俄依旧重视发展两国关系,并不愿因科索沃问题而破裂。在北约对南轰炸期间,俄坚持与美国进行接触和对话,努力维持两国基本合作框架。俄总统叶利钦在3月30日向议会提交的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中表示:使俄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1,(9)
●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 2月 13日重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南联盟的统一,而不是把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送交海牙国际法庭。 ●波罗的海地区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国防部长 2月 13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了 2001年国防合作协议,决定共同采购武器,争取同时加入北约。 ●秘鲁国会常务委员会 13日,决定以擅离职守和不履行公职等罪名,对前总统藤森进行法律起诉。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 13日承认,美国经济增速正在放慢,面临着“继续下滑的危险”;但他同时认为,美经济并没有进入全面衰退,而是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近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危机骤然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谴责“塞尔维亚警察屠杀科索沃阿族平民”,而南联盟则强调自己有权维护国家主权和同分离主义分子斗争,并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沃克尔“撒谎”为由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由于南联盟态度强硬,北...  相似文献   

7.
南联盟塞尔维亚议会6月3日通过表决接受了由西方和俄罗斯达成的和平协议,随后,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也表示接受。这个协议虽然在文字上稍有缓和,但是和朗布依埃协议没有根本区别,都是在南联盟代表没有参加的情况下,基本上是按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意志草拟的。舆论认为,科索沃问题的外交斡旋虽有了积极进展,但目前和平方案仍属原则性的,有关各方对一些具体问题尚未达成协议。能否真正实现和平尚待观察。6月7日,南联盟和北约军事代表团就南从科索沃撤军举行了会谈,双方末就有关军事协议达成一致。随后,北约军事代表团团长称,北约…  相似文献   

8.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10月13日凌晨向南斯拉夫联盟发出96小时“最后通牒”,宣布如果南联盟不在科索沃问题上全部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北约军队将对其实施空中打击。北约作出动武决定后,由于国际社会普遍主张政治解决危机和南联盟的妥协,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危...  相似文献   

9.
国际观察家 用云谲波诡和扑朔迷离这两个 成语,来形容胜负尚未分晓 的南联盟总统选举,当不为过。由于9月24日举行的全民投票选举,不仅没有一槌定音,反而留下很多悬念,使人们不禁倍加关注南联盟当前这场没有硝烟的权力斗争接下来会如何演变。 根据南联盟选举委员会9月26日公布的初步结果:无人胜出,5名总统候选人所获选票均未超过半数;反对党联盟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22%的选票,名列第一,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得40.23%的支持,位居第二。首轮未果,已经出人意料,名不见经传的科斯图尼察超出米洛舍维奇8个百…  相似文献   

10.
北约轰炸南联盟结束4个多月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转用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南联盟进行破坏和封杀,企图颠覆以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政权,将南联盟搞垮,将整个前南地区纳入西方轨道,最终完全控制整个巴尔干地区,从而达到靠军事手段未能达到的目的。然而,面对重重压力的南联盟当局,克服困难,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加快步伐重建经济,并积极开展外交,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克服经济困难是头号任务在北约78天的狂轰滥炸之后,西方继之经济封杀,从而造成南联盟物资短缺,物价攀升,通货膨胀。经济困难成为南联盟当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南联盟塞尔维亚议会和南联盟领导人接受了西方与俄罗斯提出的科索沃和平协议后,美国作出了比较谨慎的反应,一方面对这一进展表示欢迎,另一方面则强调仍然坚持轰炸,称只有在南联盟开始执行协议后,北约才会停止轰炸。此间分析家们认为,美国之所以表态“谨慎”,一方面是因为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困窘后,美国终于找到了台阶下,可以‘体面”结束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了;另一方面美国也担心执行和平协议仍将面临重重困难,解决巴尔干问题的道路曲折,美国恐怕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谓科索沃和平协议事实上完全是北约用炸弹和导弹强加给南…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 德林最近表示,俄将不再 向西方国家借贷。他认为,俄罗斯今年经济形势不会太好,因此不向西方借贷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考验。国际评论界普遍认为,俄政府决定不再接受西方国家贷款,有其明显的政治色彩,俄下决心不受西方制约,按自己的意图推行改革政策,并决心从沉重的外债负担中解脱出来。外债压力增加西方催逼日紧 自1992年以来,俄罗斯的外债不断增加,1992年为744亿美元,1999年增加到1670亿美元,2000年减少至1440亿美元。其中原苏联债务约占70%,平均每个俄罗斯人的外债约…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安理会10月24日下午以13票赞成、两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就南联盟科索沃问题通过一项新的决议。中国和俄罗斯对此项决议投了弃权票。这是今年以来安理会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推动下,就科索沃问题通过的第三个决议。在安理会对这一决议草案进行大约一周的紧张磋商中,...  相似文献   

14.
3月26日,由于北约成员国的阻挠,安理会在表决时未能通过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联合提出的一项要求北约“立即停止”非法军事行动的决议草案。安理会的这一表决结果引起许多国家的强烈不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说,中国政府“强烈反对”北约对南联盟采取...  相似文献   

15.
黄泳 《瞭望》1999,(11)
“回飞镖(boomerang)”,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狩猎使用的武器。如果没有击中目标,该飞镖会自动返回。不善使用者,有可能没有击中猎物,反倒击伤自己。因此,西方人常用“被回飞镖击中”来形容那种做事不慎、自食其果的行为。“回飞嫖”效应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并不罕见,美国及北约威胁对南联盟动武的所作所为就是最新一例。去年2月下旬,阿族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袭击政府警察事件,使南联盟科索沃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对南联盟政府发出军事威胁,扬言除非南联盟军警停止“镇压”阿族非法武装,否则,北约将对南进行空…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翘首期盼新世纪来临之际 ,人们闻到的却是浓浓的火药味。就在1999年 ,在科索沃战争后 ,相继举行了俄罗斯的“西方—99”、美韩的“乙支·焦点透镜”和“秃鹫”、中东多国的“明星”四次军事演习。四次演习的直接参演兵力达上百万 ,参演国家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数十个国家。难怪有人评论说 ,这无疑是在1999年发生了一次“亚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将这些演习置于全球战略格局巨变的条件下思考 ,它们所包涵的信息就更耐人寻味了。演习诱因 :科索沃战争“后遗症”1999年初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的…  相似文献   

17.
蒋莉 《求知》2012,(1):45-45
近来.随着俄罗斯议会选举结果的出炉.俄反对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连续举行反对普京的示威,试图推翻梅普政权。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宣称俄议会选举“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并要求俄彻查选举“舞弊”。西方媒体更是大肆推波助澜,连篇累牍报道俄反对派活动.并尖刻嘲讽这是“普京末日的开始”.似乎终于抓住了煽动“俄罗斯之春”的难得机遇。然而,俄罗斯不是利比亚,普京更不是卡扎菲.西方所期待并试图在俄推动“革命”的企图不可能得逞。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总理斯捷帕申7月25日至27日对美国进行了工作访问。俄政府首脑访美计划最终得以实施,表明近几个月因科索沃危机而冷淡的俄美关系已经升温,并开始朝正常的轨道发展。俄总理这次访问本应在今春举行。当时的普里马科夫总理在赴美途中,得知北约将开始对南联盟进行轰炸的消息后,立即在大西洋上空掉转机头返回莫斯科,中断了这次访问。北约对南联盟停止轰炸后在德国科隆举行的8国集团首脑会议为缓解俄美紧张关系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使俄总理访美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斯捷帕申赴美前曾表示,此行是为了在南斯拉夫危机后重新开始与华盛顿进…  相似文献   

19.
北风 《侨园》2014,(4):20-21
美欧与俄罗斯“角力”从客观上看,乌克兰这个国家特别容易分裂,因为它的东部亲俄罗斯,相当多的居民是俄罗斯裔,而西部地区则亲西方国家,部分居民是波兰裔。而从外部环境看,乌克兰动引是欧洲和美国与俄罗斯争夺对乌克兰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20.
薛刚 《瞭望》1996,(36)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最近在回答西方记者关于俄是否已不再激烈反对北约东扩的提问时明确表示,“俄罗斯继续绝对反对北约东扩。在俄罗斯的边界上建立军事设施,这对我们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俄副外长阿法纳西耶夫斯基最近在回答国际文传电讯社记者提问时再次强调,俄罗斯反对北约吸收任何新成员。在这一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没有变化。 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已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了几年激烈的“对垒战”,虽承认无权否决中东欧国家要求加入北约的权利,但强调它有权表示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和采取必要“反措施”。从1993年9月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